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2-6-17 11:13 编辑

引言

诗是个人的。
完成的诗是读者的。
完成的诗脱离了作者本来的“个人性和私秘性”具有了“公开性和他者性”,像一粒玉米种子撒播入大地,在适宜温度湿度环境中,种子就自行地无可阻挡地开始拔节抽穗散粉开花抽丝灌浆完熟,最后成为无限个与“个人”相似但却区别于“个人”的“他者”。
诗的二次创作延续了诗的生命。因此,客观上,诗需要“读(唱)”。读(唱)是诗本身自有的属性,属于第二生命体。
“诗言诗语”为每一粒种子提供土壤。
“诗言诗语”通过作者、读者和版主三方联动,让作品获得关注,读者有尝试、讨论、借鉴的环境,让所有参与者得其所好,各有收获。


从本期开始,“诗言诗语”换一种方式与大家见面。具体如下:

1、为阅读方便,每期最多讨论10首。
2、版主推荐,或作者自荐。可附作者名字,或匿名。作品语言规范,具有一定的质量水平。主持人有权定夺作品是否值得讨论。
3、有兴趣者跟贴讨论。围绕作品思想、结构、语言、节律、意象、诗艺等构建自己观点,做具体性交流与互动。
4、一首作品的讨论时间原则上为2-3天。
5、每一位贴诗作者要本着积极向上、勇于接受批评的态度和素养来参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善如流”是我们的信条。
6、不以人身攻击的方式压制他方意见。
7、为了确保研讨质量,跟帖者禁止灌水。如:提读,问好,欣赏,学习,点赞,占位,支持,节日快乐……等用语。

诗歌频道编辑部
2022-5-30


本期“诗言诗语”第三、四首作品:



院墙不高。门窄窄的
掉了不少漆
从远处看,寺庙像一件旧纳衣
规整地叠置在公园一角

院里两棵桃树
三月开花,六月结果
到腊月,桃枝空了
寺庙又高出几米

我从寺外经过,从没见到过僧人
倒是那些香客,我确信
在大街上
见到过许多次




诗者絮语



金身所剩不多,有的
披着旧黄袍
它们端坐在寺庙
眼里的慈悲抵达不了门外的人间
那些深重的苦难
也的确到不了它们的耳朵
倒是台阶石缝和院子角落里的野草
在祈祷声中更加茂盛


总结语:
佛与寺,从尘世抽离又归于尘世,写佛和诗的诗就有了多种可能。此次讨论一《佛》一《寺》,一内一外,一曲一直,各呈异色。从6月3日开始讨论,在多贴/层的交流过程中,有接近2000的浏览量关注禅诗和《佛》《寺》写作特点两个共同话题。《寺》的有我之境和《佛》无我之境互有交映,它们的抽象又立体的交叠在文本上呈现出思考的深度,以及视像的层次和色彩。


本期“诗言诗语”第五首作品:

隐忍

莱莱



一座山要驯服多少块石头
才会心生悲悯
长出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

江湖开阔,风刚刚转个身
时间就缪之千里
理想的马桩上栓过猛虎,也栓过绵羊

玉兰树不动声色
梦中的鱼群潜入海底,七彩泡泡
到二月才浮出水面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本期“诗言诗语”第五首作品:

隐忍

莱莱



一座山要驯服多少块石头
才会心生悲悯
长出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

江湖开阔,风刚刚转个身
时间就缪之千里
理想的马桩上栓过猛虎,也栓过绵羊

玉兰树不动声色
梦中的鱼群潜入海底,七彩泡泡
到二月才浮出水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2-6-3 18:26 编辑

我读了《寺》和《佛》,两首都有寺的背景,且《佛》是作者在遇到了《寺》后见到了自己的《佛》。碰撞也是诗意,也注定了两首诗之间的神秘联系。现在和诗也不少,这种现象以后也不会少,可作为话题之一讨论;两首诗视角不—样,情绪不一样,一个偏客观呈现,一个偏主观。在互读对比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话题。此话题之二。三是《寺》这首平稳大气若寺本身的气质,在技术上有探讨的必要。而《佛》却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带有些许嘲讽味道。在对待佛与寺的态度上,两者有差异。是一个新话题。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从表现手法和写作主题来看,第一首可以归类为禅诗,第二首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总体而言,两首诗都是好诗,有禅意,有慈爱,有些许的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一首在层次、语言(简约)、灵动方面,特别在诗核、诗趣、诗意公民,要优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二首——
眼里的慈悲抵达不了门外的人间
那些深重的苦难

——这种表达太直接,不够隐忍、空灵、柔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明烛江南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6-3 19:01:16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2-6-4 16:09 编辑

两首诗文本的共性在于以冷抒情的零度叙述,建立起一幅信仰相对缺失的时代特征画面,而因为模糊了轮廓线,对思维构成了多维的抚摸。从其差异性呈现角度看,寺为有我之境,佛又有一定的无我之境的色彩和形状。总而言之,这种抽象又立体的交叠在文本上呈现了思考的深度,以及视像的层次和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两首与佛门有关,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寺》的结构领域非常宽阔,诗人的转嫁能力也非常强,从开笔的平铺直叙,到最后的画龙点睛,无不让引起读者的浮想联翩。
    《佛》是现实主义写照,或者是现实主义的化身吧,没有虚化的语境描写,就那么直达读者内心的撞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一个比较内敛克制些   最后蜻蜓点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