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清明
文/黄世兵

年年去父亲坟头看一样的青草长高,
又看到周围鼓起几个掖在山腰的小包包。
几滴雨落入石碑的痕迹,说明不了什么,
只是我们非要拿它唤作一种悲伤。
烧过的纸灰任风吹起,还有泣声也随风吹远,
惟独头顶的天空,照旧飘荡几朵浮云,
浮云下,我们哭肿的脸总面朝来时的村庄
少了一个人身影的村口,梨花正白。
纯白的梨花哟,真的,我不想借你的名义
再去凭吊游离的亡魂——
清明,算是一次被雨水洗净后的镜子
我们都成了镜子里装饰自己的野山和树荫。


诗人用镜子思考
——黄世兵诗歌《清明》赏析

文/静铃音

雁冀说,诗人的一生,是获取感受和处理感受的一生。诗人的全部工作是如何接受感受和处理感受。黄世兵的诗歌《清明》是诗人清明节祭奠亡父的一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在此过程中的感受。

清明是个节气,也是个节日,而且是祭奠亡人的节日,所以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哀思、哀痛,令人断肠。 “哀思”、“哀痛”和“令人断肠”这三个词所指的悲痛程度是不一样的。我想,“哀思”这个词语,比较合乎这首诗的情调。从这方面讲,诗人是很真实的,父亲已经故去多年,捶胸顿足的哀嚎没有出现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比较克制的,从而能在诗中进行人生的思考,叩问读者心弦,从而虽哀而不伤却打动人心,有回味。

整首诗中,诗人多次通过自然景物传递自己的感受。首先,诗人写到的是草。这里暗含了一种自然植物与人的对比。草,是生命力的象征,“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草如季节有轮回(所以开篇的“年年”二字不是强调自己去了多次,祭奠流于形式,而是强调时间的循环:清明节又来了。此外第一句里的“一样”这个词,作者也是在强调和加重一种情绪的),人的生命则是没有回头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向终点移动,最后成为山里的土包。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雨”。特定的感受与外物的联系常常是一种文化集体的历史积淀。因此感受是有积累性、记忆性、经验性的,潜意识的内容在起作用的。“雨”就是,当然前面的草也是。只不过雨这个意象在清明诗中尤为突出。这和节气特征相联系,同时也与中国古诗词中清明诗中的“雨”这个意象的频繁出现有关,它已经成为潜意识记忆中的联想和想象。但是这里诗人却说“几滴雨落入石碑的痕迹,说明不了什么,/只是我们非要拿它唤作一种悲伤”。这里诗人说的就是这种文化积淀的问题。是的,诗人是在哀思,他在思考。这“说明不了什么”,其实恰恰能“说明什么”。

“烧过的纸灰任风吹起,还有泣声也随风吹远,/惟独头顶的天空,照旧飘荡几朵浮云,/浮云下,我们哭肿的脸总面朝来时的村庄。”这里我认为诗人黄世兵写的是清明祭奠的一个群像。我们都将成为我们来时的村庄的缺席者(而村口的梨花会年年繁盛一次),这是人类这非“immortal”物种的定数,我们终将回到山林,“托体同山阿”。清明,让诗人看到了自己的归宿,看到了人的生命样态与草木山川之不同。所以,诗人说,清明是一面镜子。“镜子”这个意象的引入,使诗最后一句非常高超,使诗人的感受既有哲理,又虚幻,而这虚幻又似乎摸得着。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萦之 版主 2020-11-12 13:26:24
诗人的一生,是获取感受和处理感受的一生。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发表于 2020-11-12 13:26
诗人的一生,是获取感受和处理感受的一生。

欣赏,问好!

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读,欣赏。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0-11-13 05:26
来读,欣赏。感谢。

老师好!谢谢提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覃可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0-11-23 12:12:09
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覃可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0-11-23 12:12:28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玥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0-11-24 16:13:55
评论精彩纷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