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诗人与月光:打工者的精神夜空

    在咸安的凤凰工业园区,轰鸣的机器声与车间的金属气味构成了李平生活的日常。作为一名"在谋生的隙缝中坚持写作"的工人诗人,他的笔始终贴近生存的肌理——那些在流水线旁磨损的青春,在异乡出租屋窗口眺望的月光,在深夜车间里与机床对话的孤独,最终都凝结为诗句中震颤的灵魂。2025年3月发表在云南《滇池》杂志上的《月光鸣奏》正是这样一首从生命裂缝中生长出来的诗,它以极简的意象承载着打工人最隐秘的精神挣扎,让我们在月光的碎片里,看见一个群体的心灵图谱。

    李平的诗歌始终保持着"低处生存,向高处仰望"的姿态。在《向下生长》一诗中,他将自己比作"戴安全帽的树","手臂的枝桠从不拥抱天空/而是像根须一样扎破大地",这种对打工生活的具象化书写,为理解《月光鸣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当多数诗人将月光塑造成浪漫的符号时,李平却让它"与月光碰撞",让它在冰冷的现实中摩擦出"火焰的刻痕"——这正是底层写作者独有的生命感知:他们从不回避黑暗,却能在最深的黑暗里听见"水晶破碎的声音"。李平在另一首诗《昙花辞》的结尾写下的“即使只有短暂的一瞬/即使没有人看到/我也要在最深的黑暗里/开最洁白的花”是他无意中作出的佐证。

二、意象的交响:当月光在生存的水面裂开

    《月光鸣奏》全诗仅十二行,却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象系统。开篇"的确,会有月光与月光碰撞"便打破了传统月光诗的宁静范式——这里的月光不是单一的清辉,而是相互撞击的存在,如同打工者记忆中故乡的月光与异乡的月光在深夜的对峙。这种"碰撞"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冰与冰摩擦"产生的"火焰的刻痕"——冰冷的现实与炽热的渴望相互撕扯,最终在生命的画布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诗人在这里运用的矛盾修辞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的张力,达到并增强了陌生化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遐想无限。

    船与水面的隐喻构成了诗歌的核心叙事。"记忆中/一艘船远去/会有裂开的水面/久久无法合拢",这让人想起李平在《流水词》中写的"淦河的流水,在铁路桥下的黑暗中归于沉寂",两条河流在此交汇:一条是地理意义上的淦河,另一条是时间之河。船的远去既是空间上的离别(离开故乡咸宁到浙江台州去打工),也是时间上的告别(与过去的自己决裂)。而"裂开的水面"则是这一告别留下的永恒创伤——就像《野钓》中"溺水的白云/甩上北风肆虐的岸滩",那些被生存激流裹挟的生命,终究在现实的礁石上撞出无法弥合的裂缝。

    最动人的意象藏在诗的结尾:"而在最深的黑暗中/一个与过去告别的人/他空旷的内心/会传来细不可闻的/水晶破碎的声音"。"水晶"的意象在这里极具重量——它既是坚硬的(如打工者看似麻木的外壳),又是脆弱的(如内心深处未被磨灭的敏感);它破碎时的"细不可闻",恰是底层情感表达的典型方式:那些无法言说的疼痛,那些在车间轰鸣声中被淹没的叹息,最终都化作这声只有自己能听见的破碎。这让我们想到李平在《玉环:铜之书》中写的"蓝色工作服呈现的,是一张张/失去激情的几乎相同的脸",但正是在这些"几乎相同的脸"背后,藏着千万个"水晶破碎"的独特声响。

三、打工者的精神图谱:在破碎中寻找鸣奏

    作为"打工诗人"的代表作,《月光鸣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坐标系。李平曾在《诗》中写道:"还在写/还在向纸张的空白处挺进/一管孤独的笔/一根以墨水灌溉的枝条/萌发汉字的嫩芽",这"挺进"的姿态正是理解《月光鸣奏》中"鸣奏"一词的关键——即使水晶破碎,即使水面裂开,生命依然在黑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鸣奏"首先是生存的韧性。在《向下生长》中,李平写"日复一日,我向下生长/我坚信/在我尚未到达的深处/始终沉眠着/不为人知的另一枚太阳",这种在矿井般的黑暗中对"另一枚太阳"的信念,同样体现在《月光鸣奏》的破碎声中。水晶破碎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就像《梅花词》中"想要在寒风的枝头/点一朵朵芬芳的炽焰",在最严酷的环境里,生命总能找到绽放的方式。

    其次是情感的真实性。不同于某些抒情诗的刻意煽情,李平的"破碎"充满了细节的真实。在短诗《灯》中,他写了渔水路,写"只有按摩店的灯还亮着/这些灯/与熄灭以前的街灯/并没有什么不同/也能指引我/在黑暗中独自前行",这种对城市边缘景观的冷静观察,培养了他对细微情感的捕捉能力。《月光鸣奏》中的"细不可闻",正是这种能力的极致体现——它让我们相信,这声破碎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无数个加班后的深夜,从车间走向宿舍的路上,被月光照亮的真实心声。

    最后是美学的超越性。当"打工文学"常被贴上"现实主义"标签时,李平却用"月光鸣奏"这样的意象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他没有直接书写机床、流水线、计件工资,却通过"月光""船""水晶"等意象,让打工生活的本质以更具普遍性的方式呈现。正如他在《人已中年》中所说:"向淦河学习,平坦处/涓涓细流,拐弯处/就用点力,向障碍物拍击/让平淡无奇的生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弱的咆哮",《月光鸣奏》正是这样一声"微弱的咆哮",它在月光中回荡,让所有在生存中挣扎的人都听见了自己的声音。

四、结语:在裂缝中生长的诗性之光

    当我们在深夜读到同城诗人的《月光鸣奏》,或许能想象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身影,在机床的轰鸣声中悄悄写下这些诗句。李平的诗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诗歌从不是象牙塔里的吟哦,而是从生存的裂缝中生长出来的光。《月光鸣奏》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打工者用生命体验打磨的晶体——月光是他的灯,水面是他的纸,而那声"水晶破碎的声音",则是他献给这个时代的最珍贵的诗行。在《时值九月》中,李平曾写下:"我白天工作,晚上写诗/梦里想念某个人"。这三个短句构成了一个打工诗人的生存三角:工作(现实)、写诗(超越)、思念(情感)。《月光鸣奏》正是这个三角的完美融合——它让我们听见,当月光洒在流水线与出租屋之间的空地上,当一个疲惫的工人抬头望向天空,那声被生活压得极低的叹息,如何化作了月光下最动人的鸣奏。

    正如所有优秀的工人诗歌一样,《月光鸣奏》最终超越了"打工"的标签,成为关于人类生存境遇的普遍寓言:我们都是在黑暗中与过去告别的人,都曾听见内心水晶破碎的声音,但正是这些破碎的声音,汇聚成了生命最真实的鸣奏。另外,我个人认为,李平的这首《月光鸣奏》与北岛《波兰来客》中那著名的句子有曲异同工之妙:“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而李平,这位来自咸宁的打工人诗人,用他的笔让我们确信:破碎不仅仅只是痛苦,还可以是鸣奏的音乐。


瑾楠2025年8月16日改定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诗好评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请配上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平 来自手机 注册会员 昨天 12:40
  月光鸣奏 文/李平  的确,会有月光与月光碰撞 会有冰与冰摩擦 产生火焰的刻痕  记忆中,一艘船远去 会有裂开的水面 久久无法合拢  而在最深的黑暗中 一个与过去告别的人 他空旷的内心 会传来细不可闻的 水晶破碎的声音  (发《滇池》2025年3期)     失眠者 文/李平  眼睛的沙漠 死亡的镜子 你的微笑 ——唯一的仙人掌 开花时,那紫黄色的疼痛 来自你贪婪的指尖 侵占,或者触摸 都有另一个你 在模拟月亮的皎洁 阴影蜘蛛默默织着大网 捕捉飞蛾一样赴死的思念 而我醒着 在最美的梦里  夜流逝,你远去  (发《三角洲》2025年1期)        通联: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街道怀德路正大家电门店,李平,电话13251070767,邮箱:2720496332@qq.com,邮编:437100。  李平 2720496332@qq.com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街道怀德路正大家电门店 13251070767  月光鸣奏 文/李平  的确,会有月光与月光碰撞 会有冰与冰摩擦 产生火焰的刻痕  记忆中,一艘船远去 会有裂开的水面 久久无法合拢  而在最深的黑暗中 一个与过去告别的人 他空旷的内心 会传来细不可闻的 水晶破碎的声音  (发《滇池》2025年3期)     失眠者 文/李平  眼睛的沙漠 死亡的镜子 你的微笑 ——唯一的仙人掌 开花时,那紫黄色的疼痛 来自你贪婪的指尖 侵占,或者触摸 都有另一个你 在模拟月亮的皎洁 阴影蜘蛛默默织着大网 捕捉飞蛾一样赴死的思念 而我醒着 在最美的梦里  夜流逝,你远去  (发《三角洲》2025年1期)        通联: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街道怀德路正大家电门店,李平,电话13251070767,邮箱:2720496332@qq.com,邮编:437100。  李平 2720496332@qq.com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街道怀德路正大家电门店 132510707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将发于《诗日历》186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