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庸常的人间

——韩东诗歌《甲乙》赏析

只蝶痴梦

诗人韩东的这首诗《甲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极为普遍而庸常的婚姻关系中,饮食男女家庭生活的最本真的状态。诗人通过两个场景镜头——系鞋带的特写,实现了诗人对整首诗所要表述最终目的的意象掌控,从而令一首诗在山重水复中,最终还是在迂回辗转中缓缓抵达了读者的内心。

诗歌开篇的切入是从下床打开的。夫妻双方从两边各自下床是生活的庸常,各自系鞋带也是生活的庸常。不同之处就在于诗人着重描写了男主(甲)系鞋带时望向窗外的一些动作以及内心世界。看街景,看树枝,看挡住树身的墙,看天空……以及他第二次左移五厘米,前移五厘米,睁左眼 闭右眼;闭右眼,睁左眼;以及左右眼看到的树枝的多少……左右眼全部闭上的一系列动作的肢体语言带给我们的某种感觉。这种在一首诗中大篇幅笔墨的运用,诗人在说什么?行笔至此,很多读者读出的应该多是无趣。会说诗人在呈现男主人公(甲)宁愿把精力关注在外边的事物上,而不去与女主人公聊几句贴心话。实质上,诗人所呈现的正是男主人公(甲)生活的本身。一个在外打拼的男人对外界事物的权衡——这映射出的正是男主人公(甲)在外界生活的真实写照。继而,诗人继续在男主人公(甲)的身上加重笔墨:“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经学会

五岁时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七岁感到厌烦,七岁以后还是厌烦

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或

七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在此处,出现了一种恍惚。这来自诗人诗语叙述含混的不确定性。不过这被诗人有意为之的不确定性,不由会令读者读出一种生命惯性中的苍茫。同时,也解读出生命庸常中的惯性重复。这种惯性重复,既是男主人公(甲)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芸芸众生的?随之,诗人韩东的笔锋转到了女主人公(乙)的身上。“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首先是我们)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在这里,诗人所说的忽略已不再是对男主人公(甲)的特指,而是诗人着重强调的(首先是我们)这毋庸置疑的众生。我们忽略了什么呢?无疑,我们忽略了男主人公(甲)所忽略的乙的存在与付出。“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这是这个社会所忽略的问题,并非主人公(甲)一个人所忽略的事情。而这里的“我们”所忽略的不再是女主人公“乙”,而是我们各自的枕边人。最后,“当乙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诗人的这一句,既不是性也不黄,而是诗人在以更真实的笔墨令这首诗有了更真实的呈现的书写。同时,也反映出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真实的生活无死角的全貌。这是一种婚姻生活夫妻双方早已习惯了的一种默契的写照。更是左手摸右手麻木后的又一种庸常。

整首诗,诗人韩东都是在描写生活的机械,呈现生命的枯燥与庸常。如果读者过分强调其他,应该是跑偏了。

附:

甲乙

韩东



甲乙两人分别从床的两边下床

甲在系鞋带。背对着他的乙也在系鞋带

甲的前面是一扇窗户,因此他看见了街景

和一根横过来的树枝。树身被墙挡住了

因此他只好从刚要被挡住的地方往回看

树枝,越来越细,直到末梢

离另一边的墙,还有好大一截

空着,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枝、街景

也许仅仅是天空。甲再(第二次)往回看

头向左移了五厘米,或向前

也移了五厘米,或向左的同时也向前

移了五厘米,总之是为了看得更多

更多的树枝,更少的空白。左眼比右眼

看得更多。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三厘米

但多看见的树枝却不止三厘米

他(甲)以这样的差距再看街景

闭上左眼,然后闭上右眼睁开左眼

然后再闭上左眼。到目前为止两只眼睛

都已闭上。甲什么也不看。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经学会

五岁时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七岁感到厌烦,七岁以后还是厌烦

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或

七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

(首先是我们)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

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

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

当乙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