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光芒一直都在
——读吴忌《有日出,但偏冷》
安澜 萦之
在安徽,很多人都了解吴忌在教育和散文创作上都很有成就,但对他的诗歌了解不多。其实,吴忌早年在安师大就以诗歌见长,一直没间断过诗歌创作,深受诗界好评。今天读这首《有日出,但偏冷》,就可以了解吴忌的另一面——诗人吴忌。
日出,偏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客观的日出,一个是感受到的偏冷。这看似矛盾却不冲突的的共存,是事物存在的共性。日出和偏冷的同时出现,这诗题就显露出了诗意。
“日出”这个意象一般代表温暖、希望和新生,而诗人却感觉到冷,偏冷,这一“偏”一“冷”,是“我”感受到的,也是一种心境。在我们的经历中,也有过这种感受,但我们没有吴忌的诗意发现。
以诗题领起,日出在远方,“阳光/从遥远的天边看过来,看我”,同时,阳光“越过了山丘以及河流/越过了树木和隔壁楼顶、窗台”。一开始写日出的光芒抵达的地方,由远及近,近到“我”的身边。写得真实而开阔。
回到诗题,回到“偏冷”这个关键词上。诗开篇说阳光从遥远的天边看过来,远,这是一冷;接着诗人由远及近地写阳光和我之间,有山丘和河流间隔,这是二冷;更近一点,有树木,隔壁楼台、窗台,这些客观存在,也间隔了我和阳光,这是三冷。语言的跳跃,定有这样的内在逻辑,这正是诗人思维的独到之处。
接下来围绕“怀疑”来展开叙述的。阳光明着是来看我,却一点点分流,诗人这才怀疑日出的纯粹。这种写法好。诗人的抒情始终有实在性的依托,在角度设置上,以个我为视点,处理日常经验,有机地将寻常碎片结合到一个整体。诗人在怀疑什么?我们读着的时候,就被带入了诗人的视野。在我面前的存在之物,成了“我”与阳光的间隔物,破坏了日出该有的“纯粹”。
我们读一首诗,刚开始这样想,读着读着又会走到另一条路上去,再读吧,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有时是这样那样都有文本依据,有时是全盘推翻前面的理解。这也是阅读的再创造,这也是一首好诗的魅力所在。一读,再读,过一段时间再读,阅读时的环境(包括心境)不同,对诗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常读常新,好诗皆如此。
最后的选择句, 诗人不说遮挡了阳光,而说遮挡了光阴,寓意又深刻了一层。那些遮挡阳光的存在之物,暗暗庇护我,和热烈的事物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安然宁静不被灼伤。意义,意味就在这里。叫我们无可选择,无可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它们是阳光意义存在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光阴是遮挡不住的,它一直在到来,又流逝。
无可选择,诗的空间更开阔,更有纵深感。这也是“日出”呈现到我们面前的。
一个评论家这样说诗人和读者的关系:准确地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诗人到底在想些什么。精神的外向物质化,也即诗人通过文字隐约而含糊地传达出一些东西,留下一道道谜语般的思想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饶有兴味地去捕捉,这大概就是诗人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既定关系吧。这首诗呈现的纵深感,将读者引向无尽的时间。我们不停接受这样的暗示,慢慢读出某种熟稔、宁静、轻快、愉悦,超然的东西。吴忌好像很善于从自然中获得存在的启示,道法自然,诗法自然。
这“阳光”是还有隐喻的层面,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只要深读进去,我相信,读者就在诗歌的光芒中了。这光芒,就是诗的思想光芒。
附:
有日出,但偏冷
吴忌
有日出,但偏冷。阳光
从遥远的天边看过来,看我
越过了山丘以及河流
越过了树木和隔壁楼顶、窗台
我怀疑日出的纯粹
以及那些间隔的存在之物,在我面前
它们是故意遮挡了光阴
还是暗暗庇护着我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