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家是种水稻的江南水乡,应该是稻产丰腴的的地方,可在那个“贫血”的年代,人贫血,稻谷多半也是“贫血”的。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记得那时经常没饭吃,肚子瘪瘪的,母亲说,稻谷也是瘪瘪的,熬一熬吧,熬一熬就过去了。
每天晚饭时我们就这样想着,熬一熬睡一觉就过去了,可心里还在指望着、指望着明天有米饭吃。由于田少人多稻谷产量又低,每家分得的稻谷很少,经常用杂粮充饥。听母亲讲“画饼充饥”的故事。母亲给我们吃(那时算最好的)糙米和大麦片煮成的饭,可总是看不到几粒米,都是大麦片,难以下咽。我们很乖,不声不响地咀嚼着,咀嚼着苦难人间的滋味。我们知道,母亲自己吃的是米糠饼,更加粗糙,更加难以下咽。我们就这样,在粗糙的时光里咀嚼着时光,在难咽的日子里下咽着日子。
那个年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我们的苦难是苦难在母亲的苦难中的。母亲实际是不适应农村生活的,做农活是赤脚的,母亲在田埂上走路一滑一滑的样子,至今还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现在想来,那是一首凄惨的诗,我如果是一个诗人的话,一定在诗的每一行下面打一个下划线,让母亲在诗中稳稳地站着,让她的生活不会再那么趔趄。可惜,那时我刚刚开始读书,识字不多,更不会写诗。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