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大河原 论坛元老   /  2020-7-4 09:22  /   37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食粮
迈拉·司考沃

“爱是饼,”他们说。
“爱是盐。
爱就是个苦担子
当寒冬天气来临。”

然而饼是甜的;
盐是必需品。
担子,我们一起背负
无论任何坎坷,
当任何天气来临。

(翻译:大河原)

Sustenance
By Myra Scovel

"Love is bread," they said.
"Love is salt.
Love is a bitter load
come winter weather."

But bread is sweet;
salt is a need.
The load, we bear together
down any road,
come any weather.
来自群组: 发光的灯台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迈拉·司考沃(Myra Scovel ,1905.08.11-1994.08.26),一位护士、医疗传教士、作家、六个子女的母亲,著有《中国姜罐》(The Chinese Ginger Jars)、《汉家女》(A Daughter of Han)、《印度富翁》(Richer by India)、《我必须说:奥古斯丁·拉拉·拉姆传》(I must speak: The Biography of Augustine Ralla Ram)等十三本传记文学,以及儿童故事《乔治与中国湖》(George and the Chinese Lake),诗集《一枚叶子的重量》(The Weight of a Leaf,1970)、《最幸福的夏天》(The happiest Summer,1971)等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t's only salty
When your cup's half empty

And a sweet mouthful
When your cup's half full

百年后我们肉体沉入大海 灵魂飘去月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人土土 发表于 2020-7-4 13:15
It's only salty
When your cup's half empty

哈哈,是的,智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致谢并问候审核老师与各位朋友,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河原 发表于 2020-7-4 16:28
哈哈,是的,智者啊

噗…… 哈哈哈哈  
百年后我们肉体沉入大海 灵魂飘去月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欢迎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什么时候,我们也可组织同题翻译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了写公众号,下班前写了一个短文:《面包与饼》

诗歌翻译,存在多样化的艺术追求和实践。如果把一首诗歌比作钻石,那么不同人、不同时空、不同手段的翻译活动,就像选择了钻石的某一束光芒,沿着这光芒的路径来抵达诗歌本身。

这里来谈谈我在《食粮》这首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bread在这里是否要译为“面包”?从中英词典以及生活经验来看,答案是明显的。但我的选择更多考虑了话语场的因素。关于话语场,我们可以大致举例来体会:《红楼梦》的红学研究,话语表述离不开这部著作本身的思想;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话语表述同样常常涉及莎作里面的典故。话语场可大可小,是客观存在,小至一个对话的场景,大至东西方审美体系的话语传承,或者更大的场。忽略话语场的特殊存在,就很容易导致翻译/理解传递的变形。

这是一首来自信仰生命体验的诗歌。bread、salt、bitter、load、road、weather,都极大承载着圣经的信息。英语世界里面的bread,对于非基督徒而言,就是烘烤出来的面包;但对于基督徒而言,bread,信仰层面对应的是“那个食物”——犹太人的לֶחֶם,希腊语的ἄρτος——他们用自己生活中常见的bread来指示这个食物,这个食物又常常表示耶稣基督的身体,以及祂的话语。在这首诗里,bread尤其指向基督的身体,十字架上的牺牲献祭。

这个概念迁移到中文语境中的时候,同样面临一个选词问题:中文没有现成的、完全一样的食物名词来对等圣经提到的那个东西。于是,中文圣经传统(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选择了一个最相近的词:饼。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语世界的教会里领圣餐用的是面包,而中文世界的教会里领圣餐用的是薄饼。

那么,在这首诗歌的翻译中,处于当前社会经验和中文体系中的我们,是否要用“饼”来对应bread呢?奈达提出过一个翻译理论:动态对等;这个理论更多考虑目的语言群体会接受到什么信息。中国人眼中的面包,就是超市、商店里卖的各种面包,读者基本上不会想到别的事情。但同样的基督信仰话语场里,一看到“饼”,则会直接联想到“那个食物”——圣经所提及的,全世界基督徒信仰共同指向的食物。

可能有人会说,即使是用“饼”,不了解基督教文化的读者也照样无法理解出原作的信息啊。这个要求和质疑,可能已经超出了翻译的范畴。换个角度思考:体会不到 bread这个东西在这首诗中含义的中文读者,恐怕照样体会不到“饼”的所指。能体会到前者的中文读者,看到“饼”就一下子体会到那个含义;但面对“面包”,恐怕读者非要给个提示才能豁然开朗。这个理解的责任要归于读者,翻译的任务已经达成。

这里顺便也谈谈“坎坷”等地方的处理。第一个诗节提到,爱是受难牺牲、让自己作难/痛苦,难以承受;第二个诗节用食粮的自然特征来提醒读者,爱其实是甜美的,也是必须的,还是大家共同来分担的(没那么孤苦)。any road,在诗中指的是道路情况(尤其是坑洼难行的路),而非道路的方向。所以,如果中文翻译为“任何道路”,涵盖会过大——同样,在作者的话语场里,“道路”不可能指各种方向的路,因为这是人生/真正生命的路——奈达同样有个翻译理论,在面对语义取舍的时候,宁可信息范围小于原文,而不大过原文;更何况,“坎坷”指向的道路其实就是原文要表达的思想。

“任何天气”在中文上,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而且由于之前“任何坎坷”的先导,它更不太会把读者带偏。所以,“任何天气”来字面直译any weather,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020.0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