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叙述的源头在于诗人对物的感受力
——评夜鱼的诗《照常升起》

易飞



当代新诗(现代诗)的写作,叙述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语言是诗歌存在之家,脱离了叙述的语言,很容易滑入“书空”(于坚)的状态——坚实的语言运行,大体上离不开叙述。我以为,当代诗人的高下以此可以鉴别。臧棣先生认为,叙述仅仅是作为对事物的陈述,可能会带来诗意的缺失。所以现代诗中的叙述,并非我们文学史上所定义的叙述——它有特定的所指,正如诗歌中的语言也并非文学史上所定义的那样,其可以称为语言中的语言。那么诗歌中的叙述,也可以称为叙述中的叙述,或者说一种特殊的叙述。

之所以此说,概因诗歌的特质而来。“诗歌是个体生命体验在语言中的瞬间展开(陈超)”,要写出个独特的体生命体验,在语言上就必须避开大众性的言说,叙述当然首当其冲。而当代诗的叙事性,在优秀诗人那里,主要不是用作对经历和事件的讲述,而是对生存场景的故事性氛围的呈现。或者说故事性和寓意性互相渗透。其最直接的呈现是语言在游走推进中,实现其多喻功能。但叙述的源头在哪?在于诗人对物的感受力,并非认知力。感受力无疑是驱动一首好诗前行的最佳选择。

此诗在看似漫不经心对场景的切入中,以不动声色的叙述,展示了出色的感受力,体现了一个好诗人的手感。

在鲜亮的光线里洗切炒煮
又在鲜亮的光线里小酌
困了,倒头就睡,醒来后
光线绵软
像燃到尾声的篝火,噼啪作响
但很快听不到了

诗没有分节,为理解的方便,我试着分下。开场是一个活色生香的场景,“洗切炒煮”带着厨炊的日常烟火气。“在鲜亮的光线里”接连出现两次,说明作者有某种强化的意图,“鲜亮的光线”也许对于理解本诗,形成某种牵引。这一节六行中,有三行出现“光线”,无疑,光线已经在我们眼前摇曳。“困了,倒头就睡,醒来后/光线绵软”,在书面中糅进了口语,两者契合无间,看出作者多年的诗写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此节最精彩的句子出现:“像燃到尾声的篝火,噼啪作响”,光线已经从视觉转移到了听觉,并且还带有声响——噼啪作响。光线如何“噼啪作响”?结合“篝火”,可能是强度增加,甚至有某种灼热感。“尾声”这个词,我以为是作者精心的布陈,一定深藏着某种意蕴,其寄寓一定是过往,再华丽的光线,已走到了“尾声”。请注意这个词的语调,它基本上框定作品的基调——繁华即将凋零,闪烁将息,这是最后的燃烧与灿烂,正如前文所述,作者并非单一性叙述,跳跃的光线可能是某种情感和心理的载体和借物。再联想开头作者有意强调的“鲜亮的光线”——时间当为黄昏,或者为黄昏更切合感怀者的心境。时间上的“黄昏” 与“燃到尾声的篝火”,有某种互证的味道。作此想,劲道更足。

就是这样,一个人走了之后
剩下另一个人独自明暗
光线没有悲喜
悲伤在光线之外,像一本丢弃在
角落里的日记簿
没有一页纸能记起光线中
一笔一划的书写。当然

这一节通过“就是这样”的语气词悄然实现了转移——“一个人走了之后/剩下另一个人独自明暗”,看似偏离,却依然紧抓着对应物“光线”进行拓展,显然,前面一节在叙说一个人在光线之下的日常行为,这些日常行为带着身体的本能,其实也是普通生活的本质。此处出现了另一个人。显然,这两个是相关的人,有故事的人,或者曾经有缘之人。“剩下另一个人”更加证明了那个人就是“另一半”,或者曾经的另一半。当然,此处也可泛读,不限于家庭,但限于似乎更加贴切,有可信度。“明暗”是光线,也是心情、心境,此处虚实的结合非常自然。“明暗”还有其他的意味,可能时明时暗,飘忽不定,有某种纠结和挣扎也未可知。但“独自”定义了承受对象——无人可说,无肩可倚,只能孤独面对。“剩下”带着某种叹息和自怜,有滑入感伤的可能,但马上一句“光线没有悲喜”进行了强力校正,避免了流俗性的一味感伤和单线性情绪——“复以宽怀”从来是一种高明的写作路径。“光线没有悲喜”本身也是客观现象,但此处不只是写了光线,悲喜一定只承载在有温度的生灵上,一定是人,对应于文中,可以理解为“另一个人”。光线是一种物,没有悲喜是可以接受的;“剩下另一个人”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因为她在那里“独自明暗”——悲喜交加呢!所以,“光线没有悲喜”,是主人公的一种自勉和自我告诫,至少她想把那个走了的人丢弃,“像一本丢弃在角落里的日记簿”。 两个人的故事,出现日记簿,很容易想起日记簿上一定有对曾经有缘人的记录,那可能是青春的一道美好风景——青春之光,也可能是平常生活中有过的动人场景。“一笔一划”,则有着岁月的历程感和某种艰辛感,在一起的每个平凡的日子都不容易,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只是我们书写的内容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更改,明亮的光线已经变得远去,现在只在“角落里的日记簿”上留下暗淡,“没有一页纸能记起”。作者的老道可见一斑,依然紧紧围绕开头出现的“光线”书写,无论扩展多宽多远,始终离不开“光线”。

江弱水先生认为,一首的要体现合羮之美,关键在于“合异”。一首诗就是不同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如何调和?则需要比较明确的指向。“凡违背这个原则的诗,都好不到哪里去。”其在摄影中,一幅好的作品,摄影家必须自觉维护画面视觉元素的统一性——一首诗亦然,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更考验一个诗人的综合能力和掌握力。

一个人存在过的记忆
没什么了不得
就像人类史对于地球来说
没什么了不得
至于丧失带来的哀伤
又有什么了不得?
仅仅是“不能战胜自己”这件事
让我沮丧
但沮丧也没什么了不得

此节主人公有些动情,禁不住用了四个“没什么了不得”!无论“记忆”还是“哀伤”似乎一切都可以云淡风轻。我不完全这样看,因为那个“独自明暗”的场面和不忍、不甘的情绪始终在我眼前和心里挥之不去——也许这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主人公的情绪真切而纠结,其实她一直在说服自己,这么多的“没什么了不得”,其实所指只为一人——就是那个“走了之后”的另一个人。主人公动人的感情,尽在对自己的劝勉中,也许还有正话反说的意味。我以为,主人公的语气中还有着某种“不争气”, “没什么了不得“之后依然有潜台词——那个人可能曾经是“了不得”,甚至相当“了不得”,否则,主人公不会如此伤情、伤怀,应该还有幽怨,所以要“一个人”“独自明暗”。 最后的要强之后终于向自己低头——仅仅是“不能战胜自己”这件事/让我沮丧,我以为这样的“沮丧“,真实动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感染力。某种互否,更加体现了感怀的真切和抛却的艰难,但依然不得不凛然接受,昂然面对。我更以为,女性诗歌就应该这样子写,纠结、柔婉、不舍、承受、自强,始终是女性感情的晶体,刻意展示强悍、坚强、轻松,不仅不符合女性的性别特征,也不够真实,令人反感——生活中的确有女强人,但也许诗歌中不需要。

朱辉先生说,好作家是男作家往女作家写,女作家往男作家写。这样中和互补,当然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夜鱼的写作,其实也在进入这种状态,只是她在用自己不温不火的方式,但依然展示了相当的力道和心理的强度。

黎明很快又来了
一只飞抵窗台的鸟衔来的光线,
新鲜如饱满的籽粒

在诗的结尾,我们感受到了新鲜、饱满的黎明的光线,这光线无疑是温暖的、积极的,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生机,预示着一个新的生命重新出发。主人公借“一只飞抵窗台的鸟衔来的光线”完成借喻、转体。“黎明很快又来了”,每天都会有新的光线降临——作品像一条平缓向前航行的船,时有波涛深处的喷溅和迂回,也有眼前的阴晴和明暗,但在结尾让船只在潜行中扬起帆来,远方依然有值得追寻的风景。这是生活的要义和人生的教示——艰难的日子必将过去,“独自明暗” 不过是主人公的一种情调,并非伤情与留恋,不过是一种向过去生活的致敬,该有的告别必须有,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黎明到时来之时,拥抱簇新的光线,它们“新鲜如饱满的籽粒”。

与之前相比,夜鱼的诗,更加从容、淡定、饱满、真切,写作者的身体在场和生命感官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诗人个性的塑形意识也越来越强,正在形成自己的辨识度。我以为,这不失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圭臬。


附:
照常升起

夜鱼



在鲜亮的光线里洗切炒煮
又在鲜亮的光线里小酌
困了,倒头就睡,醒来后
光线绵软
像燃到尾声的篝火,噼啪作响
但很快听不到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走了之后
剩下另一个人独自明暗
光线没有悲喜
悲伤在光线之外,像一本丢弃在
角落里的日记簿
没有一页纸能记起光线中
一笔一划的书写。当然
一个人存在过的记忆
没什么了不得
就像人类史对于地球来说
没什么了不得
至于丧失带来的哀伤
又有什么了不得?
仅仅是“不能战胜自己”这件事
让我沮丧
但沮丧也没什么了不得
黎明很快又来了
一只飞抵窗台的鸟衔来的光线,
新鲜如饱满的籽粒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