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清明节的怀念

——施施然诗歌《清明》赏析

在某些特定时刻,诗歌有着普世的通感。

                                               ——题记

  诗人施施然的这首清明,其诗语的艺术化处理很是轻柔。她将对亡人的怀念,通过场景意象的细腻化、拟物化处理,营造出一个特定节日里的特定氛围。春夜温馨的气氛被诗人以“酥软的胸膛”便极其形象地呈现出来。那闪着四月光泽的细雨又含蓄地呈现出了春雨特有的情愫。而窗外,..'...那三只未名的飞向五七干校土路的小鸟将清明缅怀的诗意徐徐打开。五七干校土路这一特定地域名词的特指,令诗意的脉络有了关于清明节诗人心灵的特定轨迹。转而,诗人的诗语在小我特定的基础上,所打开的是整个节日宏大的诗意背景。“这一天/那些行走在地底的人/那些栖身在树根下缄默不语的人/将重新站立起来。他们通体碧绿,粉红,金黄/他们跃上枝头、屋檐、群山之巅。”在这里,诗人将一个自我的怀念,放置在了一个关于怀念的宏大节日里。而诗人所怀念的亡人不过是众多亡灵的一份子。这些亡灵在这一天,都已经化身为树木或者不同颜色的花草,或者化身为跃上枝头、房檐、群山之巅的鸟儿。并且,这些化身不同事物的亡灵都在呼喊自己的亲人。这是诗人内心的所见,所闻。这种所见所闻的声势浩大的节日场景意象,是诗人对一个节日自我的洞见。其实,诗人的这种感觉在这里虽然是自我的,但也有着很大众的一面。

  最终,诗人所打开的宏大意象,被诗人最后一句设想式的语调转向了一个小我的缅怀之点。“如果有人唤我乳名,我将应答,并喜极而泣”。在清明节,亡灵们声势浩大的呼喊中,能够呼唤诗人乳名的人,一定是诗人故去的亲人。如果说是诗人的一种设想,不如说是诗人因缅怀之情深而产生的溺想。

  一首《清明》的节日诗,被诗人诗语予以轻柔地艺术呈现,恰到好处,伤而不悲。

附:

清明

施施然



枕着春夜酥软的胸膛,细雨坠落

闪着四月的光泽。窗外,三只未名的小鸟

鸣叫着飞向五七干校后的土路。这一天

那些行走在地底的人

那些栖身在树根下缄默不语的人

将重新站立起来。他们通体碧绿,粉红,金黄

他们跃上枝头,屋檐,群山之巅。哦

这是一场多么声势浩大的呼喊

如果有人唤我乳名,我将应答,并喜极而泣

2014.4.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打柴人 来自手机 高级会员 2022-10-14 21:10:17
这些颜色怎么解读啊?为什么是碧绿金黄粉红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5 10:10:12
他们已经化身花草树木。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