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苍凉 发表于 2022-5-31 09:11
不能说是胡说,都会在坚持自己原则立场上来言说,坚持都有确定的观察和思考才有“胡说”的。

口罩颂

文/阿蓝命名




我在地铁中看见一百个陌生的人
每一双眼睛都有其可怜可爱之处


如果文本修改成这样的,是不是保持了原诗多重解读空间,同时又回避了因为意象不够明晰而对文本“预设”轨迹有偏差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问题就出现在下面两节了:

是不是令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毕竟人间特稀缺蒙娜丽莎的脸

毕竟古今所有的大师
都热衷于留白与修饰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歌大马蜂 发表于 2022-5-31 09:40
已经突破我的底线了。我基本上不会替人捉刀,除非我需要收藏的文本。

嗯,嗯,理解。也只是想找到某种借鉴的可能,不一定是一个正式严肃的修改。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5-31 09:41
口罩颂

文/阿蓝命名

当然它就是有问题也是在与第三节发生关系时产生的问题。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歌大马蜂 发表于 2022-5-31 10:03
问题出在第一节的“特稀缺”三字与第二节“留白”二字上,前者对冲了文本预设的“蒙娜丽莎”这个意象的多 ...

感谢!说到这儿再不明白就不要再看诗了。受益。读诗须谨慎啊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蓝命名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5-31 10:47:32
感谢二位老师的用心评判,让我受教匪浅。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孟萌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5-31 12:13:04
其实只是第二节与末节产生了含混不清,你写出的"大师"是传统意义上的赞美,还是如今"大师"一出现就是令人产生歧义的讽刺。如果理解成这作品是对疫情时事的悲悯之情和对生活依然热爱的本意,那第二节的行文则令人抓狂,难道是"不应戴口罩吗"?难道这里有其他时政的影射吗?目前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创作冲动源于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不是无病呻吟。通观文本说理(或说教)成分大,当然也不能说说理就不好。第二节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就有很大的问题,有强加给读者之嫌,“毕竟古今所有的大师,都热衷于留白与修饰”,留白不留白是根据艺术作品的需要而定的,修饰也是。有些大师就不热衷修饰,如国画上到一定层级,追求或崇尚一种自然的美,天然去雕饰。怎样能一概而论呢。
     
“意”与“象”的关系, 表现为“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做到物随心转, 景由心生, 才能把作者对事物理解的高度从意象中表现出来。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 是文学的金字塔。气息好的诗歌断句、分行有曲线, 有起伏, 有断裂, 充分考虑意象的独立和跳跃、语气态势的转折、情绪节奏的控制等因素。就气息而言,本文本远未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了天下 发表于 2022-5-31 12:21
创作冲动源于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不是无病呻吟。通观文本说理(或说教 ...

怎能,多了一个“样”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了天下 发表于 2022-5-31 12:26
怎能,多了一个“样”字

个见,勿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蓝命名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2-5-31 13:12:13
老师们的见解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这首习作的本身。这说明了包装的力量还是非常非常强大的。拙作第一节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一种暗示,暗示人间之不足之不美可能到了连上帝都看不下去了的程度。第二节取喻画家的留白等技巧,比喻口罩的流行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对人间之不足的一种修饰和提升。第三节是对第二节臆想的一个具体化吧。但与蒙娜丽莎暗示已经没有了关系。是不是起头的一个意象在一首诗中必须要贯穿到底?这个我真没想过。继续感谢老师们的高见之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