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红力 版主   /  2020-7-31 20:15  /   265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从新诗的发展历程看现代诗歌语言变革

红力

        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诗歌传统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它的发展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它的形式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发展变化。它的语言也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的。它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丰富多彩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古典浪漫主义就是以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楚文化为核心的集大成者,但先秦时期的诗的表达形式是相对单调的。到秦统一六国后的首次民族大融合,使得原本分散在各地的文化实现了首次大规模的融合发展。这造就了汉乐府的兴盛。汉乐府语言相对于诗经,相对于楚辞,表达方式更自由,更接近口语语言。由于表演的音律需要,五言七言开始出现,并向韵律逐渐严谨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的集大成有赖于时代的改革,发展与开放。而在唐宋之间的乱世,则酝酿着文化的变革。至宋朝的三百年间,诗的语言过渡到以词为主。因为词比诗更加自由。从而造就了词的顶峰。而至元代词逐渐衰退,杂剧以一种更加自由的语言表达,更加接近百姓的内容获得了立足,形成了元曲的另一座文学高峰。而清代,文学的发展更多的向小说发展,成就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诗歌却游离于诗词曲之间未成大器。至现当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基于现代白话文语言的表达,自由思想的启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开始萌芽。各种形式的探索齐头并进,真正开始显露出诗逐步摆脱语言限制,追求自由表达的内在发展规律。当代诗歌创作的百花齐放,恰恰是诗的自由灵魂的本质体现。无论是哪一种流派,追求自由的表达,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恰恰是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体现。诗的自由是与时代同呼吸的。诗歌语言的解放和诗歌形式的自由,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才是诗歌发展的核心脉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我们有必要对现代诗的发展脉络做一些基本了解。通过了解现代诗的发生、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现代诗歌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感受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下面,我就以一些典型诗人和标志性事件为线索,粗略地捋一捋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

        通常意义讲,中国现代诗始于胡适。
        1917年1月18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八首白话文诗歌,被视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

        胡适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也是发表新诗和出版新诗集《尝试集》的第一人。他的“白话诗八首”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刊登于《新青年》二卷六号,时间是1917年。他的这些最先发表的白话诗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同期刊物,可以认为是文学革命的先声。接着是《新青年》四卷一号,即1918年1月,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鸽子》《人力车夫》《月夜》等诗九首。1918年5月,《新青年》四卷五号,鲁迅以唐俟为笔名发表《梦》《爱之神》《桃花》等三首新诗。这些新诗的纪元之作,均与《新青年》有关。
       一百年前、即公元1917年,陈独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新青年》从上海迁来北京大学,当时的办公地点是东华门外箭杆胡同。移刊后的《新青年》刊登过“分期编辑表”,这些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这些人都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他们也都参与了中国新诗的提倡与建设,有的本身就是新诗人。

     《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曾对中国青年提出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这六条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和新诗革命的基本精神。

下面这首《蝴蝶》是胡适最早发表的八首白话诗之一。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无心再上天,天上太孤单。

       你们没有看错,也不要置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的胡适先生的诗。你可能觉得怎么象个小学生的顺口溜?是的,我刚看到这首诗时,也是这样的感觉。但这的确就是一百年前中国新诗的开端。
        胡适“尝试”新诗的意义在于,他勇敢地确立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代替格律,实行现代诗歌语言的大解放。这种诗歌语言解放不仅仅是形式的革新。语言的本质其实就是思维方式。诗的白话化,其实是要让我们以现代或当下语言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不是限制于古人的语境。这就意味着语言的解放本质上就是思想的解放,是思维方式的解放,也是世界观的大解放。

        如果没有胡适这八首白话诗的开端,没有胡适先生《偿试集》的出版,没有后来一批倡导现代诗的诗人的跟进,我们的诗歌思维方式可能还会停留在古人创造的诗写氛围中,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流派的现代诗。

        戴望舒是另一位对现代诗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诗人。他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大家都熟悉他那首著名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2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3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4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雨巷》是1927年写成的,于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刊载发表。距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不到十年时间,新诗的表达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共出版了十期,于1937年停刊,是新月派、现代派共同交流的重要平台。

        戴望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忧郁之美。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婉约情调有着相似的韵味。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他的诗虽然是用白话文写成,同时还接受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的诗歌总体表达的韵味仍然是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但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变革的时代,他的爱情是现代的,他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的,他的生命意识是现代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逐渐向现代语境大踏步地迈进了。
戴望舒的《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他的新诗集《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顺便八卦一下:戴望舒第一位恋人是施哲存的妹妹施绛年。注意,我说的是恋人,而不是妻子。他们有长达八年的恋情长达五年的婚约却没有结婚。1935年戴望舒和施绛年解除婚约,一年后在上海娶了小他12岁的穆丽娟。穆丽娟是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人物之一穆时英的妹妹。1943年1月,戴望舒从香港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戴望舒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杨静比他小21岁。1949年和杨静离婚后,回到北平。1950年戴望舒因病去世,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看了上面的叙述,你可能认为戴望舒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其实,他的每次婚变都是女人主动要离开他,他是一个不太会照顾女人的人。

        施哲存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30年他和戴望舒一起主编的《新文艺》月刊,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培植出中国现代文学最成熟最完善的现代派,使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现代文坛并形成气候。他的文学地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主义思潮重新涌入我国后才重新得到认可。
        
穆时英是感觉派小说代表人物之一。他20岁开始就以圆熟的蒙太奇、意识流、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表现手法,写出了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广阔社会生活场景的小说,轰动一时。他的代表作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等。把沉溺于都市享乐的摩登男女的情欲世界描绘得有声有色,刻画得栩栩如生。穆时英也被誉为“新感觉派圣手”、现代派的健将。
      
冯至也是新诗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鲁迅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定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冯至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下面是冯至的一首十四行诗:

“我们常常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

夜亲密得近乎残酷把人们

个个变得残疾:或者暗了

沉坠在深厚的黑暗;或者聋了

迷失在广漠的寂寥里;或者瘫痪

或者小儿麻痹或者老年痴呆症

在一间生疏的房间里……

夜又残酷得近乎仁慈为了缓解

不自觉的苦难它给人们梦一个

无尽的金矿让你们挖掘挖掘

即使一无所获仍然挖掘下去——

里面埋着比黄金更贵重的希望

在一间生疏的房间里……

        从上面的诗我们看到,诗在冯至的笔下语言已经相当自由。意识流、象征、隐喻等等手法都已经是运用自如了。

        这首诗创作于1941年。夜是一个抽象而具体的环境,它既可以指黑暗,也可以指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在一间生疏的房间里”构成了世界的神秘性,所以“生疏”如异邦,黑夜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用“亲密”形容夜使人联想到世俗生活。夜也是激发人思考的时间,磨难往往让生命在痛苦中蜕变,诗人开始由对经验世界的描述转向对超验世界的感悟,那“金矿”里有生与死、有与无、瞬间与永恒、肉体与灵魂等永恒的话题,他用诗的语言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神秘的人生,为希望而活着。

        在新诗的发展中,食指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的鼻祖”。我本人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某个阶段,文化本身是受到严重伤害的。郭路生这一代人的综合文化底蕴是令人怀疑的。但作为那个时代诗人的标志,郭路生的存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信未来》是郭路生的代表作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纯粹从诗的现代性来看,上面这首《相信未来》并不比冯至的诗更具现代性。在表达方式上,也没有超出冯至。但他的影响却要大得多。这是由于时代原因决定的。

食指的诗更加直接针对了现实。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让他这首诗大放异彩,感动了成千上万人。

他的另一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记录下了一个特定历史瞬间的事件与情感,把诗歌语言推向了更加写实更加自由更加具体的世俗中。向诗歌语言的解放迈出了一大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可以看出来,这些诗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的语言,思想,情感都是那个具体历史点上的记忆。非常可贵的是,他的诗向表达个性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为后来的所谓朦胧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诗人的时代,是诗人可以享受明星待遇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北岛、顾城、舒婷、王小妮等一批优秀诗人。他们的存在成为新诗的发展史上浓抹重彩的一页。

        再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有先锋意识的对时代发展极其敏感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在追求个性,追求真理,追求人自身的生命意识方面首先觉醒,让诗歌成为生命体验的重要载体。

翟永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她在1984年写出了她的代表作《女人》,并在《诗刊》发表。1986年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

《独白》

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
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
二者合一,你把我叫作女人
并强化了我的身体
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
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
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
我是如此眩目,是你难以置信
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
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
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
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
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当你走时,我的痛苦
要把我的心从口中呕出
用爱杀死你,这是谁的禁忌?
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为了你
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
从脚至顶,我有我的方式
一片呼救声,灵魂也能伸出手?
大海作为我的血液就能把我
高举到落日脚下,有谁记得我?
但我所记得的,绝不仅仅是一生


《渴望》

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
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久久停留,忧郁从你身体内
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
月亮像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
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
两个白昼夹着一个夜晚
在它们之间,你黑色眼圈
保持着欣喜
怎样的喧嚣堆积成我的身体
无法安慰,感到有某种物体将形成
梦中的墙壁发黑
使你看见三角形泛滥的影子
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
不可捉摸的意义
星星在夜空毫无人性地闪耀
而你的眼睛装满
来自远古的悲哀和快意
带着心满意足的创痛
你优美的注视中,有着恶魔的力量
使这一刻,成为无法抹掉的记忆

从翟永明的诗里,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到了诗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生命意识中的作用。翟永明说“我永远无法像男人那样去获得后天的深刻,我的优势只能源于生命本身。”这样的觉悟显然为新诗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诗的语言不仅仅停留于公共事件和情感,而是向内挖掘个体经验,诗的语言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接近个性的真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诗人的一个黄金时期。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们在当时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或追捧。一个男人如果说是诗人,年轻漂亮的女生都会跟你走,一个女诗人无论长相如何,都会有一大群崇拜追求者。

接下来就是经济大潮的涌入。诗歌和其它文学艺术一样逐渐被边缘化了。诗人成了社会的另类。诗也是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接近诗歌的人越来越少。这导致了大多数人对于现代诗的不理解,甚至包括许多知识阶层的人。现代诗逐渐沦为了一种小众化的艺术。

尽管如此,诗做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做为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最高形式,它并没有死,它一直以其独特方式存在着,并顽强地成长着。仍然有一些执着于诗的人坚持在诗歌领域不断探索与实践,他们以自己对于现代诗的理解,纷纷以自己对于诗的独特感受和觉悟,书写着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诗章。这些诗章的总和就构成了现代诗的样貌。逐渐走出一条符合现代社会精神需求的现代诗歌艺术道路,为中国新诗百年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作为诗歌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决定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和内涵,读来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来自手机 版主 2020-8-1 18:12:01
弄清来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