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异乡者的悲伤怀抱

——穆木天《苍白的钟声》导读
吴投文                       

这是一首在形式上很别致的诗,完全去掉标点,以音节的自然跳动形成气韵上的连贯与变奏。这的确有别开生面的效果,停顿的地方恰恰是一个空白,空白表示无言之言,也表示犹豫不决,这是语义上的功能。此外还有句法上的功能,诗人打断一个完整的句子,让这个句子变得凹凸不平,但又造成一种奇崛的妥协,使人踩在上面有失衡之感,却又能稳稳地站住。如果用一个标点填进去,反而显得多余。早期新诗一般都有标点,这实际上是拘谨的体现,还没有在诗的形式上走出一条真正自由的通道。从新诗后来的实践来看,标点只有在特殊的情景中才有独立的意义,否则是可以抽离的。这首《苍白的钟声》无一处标点,正是此诗成功的一个地方,在音响上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悠扬。诗中遍布的空白,同时也是有效的间隔和延迟,在一个词语与一个词语之间形成障碍,需要翻过一个词,才能到达另一个词。这实际上是诗人与词语的博弈,共同在一首诗中安排秩序,这具有结构上的意义。一首诗中的词语并不是裸露的,而主要体现为一种张力关系,与另一个词构成特定的语境,因此,一个词在诗中的意义来自于在特定语境的位置。词语与标点的关系也被重新确定,取消标点是新诗的一大成功。这当然并非一概而论,在特定的语境下保留标点仍然必要,但标点的功能的确需要重新认定。早期新诗的创制者有很多实验,但似乎成效并不显著,大都没有在后来者的创作中沉淀为一种相对的规范,可见新诗的形式确实在自由中缺少某种本质性的凝定。这是新诗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新诗的活力所在。落实在新诗的标点上,由其取消所带来的诗行排列上的特殊效应其实非同小可,标点在很多时候由一空白所取代,其中储藏着新诗创新的丰沛能量。

此诗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意象众多,却能各居其位,共同烘托出一幅晦暗的画面。在诗中,苍白的钟声被转化为可见之物,由听觉移位到视觉、嗅觉和触觉,较之一般性的通感,更具一种整体性的修辞效应,几乎覆盖在诗中的每一处皱褶上。钟声的苍白从何而来?首先从诗中覆盖性的色彩中来。诗中出现的色彩几乎都是灰暗的,不管是“灰绿的”、“灰黄的”,还是“枯草”、“游烟”,都有一种情绪性的晦暗和凄凉。钟声的苍白也从嗅觉的缝隙中来,“一缕 一缕 的 腥香”,把钟声的苍白转化到一种令人不适的气味上来,然而却又是令人难舍的一种迷醉,似乎诗人沉浸在一种漠然的悲哀中,淡淡的,似有似无,不知悲从何来。钟声还是可以触摸的,“水波之皎皎”、“白云之飘飘”,在视觉的情状上同时又给人一种切近肌肤的感觉,钟声的苍白在这里转化为一种贴肤的痛苦情状。诗中迷漫的忧伤终究还是从诗人内心的苦况中来,大概这就是一首诗的意象中所隐藏的秘密。

钟声实不易写,此诗却写得声色情味俱佳,把苍白的钟声写得可感可触,诗人的情感与意象融会得丝丝入扣。这是一首成功的意象之诗,每一个意象都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这使此诗有一种混融的意境之美。诗中似乎有一种哀悼的气息,也正是来源于由晦暗的意象所形成的综合效应。新诗的意境很难与古典诗词媲美,根源还是在意象上,古诗的意象一般都带有农耕时代的色彩,有某种凝定的自然底色,或者是在某种自然原色中注入古老的文化基因,这一切在现代性语境下往往被切割或者过滤,剩下的被翻转成现代性的分泌物。因此,不能简单地在意境诗学的参照下讨论新诗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能强求新诗要有意境、意象之美。新诗之美的来源和种类都非常复杂,这与新诗所依傍的现代性具有盘根错节的关联。不过,这首《苍白的钟声》却有一些古典诗词的情韵,这在词句上就有直观的表现,像“水波之皎皎”“带带之银河”这样的词句杂糅在诗中,倒有一种特别的表达效果,在典雅中也多少显得有些奇崛,在诗的整体效果上并非多余的一环。

在《苍白的钟声》一诗中,诗人的想象随钟声的飘荡而展开,诗里似乎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诗中反复提到故乡,如“故乡之歌”、“永远的故乡”、“朦胧之乡”、“苍茫之乡”、“古乡之歌”等,在钟声飘荡的最远处就是故乡,然而,故乡却非实有,乃是渺远之乡,诗人的忧郁大概也在这里。诗人描摹钟声缈缈的情状,形象贴切,极富表现力,把怀乡之思浸在弥漫的感伤里,有一种袅袅的余音,这正符合一个游子的渺远心事,也是一个异乡者的悲伤怀抱。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5]这首诗中的意象就是撩拨游子之心的有情之语,因此,在这首荒凉的诗中还有一份异样的感动。

在中国新诗史上,穆木天(1900-1971)有多副面孔,他不是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较之其他诗人,他的身上更多一份驳杂的色彩。按照现代艺术的逻辑,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是顺理成章的,而从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则被看作是“后退”,甚至被看作是创造力的衰退。在这种逻辑的规训下,现代艺术的等级和序列实际上被固化在相当狭隘的探索路径上,现代主义滋生的傲慢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诗中的现实主义探索并未得到充分的拓展和深化,似乎也是这种成见所带来的后果之一。穆木天1921年参加创造社,属于创造社元老级的人物,不过,他对艺术成见更多一份近乎自觉的警惕,他游移在创造社的边缘地带,似乎更强调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性。他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过不少诗作,但与创造社普遍的浪漫主义艺术取向并没有保持一致的步伐,而是着意于另一路向的突围,他实际上是与创造社同源异流的一个不安定分子。1925年,在早期创造社星散之后,恰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他已经转向象征主义的艺术探索,与王独清、冯乃超并称象征派三大诗人,他还被公认为是中国象征诗派最重要的理论家,他的诗论《谭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文献。1931年,穆木天在上海加入左联,同年9月与杨骚、蒲风等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诗风骤变,由早期象征主义的崇奉者转为现实主义的信徒。穆木天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著称。     


附:
苍白的钟声
穆木天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濛濛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 永远的 荒唐的 古钟
听 千声 万声

古钟 飘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钟 飘散 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
古钟 飘散 在风声之萧萧
——月影 逍遥 逍遥——
古钟 飘散 在白云之飘飘

一缕 一缕 的 腥香
水滨 枯草 荒径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觞——
听一声 一声的 荒凉
从古钟 飘荡 飘荡 不知哪里 朦胧之乡
古钟 消散 入 丝动的 游烟

古钟 寂蛰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钟 寂蛰 入 淡淡的 远远的 云山
古钟 飘流 入 茫茫 四海 之间
——暝暝的 先年 永远的欢乐 辛酸

软软的 古钟 飞荡随 月光之波
软软的 古钟 绪绪的 入 带带之银河
——呀 远远的 古钟 反响 古乡之歌——
渺渺的 古钟 反映出 故乡之歌
远远的 古钟 入 苍茫之乡 无何

听 残朽的 古钟 在 灰黄的 谷中
入 无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珑
枯叶 衰草 随 呆呆之 北风
听 千声 万声——朦胧 朦胧——
荒唐 茫茫 败废的 永远的 故乡 之 钟声
听 黄昏之深谷中

1926年1月2日东海道上
(选自诗集《旅心》,上海创造社1927年4月版)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幽林石子,实名石世红。鲁迅文学院湖南诗歌班学员,音乐诗人,评论家。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咀嚼经典。在吴教授的至味深入细剖中读取一首历经近百年的诗更有特具的味道,期间屡次涉及到现代诗的问题,也是卓有指导意义的论述。见教,受益,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