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心灵之光
——周川诗歌《救赎》赏析

文/童小序
   
   
        夕阳渐渐收起了它最后一缕余晖,银灿灿的月色,使得躁动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山峦依稀可辨... ...

        喜欢诗歌,更喜欢在夜晚读诗。从美篇电子书架上,取出周川老师的诗集,翻至100页,于是,一首《救 赎》跃然屏幕。诗不长,但它像一粒火种,瞬间燃亮起一束光。

        这束光即心灵之光。天地间,心灵之光若与月光交相辉映,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柱,它足以把整个世界照得如同白昼。一个灵魂闪光的人,其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

        正如周川老师所说:“每写一篇,都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

       我想其大概的意思是说:一个诗人的自我净化,是从真情实感的创作开始。由此可以推论——读诗,也是对心灵的净化。

       读《救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于是就用粗浅之笔再写一篇“诗评”,和坛友们进行一次交流。并以此期待诸位能给予批评指正,更希望周川老师能指点一二 。

       由于诗歌的内涵极为丰富,如从立意、构思、意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技巧、艺术价值等全面展开并延伸解析,估计万字有余了(在后面的综述里会有扼要说明)。所以,此篇诗评仍从两个方面去解析。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根据本诗的特点,我有选择地增加了对句式、节奏等表现手法的举例点评。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对《救赎》进行赏析:一是构思与立意,二是表述与联想。

         一、构思与立意
       《救赎》是一首现代抒情诗 ,它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表达了诗人对“救赎”的种种思考。

       全诗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互应的方式展开,其中或展现或隐藏、蕴含了诸多人物和典故:如愚公、共工、女娲、杜甫、屈原、伍子胥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我们应该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判断的。

       《救赎》的构思并不着力于哲理上的说教,也没有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刻画,来渲染渴望救赎的焦虑。而是站在一个更宏大的时空俯视当下,用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 ,引发人们对灵魂救赎的思考,启迪人们,通过更宽泛的多维度观察,对灵魂的存在方式,做出自己的判断。

       《救赎》的立意如洞中观火,简洁明了。就是要让灵魂在这个无限的时空,不受任何阻碍和束缚地认知世界,以完成自我救赎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救赎》的立意,决不止步于此,更不想让读者止步于此。诗人以雄浑、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启发读者的想象,为读者的再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表述与联想
        周川老师曾说:“初读,情在诗内,理在诗外;再读,理在诗内,情在诗外。”

         读《救赎》确实是有这样的体会。初读《救赎》只觉得画面纷呈、情绪饱满。又是铁锤又是錾,又凿岁月又凿山 、开炉起火、锻打日月、盖房子、起铜像、天上飞鸟、地下走牛。既有气势磅薄天地辽阔,又有田园如画人间烟火。诗人以情入诗,先声夺人,用带入感极强的画面,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

       诗以救赎为题、可全篇极少出现救赎二字,细读下来却又感觉句句不离救赎。

        诗人笔下的救赎并不抽象,是日趋日新的世界、是通畅无阻的心路、是洞察天地的眼光、是包容倾听各种声音的胸怀、是手执笔、腰悬剑的思考与批判。

        以第一节为例:
        一把铁锤一支錾
        凿岁月/凿大山
        凿一条心路/通天外
        放江河/奔流/出川

       《救赎》从一起句,画面与节奏随即突兀而起、急驰而来。铁锤、錾, 极简的画面、夺目的主题,两个凿字干净利落,一个凿时间、一个凿空间。不等读者产生疑问,第三句接踵而至。直接说明了为什么而凿:凿一条心路/通天外。 然而心路、天外都不形象,都沒有画面感,所以第四句来了:放江河/奔流/出川。

       在句式结构上,第一节采用的是短句式、断句和快节奏。前三句几乎是一气呵成,直到第三句的句尾才断开节奏,拉长时值,以增强通天外的气势。而第四句却又断为三拍,强调摆脱束缚的江河奔腾激荡、一波三折、冲关出川的力量。

        在所有这些表述当中,诗人用张驰有度的笔法,控制句式的舒缓顿挫,配合画面的变化,凸显情绪上的节奏。

        第二节:
  我用灵魂/点燃/一百朵火焰
        把日月/重新/锻打冶炼
        淬火后
        天也蓝蓝/星也灿灿

        与第一节形成鲜明对比,第二节以庄严舒缓的长句开始。前两句各断为三拍,凝重、舒缓。第三句收紧,一个顿挫后,第四句把一个并列句式自然地断为两拍,使意象更加回韵绵长。

        诗人以驾轻就熟的笔法,把情感节奏、语言节奏、画面转换这三者的关系,处理的得心应手,毫无滞涩。使得整首诗可读可诵,富有音乐性。

        由于篇幅的关系,嫣然只能拿出第一、二节,在节奏上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各位老师们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交流。

       读“救赎”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让读者能获得一种创作上的参与感。

       诗人随手勾勒的意象,貌似轻描淡写,读来却是颇具张力 。毎一个看上去各自独立的意象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耐人寻味。这种内在的联系,诗人并不明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从而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生发出更丰富的联想,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救赎”的二次创作,并享受着创作过程的愉悦。

       从第一节开始,诗人就用一个凿字,凿开了救赎之路,也凿开了读者的联想之门。

       铁锤、铁錾, 凿岁月/凿大山,很容易就把读者推到愚公跟前 ,然而紧跟着一句凿一条心路……却又让人产生疑问:愚公凿的是一条心路吗? 如果不是愚公,又会是谁呢?谁又能放被困的江河奔流出川呢?

        进入第二节,诗人并不急于说明第一节留下的悬念,却用重新锻打日月来暗示,曾经的女娲补天,只不过是对已有的天地秩序修修补补而已 ,而“救赎”却是要重新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我用灵魂点燃一百朵火焰/把日月重新锻打冶炼... ...

        这里暗指了女娲,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的“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 ...”仅一个凿字就生发出诸多意象,并且明呼暗应环环相扣。

        至此,心路通了,诗路却好像要断了,再往下怎么写呢?

       再盖一所房子屋顶高耸
       四角飞檐
       敝开门窗/看
       风来清云去淡/山高水远

       第三节,出乎意料之外,诗人在此处断开一笔,不再去写凿的问题,而是再盖一所房子屋顶高耸/四角飞檐。再次用一个鲜活的形象——房子,来启发读者的联想。这联想远可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近可看海子:“我有一所房子... ...”然而诗人却独辟蹊径,既不“安得”,也不“我有”,而是亲自动手去盖一座自己愿望中的房子,这房子门窗大开,风云可看、山水可赏,一派通透之象。

       门口铸一尊铜像
       手执笔腰悬剑
       宽袍阔袖
       昂首问天

       进入第四节,诗人意犹未尽,又竖起一尊铜像:宽袍阔袖/昂首问天。由问天出发 ,想到的当然是屈原。然而一句手执笔腰悬剑,则会让人有更丰富的联想:剑者兵也。在这个语境里,又怎能不让人想起,楚国的另一个弃子伍子婿呢?

        屈原与伍子婿,两人都有着劫难于楚的命运,反应却截然不同:一个是以死明志,舍身于汨罗江;另一个是借兵伐楚,报仇雪恨。

        短短四节,诗人带我们拜访了众多的人物和典故,其中的是是非非,诗人不作任何评判,全部交给读者,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去鉴别。孰是孰非,或亦是亦非,相信读者自有论断。这种笔法,正应合了一个典故:“引而不发跃如也”。

       日落时
       鸟儿归巢牛儿回栏
       鸟儿说/海外还有海
       牛儿说/山外更有山

       进入第五节,诗人一收前四节的天马行空、意象纷呈。短短四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日落时/鸟儿归巢牛回栏。从时间上、情绪上、意象上、甚至节奏上都暗合着一个收字。一归一回两个动词,不着痕迹地把前面的洋洋洒洒聚集起来,大光圈曝光,前虚后实:鸟儿说/海外还有海/牛儿说/山外更有山。 最平常不过的两句话,分别从鸟和牛的嘴里说出来,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光听鸟说,就是海外有海;只听牛说,就是山外有山。只有都听,才是海外有海、山外有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一种声音是不够的,天上地下的声音都得听, 庙堂俗世的声音都得有。信息、比较和判断,少了哪个环节,都产生不了正确的认知。

        让灵魂去寻找救赎
        飞向更远的遥远
        归来时用星光再写一首诗
        正好是月圆中天

        第六节,是诗人对救赎的觉悟和感慨:让灵魂去寻找救赎。没有一个灵魂可以救赎另一个灵魂,所有的救赎都是自我救赎 。飞向更远的遥远,没有天高地远,就沒有救赎。归来时用星光再写一首诗/正好是月圆中天,没有普世情怀,灵魂,也就没有了归途。

        窗外有风吹过
        那尊铜像
        袍袖翩翩

        最后一节,又重提那尊一身分述两人的铜象,历史可以定格,思考和判断却不能也不应该定格。它永远随风而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认知的过程不正是救赎的过程吗?认知停止了,救赎也就停止了。

       《救赎》用短短的二十七行,描述了对救赎的渴望和思考——通畅、宽松、包容、倾听、思考和判断,用鲜活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自己去诠释救赎的过程,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种二次创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

       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救赎》是一首具有鲜明特点的抒情诗。语言凝炼、韵律整齐、节奏明快、意境清晰。诗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以凿、点燃、铸造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行动和追求。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技巧:诗中使用了对偶、对比和倍数叠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鸟儿归巢、牛儿回栏、海外还有海、山外更有山、更远的遥远等,突出了救赎的旅程和追求的无穷性。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韵律、节奏:诗中运用了押韵、内韵等手法,如高耸、飞檐,铜像、悬剑,阔袖、问天,出川、灿灿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通过长、短句和断句的搭配,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平缓且流畅的节奏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美感。

        艺术价值:诗中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救赎的追求和渴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希望。小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精妙的技巧,诠释了深刻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读罢《救赎》,合上诗集,夜已深。但诗中一个个画面链接着的冥想,在脑海中久久不愿散去,或许这就是一首好诗的魅力吧... ...

       黑夜托举着满天星辰,缓缓地喘息着,天边那颗最亮的星依然在闪烁... ...

附:《救赎》诗歌原著

文/周川


一把铁锤一支錾
凿岁月,凿大山
凿一条心路通天外
让岁月奔流出川

我用灵魂点燃一百朵火焰
把日月重新锻打冶炼
淬火后
天也蓝蓝星也灿灿

再盖一所房子屋顶高耸
四角飞檐
敝开门窗,看
风来清云去淡,山高水远

门口铸一尊铜像
手执笔腰悬剑
宽袍阔袖
昂首问天

日落时
鸟儿归巢牛儿回栏
鸟儿说,海外还有海
牛儿说,山外更有山

让灵魂去寻找救赎
飞向更远的遥远
归来时用星光再写一首诗
正好是月圆中天

窗外有风吹过
那尊铜像
袍袖翩翩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每个人
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
才能活得越来越通透
    
人这一生
就是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川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前天 16:51
每一次动笔  都是对灵魂的救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川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前天 16:52
谢谢童小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川 发表于 2024-12-20 16:51
每一次动笔  都是对灵魂的救赎

晚上好,周川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好诗,小序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日落时鸟儿归巢牛儿回栏鸟儿说,海外还有海牛儿说,山外更有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让灵魂去寻找救赎飞向更远的遥远归来时用星光再写一首诗正好是月圆中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