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心灵之约
——周川诗歌《且醉且归》浅析

文/童小序


          “好诗应具备这几点:最简单的手法,最浅显的语言,最深奥的意境。近、久、真,必有回响”(《漫谈散记 · 关于诗》)。

        周川老师这首《且醉且归》,如上所说,语浅意深,读来自是顺畅,品来倍感情长。面对这样一篇优秀作品,由于自己认知有限,所谓解读十不及半。好在诗坛里藏龙卧虎,文中不妥之处还请坛友给予指正为盼。

       《且醉且归》塑造了很多的意象。诗人把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如月、风、星、山泉、藤蔓、篱笆、树以及夜归者的形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虚与实、动与静相对相生、互为映照,引领读者的情绪和思考,随诗歌的节奏不断攀升、得以升华。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且醉且归》在笔法上与以往作品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点,在线性描述中强调顿挫,在多点铺开时注重挖掘。特别是开放式的结尾,处理的更为精彩——留白不白、意韵悠远,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我试着对《且醉且归》逐段展开解读,从三个方面与读者一同进行探讨:一是构思、二是立意、三是表现。

       一、构思

        《且醉且归》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其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出山月入题,至出海月收尾,出则比刀,收则为船,同是一个月亮,意境却各有精彩。中间过渡照应更是层层递进、节节拔高,攀升至最高处,一声“船——家—— ”荡气回肠,留下无尽的遐想。整首诗融合了情与景、重复排比、象征隐喻、意识流及蒙太奇手法、采用了动静对比、叙事抒情完美结合以及开放性结尾等多元技巧。

         “重构思才是行家,构思有了就都有了,语言只能算小技”(《漫谈散记 · 关于诗》)。这首诗正是以其精妙的构思,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和情感的丰富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也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立意

        诗人试图通过对夜归者的形象塑造,展现出人生旅途中,遇到困难和面临挑战时,应有的心态。以及对既定目标的执着和追求,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努力走出一条直线!求真、求实、自重、善良。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三、表现

       《且醉且归》主线清晰,脉络顺畅,从月亮出山开始,到月亮出海结束,展现了夜归者在夜晚行走的过程,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对自由的追求。通过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和连续高潮的安排,搭建了诗歌的叙事和情感走向。

        应该强调的是,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忠实于最初的构思,着力于用最浅显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意象,诠释、炼化自己的立意。使得整个作品简朴、干净、立意深刻、意韵悠长。

       《且醉且归》塑造了一个夜归者在月光下回家的形象。弯弯小路上,他努力要走出一条直线。一路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清除路障,最终来到海边。这是通向家的必经之海,诗歌以夜归者对船家的呼唤,作为开放性的结尾,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诗中所指的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归宿,更是纯净与美好的心灵寄托。

       月亮出山了
       像一把磨亮的弯刀

       第一节无声而有力的两句诗,一出场即填满了画幕:夜色下,月亮从山的背后缓慢升起。月亮出山与山石摩擦,这个过程沉重而又艰辛,所以才有了磨亮弯刀的想象。这两句诗体现了月亮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把光辉洒向世间。

       诗中巧妙地揉进了形容和比喻、动与静相结合的手法。用“磨亮”一词来形容月亮出山的过程,用弯刀比喻出山后的月芽儿。

        “月亮出山”,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而“磨亮的弯刀”则是一个静态的比喻,一动一静将过程和结果都赋予了灵性。

        两句诗冷峻、锐利,节奏明快、力感十足,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悲而不伤,空而不旷的基调,预示着接下来的故事将充满挑战。
           
        风从月刃上掠过
        星星
        逃进山泉的冰冷里
        颤栗    沉默

        第二节在结构上递进,延续上一节的画面:寒风在空中掠过刀刃似的弯月,冰冷的泉水里映出星星不清晰的轮廓,因风吹过的划痕使得水波泛起,仿佛星星在颤栗,正在默默地承受着冷风的无声摧残。诗人仅用几笔就勾勒出夜空下环境的恶劣,暗喻现实中多少人和事都如星落冷泉... ...

        诗歌的节奏紧凑,每一句都较短,形成了快速的朗读节奏。诗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如“掠过”与“沉默”,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得诗歌读起来悦耳动听。

        “风从月刃上掠过”到“星星逃进山泉的冰冷里”,再到“颤栗  沉默”,实现了从自然现象到抽象情感的转换、从动到静以及从视觉到感觉的顺利过渡,这段描写,意象转换的自然流畅。

        用动词渲染氛围,一个“掠”字强调了风的猛烈和速度;再以拟人化的“逃进”,描述星星仿佛在躲避什么,明显感到不安和恐惧的“颤栗”;而“沉默”,在这里表达的是保持沉默或变得沉默的意思。

        精准的动词选择,使诗歌的形象更有灵性,让读者的阅读充满画面感,能够对诗中的动作和情感产生共鸣,并为整个场景设定了一种急促和强烈的基调。

       藤蔓蜷缩起枝条
       篱笆张开大嘴
       树的骨节
       也在呻吟
  
       第三节继续宣染气氛,延续前一节的画面,从山泉里星星的倒影,到藤蔓、篱笆和树,藤蔓的盘根错节、篱笆墙开裂的残破和树的呻吟,这些夜景的描写,阴森、恐怖,断续或隐约听到怪异的声音等等,这种氛围的营造为诗歌增添了神秘和紧张感,暗示了人世间仍存在着某些阻碍或陈腐观念,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运用感性语言来激活读者的感官体验,如蜷缩、张开和呻吟。这种极强的视觉代入感,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对作品的感悟和联想。

       小路弯弯
       醉酒的夜行者
       努力要踩出一条直线   

       第四节切换画面,故事的主人公登场:弯弯的小路上,走来一位醉酒的夜行者,他脚步踉踉跄跄,却努力保持着平衡,要走出一条直线。是啊!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笔直的,可保持人性的正直、善良,却是人生的必修课。“只在直中取,不向弯中求。”醉人不醉心,不管境遇如何,这都是不可放弃的美好情操。

        这里的“弯弯”与“直线”形成鲜明对立,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表明了诗人执着的人生态度。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你这老树
       休要    拦我

       第五节用传神之笔让醉酒夜归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旁若无人边走边唱,撞到树上就大声喝斥:你这老树/休要/拦我!活脱脱一副辛弃疾醉酒的模样(醉酒后遇松拦路,以手推松曰——去)放浪形骸、醉态可掬。诗人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一个摇摇晃晃勇往直前的醉归者,与读者擦肩而过。其鲜活灵动的形象,意蕴深远,过目难忘。

        第五节是整首诗的“腰”。有了这个腰的过渡,可以顺利承接前文的自然景象描写和后文的人生态度表达。

       就拔了你的籐蔓
       就拆了你的篱笆
       且问
       如此良夜    何

       第六节在结构上呈现出第一个高潮。节奏较为急促,短句的使用增加了诗句的紧迫感。当拔了你的籐蔓和拆了你的篱笆之后,路就变得平坦和开阔了,前行自然是畅通无阻的。拔了和拆了这两个动词,用得干脆利索,表现出诗人的果断和执行力,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人诗互证,诗歌中的干练和决然特质,体现在其节奏明快和动词的精选上,这无疑是与诗人的军人背景以及与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密切相关。

       第三句在结构上是一个转折,从前面的描述转为询问。

         “且问”是一个停顿,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了铺垫,并引入一个反问句——“如此良夜/何”。试问,这样宁静而柔美的月夜难道不好吗?用一个自问自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在战胜困难、扫除一切阻碍后,对于宁静而柔美的月夜的欣赏和珍惜。

       连续几个干脆利落而有力量的动作,任谁读来都会直呼过瘾。反问句促使读者停下来思索,沉浸在诗意渲染的强烈情感中,在诗人与读者对话的互动中,把情感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我要回家   家
        很远
        莫笑哪个醉   都是
        且醉且归

        第七节在结构上呈现出第二个高潮,并进行分层对比,即分为两部分。前三句“我要回家/家/很远”,构成了第一层,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既有直接性也有层次感,有效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直接表达我要回家的强烈愿望,无论路途多么艰难和遥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内心的信念和追求。这个“家”是指内心的家园,这是初心,是不更之志:我就是要有这样一个家,要回这个家。

       后三句“莫笑哪个醉/都是/且醉且归”构成了第二层:人世间,有人醉得清醒,有人醉的糊涂,有人装醉,也有人半醒半醉。若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一口剑气,削得坦荡,又何妨?不论哪种醉,都是基于人生态度所做出的选择。

      “醉”在这里象征着对现实困难的不屑或暂时忘却,也是对艰难旅途的一种豪迈与超然态度。“归”字则富含深意,它既代表着归来隐去,也是回归初心,不忘寻求真正的家。

       值得强调的是,诗句且醉且归,间接阐述了“何为醉”、“何为醒”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从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中寻找对这两个概念的诠释。

         “何为醉”?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生活中放浪形骸、不计较世俗得失的一种态度。醉酒的夜行者不拘小节,不畏艰难,努力在弯曲的小路上踩出一条直线,象征着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持自己的方向和信念。所以说这个醉并非是简单的酒精所致,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何为醒”呢?在这里指的是对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对人生目标的明确追求。诗人在提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和八千里路云和月时,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这种洒脱和清醒应该是对“何为醒”的诠释了。诗人意识到,与其追求短暂的功名,不如欣赏沿途的风景,这种觉悟是一种清醒的人生观。

        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提及“何为醉”和“何为醒”,但通过对醉酒夜行者的描绘和对人生旅途的反思,诗人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两个概念,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豪放的心态,同时也要保持清醒,不被世俗的功名所累,而是要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这一节的语言特点是通过“我要回家/家和莫笑哪个醉/都是/且醉且归”这样重复的句式和强烈的语气,使得诗歌在结构上把情感推向了第二个高潮。这种表达方式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强度,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决心。

       月亮出海了
       像一只冲浪的小船
       醉酒的人挥手大喊
       船 —— 家 ——

       全诗最精彩当属结尾这段,化月为船,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赋予了月亮以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归途和希望。

       这种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使得诗句既具有视觉上的冲击,也富含深层的情感和哲理。文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精准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产生一种呼之欲出的效果:“船——家——”,声音随波涛在海面上回响并起伏... ...夜归者的喊声,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之前两次高潮的持续推动下,诗歌在第三个高潮中悬停,意蕴悠长。留白与幻境、想象与深刻,瞬间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

       从月亮出山到月亮出海,再到醉酒的人挥手大喊,诗歌的结构和节奏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每一个意象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情感和视觉旅程。

       这种结构的安排和节奏的控制,使得诗歌既有动态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情感表达。“船——家——”这样的断句和重复,模拟了声音效果,它既是夜归者对家的呼唤,也是诗人对归家愿望的深情表达。精妙的结尾设计,是对诗歌主题且醉且归的呼应,也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充满想象和回味的句号。

      

       《且醉且归》在短短二十九行中,生动地刻画了夜归者在困难中坚持信念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并随情节的发展与诗人进行互动,这种通过二次创作获得的成就感,同样激发了读者对作品的浓厚兴趣,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且醉且归》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月亮出山了/像一把磨亮的弯刀、风从月刃上掠过”等。

       表现手法上,运用象征、暗示等,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如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风、星星、藤蔓等自然意象,象征夜归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诗中多次出现“且”,如“且问”、“且醉且归”,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韵律感,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且醉且归》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个性。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夜归者的形象,展现了人在困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都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既然是评周川老师的诗作,那么理当介绍一下他的创作风格,便于读者有个大致的了解。他的作品风格多变,纵向看,前期作品场面宏大热烈,偏理。看得出受元曲影响较深,表现出历史沉淀的痕迹,厚重而悠远。

        如《血缘》,蕴涵古风古韵、视野开阔、大气磅礴。融合了抒情、析理和哲思,既注重韵律节奏,又追求朗朗上口和可唱性,体现了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结合。他曾说过:“中华诗词是有血脉相承的,这个血缘不能断。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传承它,是每一个华夏人的责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学习、关注,去扶持”。

        周川老师近期作品则细腻柔长,偏情。如《早啊 工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繁华的都市,一扇扇窗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梦。有欢笑,有悲伤,有希望,也有失落。而在这个寂静的清晨,一个年轻的打工仔从梦中醒来,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开始了他新的一天。

        诗的题目意味深长,《早啊 工仔》,一声暖心的问候,令在外漂泊打工的人心生感动。 以早起的鸟儿形象自比,寓意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用词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最靓之处,也是在构思和结构上。它可亦诗亦文亦剧。成文,诗中有故事有情节,可以扩展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或短篇小说。编剧,诗中的描写有声有色,人物、场景活灵活现,若将其改编成情景剧或音乐剧,呈现于舞台,也一定很精彩。

          横向看,《... ...等》这首诗着重写爱情;《天秤》更侧重写世情;而这首《且醉且归》则重墨写人情。

        尽管当下诗歌界对于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仍存在诸多争议和乱象,周川老师在《且醉且归》及以往的作品中却展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并在民族文化创作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其诗作也体现了他“思不从众,行不逐流”,这种坚持自我、勇于探索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敬佩。

        最后,如读者有兴趣,可以探赏周川老师的更多诗歌作品,体验其中的心灵之旅。如《旋》《焊》《异瞳》等,这些作品远非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情感的熔炉,是心灵的交响。每一篇都像是在与诗人的一次近距离对话、一次灵魂与灵魂的碰撞。阅读中,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听到心灵的低语。

        所有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还蕴含着对人性本质的反思与探索。最后祝大家创作愉快,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邂逅。


附:《且醉且归》原著

文/周川


月亮出山了
像一把磨亮的弯刀

风从月刃上掠过
星星
逃进山泉的冰冷里
颤栗    沉默

藤蔓蜷缩起枝条
篱笆张开大嘴
树的骨节
也在呻吟

小路弯弯
醉酒的夜行者
努力要踩出一条直线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你这老树     
休要    拦我

就拔了你的籐蔓
就拆了你的篱笆
且问     
如此良夜    何

我要回家    家
很远
莫笑哪个醉    都是
且醉且归

月亮出海了
像一只冲浪的小船
醉酒的人挥手大喊
船 —— 家 ——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童小序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5-1-18 22:06:13
“学会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对提高自己大有好处。要从笔法上、境界上、心思上、情绪上多去体会。”(《漫谈散记 · 关于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童小序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5-1-18 22:08:06
亦烟亦火亦谋生,亦诗亦歌亦修行;且思且悟且观雨,且醉且归且听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发表于 2025-1-21 17:19
拜读,学习,问好!

问好主编,小年快乐。辛苦了,小序这里给您敬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童小序,小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川 发表于 2025-1-22 14:10
谢谢童小序,小年快乐

谢谢周川老师,小序提前祝您新春快乐,顺遂、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诗最精彩当属结尾这段,化月为船,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赋予了月亮以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归途和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