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背后”杯第三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二十六周冠军作品:
一个人的遭遇
王之峰
以前,看到低垂的天空
脏污的云,我就会对着旷野大声喊
我,我一定把云洗白,把天擦蓝
还世界一个,鸟语花香,通透山河
人们,讲明亮的话,喝清澈的水
艰难的,我为我的想法而奔波
只有草们硬着脖子,绿了又枯
枯了又绿,到处显露修改后的痕迹
什么都可以修改 ,不幸的是
修改不了,我日益增长的年龄
孩子的手里,也有一块橡皮
“十二背后”杯第三届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个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除去世界上的一切不美好。“把云洗白,把天擦蓝”,“还世界一个,鸟语花香,通透山河”,但诗中又透着深深的无奈,因为日益增长的年龄是无法更改的。但诗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又重新升起希望,因为我们的下一代——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握着一块“橡皮擦”。
从诗的主题来看,并不难理解。只有“草们硬着脖子,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到处显露修改后的痕迹”,这一句又让人生出一些联想。这里的“草”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草,也可以理解为“草民”,即平凡众生。自然的更迭无可阻止,轮回不断,春草年年生,年年有不同,人也是一样。这不禁让人想到:世界真的会因我们的理想主义而改变吗?云真的可以永远洁白无瑕,天空真的可以永远湛蓝通透吗?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然而,康德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黑格尔也说:“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因而,这种理想主义又是值得敬畏的,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理想主义的诗人,更不能没有心怀天下的“少年”,时光可以无情地流逝,但希望永存,美好的期许永存。
——海恋(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这首诗采用清亮朴实的语言,甚至几乎掠过所有诗歌技法,非常熟练而轻巧地向诗开放的心域缓缓抵达。那种不加修饰的无奈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担忧,如一缕被阳光过滤后的春风,一步步瓦解我的心理防线,随着诗人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一起寻找厚重而值得回味的过往时光。那山,那云,那旷野和旷野间的鸟语花香,那涓涓流淌的溪流,不再是诗人心中的童话故事,它们逝去的美好超过了诗人奋力打捞的速度和范围。怎么办呢?诗人的目光焦渴地投向了孩子们,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和具体化。是的,“孩子的手里,也有一块橡皮”,他们既是未来,也可能是将来的我们。诗人呼吁,在观念上再不做根本性的修正和努力,光靠弱势群体,如野草般,被动地,机械地“硬着脖子,绿了又枯/枯了又绿”,恐怕会错过更多,再让曾经勤劳的人们“讲明亮的话,喝清澈的水”,只能痴人说梦。最后一句不动声色的升华而导入,增强了这首短诗的张力和思想性,看似突兀却显得顺理成章,似思想夜空的一道闪电。如海德格尔的对视,知道“思想启程于理性主义陷于绝境之时”,还要让诗意的光芒照亮“中央大地”,目光忧虑而坚信。恰恰相反,这不是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回响,标题于是有了反讽的深刻意味。
——西周(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一个人”总是要隔绝世界的,尽管这里的“遭遇”实际是群体性的,或者说曾经属于“少数”,但并非纯然的个体,但是“一个人”却呈现出一种决绝和孤独。结尾一句实际是一种回溯,是对第一句的呼应,“橡皮”实际是希望,也是力量。但是又难免不陷入“我”的循环之中,这似乎才是悲剧本身的意义。“喊”和“修改”其实希望与行动的具体化,只是我们阅读时,容易被强指化,因为这两个词语在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伴随的是无奈。尽管时移世易,但是本质的内容修改是最难的。感慨时间远逝,看似回归自身,但是弱化了上面的内容。有些矛盾。当然最后的“孩子”除了呼应,又在情感上进行了上昂,但这种上昂反而暗地里形成了读者的期待与犹疑的双重情感。就整体而言,这首小诗还是可以唤醒一些人干涸的心的。
——王彦明(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