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头条】是浙诗刊与世界诗歌网浙江频道联合推出的专栏,用最节约的时间读懂最优质的诗,让最碎片的阅读收获最集聚的美。
♔谢君
黑夜使星斗美丽可数
光是唯一的神迹
那也是电磁波
频率400~800兆赫
出于赫兹先生的启蒙
赫兹的故乡在德国
又在我家的电度表上
表示符号Hz,同在一起
还有A和V,法国安培
和意大利的伏特先生
他们隐居红色中国
在我家门口重新生活
他们在世界各地行示神迹
最大的见证只在我家
七十年代末一个春夜
我家的电灯突然又亮了
饭桌上的影子是父亲
从一百里外的农场回来
母亲已经擦净眼泪
一个奇迹刚刚安静下来
监督劳动终于结束
自行车擦洗之后,我的
父亲纵身一跃沉浮在
电磁波之中,喜悦
也在沉浮,还有车后架上
夹着的两条珍贵的
钱塘江上的短吻鲻鱼。
【坐井观添】读谢君的诗需要有点耐性,因为他执着于语言的再“编码”,而这种“编码”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上。《光亮传》就是这种“编码”的典型样本,诗中捕捉的不仅是自然状态的光亮,更是“一个时代最边缘但也最独特的光亮”。今天所精选的正是这本诗集中,与我相对有眼缘的一首诗。
“黑夜使星斗美丽可数/光是唯一的神迹/那也是电磁波”,诗的开头即埋下伏笔,一个视觉冲突相对强烈的伏笔:用一个“使”字便把黑夜存在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没有“黑夜”折磨和反衬,“星斗”还有美丽可数吗?而这还不是“黑夜”的真正价值,当明白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后,我们将能更深刻体会诗人所要传达“唯一的神迹”。
“电磁波”的引入既是对光的解读,也是另一处伏笔。通过对物理问题的的诗化描述,诗人将时空再次拐回到“见证”自家的“神迹”上来。“七十年代末一个春夜”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个时期的红色中国有着特殊的政治氛围。能从农场中归来的父亲,足于让屋子“亮”起来,打破这个“春夜”;足于让独自带着幼子艰苦度日的母亲擦净辛酸且激动的眼泪;足于让人兴奋地去擦洗蒙尘已久的自行车;更足于在“车后架上/夹着的两条珍贵的/钱塘江上的短吻鲻鱼”,用于庆祝历经磨炼后,迎来的“光亮”日子。
如此重大的事件,诗人的叙述却显得非常节制。笔下没有情感的张扬,只是展开想象和隐喻的手段,让“黑夜”和“农场”串联,“电灯”和“星斗”接力,“眼泪”和激动联姻,“电磁波”和生活的道路同构。诗中仅有的一处情感描述,“父亲纵身一跃沉浮在/电磁波之中,喜悦/也在沉浮”也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素描上。从老家到农场的钱塘江堤坑洼不平,一路骑行能体会到如“电磁波”的沉浮感。
诗人非常巧妙地将自己情感体验隐身于各种冷静的观察中,“黑夜星斗”等多处伏笔,与随后“春夜灯亮”、骑行于“电磁波”、夹着“鲻鱼”三个细节的拓展及层层递进的隐喻关系,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联想空间,让“光亮”这个意象更加新鲜而深邃起来。
如果说该诗比较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以隐喻为技术手段,用细节来夯实叙述基础,那么只能证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相对于其他描写历史事件的诗歌题材,诗人的表达显然不够“意义重大”,没有对历史进行深刻地揭示或批判,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更没有抒发出伟大的时代强音,似乎没有跳出自己的“小情小调”,只是沉浸在个性化体验和私人化生活的刻画当中。恰恰如此,方显诗人的高明。
事实上,唱高调喊口号不是文学作品,鲁迅精神是从小人物中挖掘出来的,里尔克也是“从许多繁琐的纠纷中提取伟大的单纯”。人格的自我神化容易掉入伪崇高伪抒情的陷阱,更是对伟大的一种背叛和亵渎。而缺乏史实的充分了解,随意甚至不恰当地批判,更容易造成“不着边际的夸张效应”,更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可笑。
诗人的正确就在于,他避开了陈旧而无效的套路,按照自己一直倡导的诗学理念及态度——“伟大的诗歌,最强有力的特质,从起点到终点,每一个字讲究的是真诚”来创作。只有“在平凡中记录不平凡的感觉”,用朴素的笔调去叙述切身实践、切肤之痛;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积极运用语言编码,记录“个人生存与内心光影交织的本真状态”,引领读者抵达另一个相对陌生的超现实世界,才能给时代留下有价值的、最“光亮”的作品。(壬阁点评)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