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西子湖诗社会员精选诗点评汇总




春梦
文/黄亚男

那个春天
灵魂像风筝一样飞走
从此,这个城市的名字
便成了我一生的梦

梦醒时分
我会想你
有过约定吗
看终日笑而不答的溪流

你在江的南头
每天我都用电波向你问候
渐渐绽放的额纹
是我深深的思恋驻留

那柄磨快的小镰刀
是否担负着爱的传播
那顶错拿的大草帽
是否藏匿着一生的承诺

都说这是个播种的季节
怎么会割舍所有的希冀
都说你最善解人意
我却结下了一辈子解不开的忧愁

每次见到的时候
总是在最疲惫的关口
心儿随着脉动晃悠
漂泊成了无处安家的借口

记住了  下辈子
不过奈何桥  不喝孟婆汤   
所有的记忆都系上红丝带
三生石边   我等你

陈虚炎浅评:与其十里桃花,不如三生三世。有些爱情,注定今生无缘,春梦一场,然而既已相爱,又如何轻易割舍,可想诗人在说“结下了一辈子解不开的忧愁”时,心情是多么苦痛!看完这首诗,我的心被吊悬在虚空,任凭如何挣扎,都难以释怀。我不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境,要回忆这样一段揪心的历史,真的需要勇气,或许此刻的诗人也已经释怀了吧。然而,若说真的释怀,她的诗歌不应表现出如此曲折的心声,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那些由“真实事件”所勾勒的心曲,旁人不得而知,只能依稀从文字中捕捉和联想到诗人当时可能的情绪:磨快的镰刀,在此处未免意图象征辛勤劳作,却可做“爱情是通过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升温”的解释;而拿错的大草帽中是否藏匿爱情的承诺,却要由诗人的特殊经历而给出答案。与其说这是诗人的疑问,不如说是诗人的希冀。事实上爱情已由此萌芽(先前梦醒时诗人对溪流的提问,以及“绽开的额纹”早已埋伏下种子,做了一定铺垫。因为有了预热,所以这里读来没有“情节跳跃”的突兀感)。然而美好的希冀,却得不到回应(我们姑且先这样理解吧),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偷换概念的手法,通过具有双重含义的“季节”一词的链接,做了一个象征意味浓重的问句。(播种应有收获,然而爱情却没被收割,何故?一者是秋收之季节,二者是爱情之季节,两者自然不能构成因果,然而诗人明知却“装傻”,愣是生出了这哀怨的拷问,当然“收割”和“割舍”二词也起到了相同作用。)如此偷换概念,使之句意转换和衔接自然而然,刚好迷惑住感性的读者,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并且还在内容上自然过渡上文(镰刀与草帽),又衔接了下文(希冀破灭后的心酸),可谓一举两得。善解人意的好人,却非善解风情,这里我们可以猜想和感受诗人表而不露的心声,却不能过渡揣测“希冀”破灭的真实原因,这本身就是有违诗人愿景的。所以,我说姑且认为是希冀“得不到回应”吧。当然,倒数第二段,诗人也给出了她有所保留的解释,那种无奈和心酸,也只有作为当事人才能领受。这也可能与诗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段有关(首段“灵魂像风筝一样飞走”就已表露出时代悲剧的氛围,这也是我不点破的原因。如果将这段简单认为是爱情号召的话,那就太肤浅了。尽管诗人爱那座城市的感情应是真切的)。作为和我父亲的同龄人,诗人那一辈经历的感情是相当特殊的,所以大多只能结出苦涩的果实。生在评者这种“玩大了的青春”之时代,是很难感同身受的。然而我却听过太多那个时代的故事,看过那个时代的小说,所以我特别能理解,诗人为何发出有如末段凄美的誓约,那是无奈现实造成的多么痛的领悟啊!然而我坚信,即便忘却了今生的记忆,有情人注定终成眷属——轮回是无欺的因果,直待业缘成熟时。


2019/2/18

我走进了你的画
文/痴情老人

是春日里的一树桃花
艳艳地娇娇地
盛开在西子湖畔的绿荫丛中
桃花灼灼灿若云霞
彩蝶纷飞翩翩起舞

是月色下的一阙宋词
清清地幽幽地
诉说着寻寻觅觅的相思情
苏堤春晓杨柳依依
三潭印月烟雨蒙蒙

是江南水乡的一位女子
悠悠地款款地
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拱桥上
蓝印花布红油纸伞
细雨霏霏恍惚迷离

那一晚月色朦胧
我牵着你的手
你挨着我的肩
在江南水乡缠缠绵绵
在西子湖畔卿卿我我

不知道
是我走进了你的画
还是你走进了我的梦
粉红的桃花瓣飘飘洒洒
伴随你我漫天飞舞

陈虚炎浅评:庄子梦蝶,不知蝶为心化,抑或身化?评者看完全诗,亦不知诗人是在看画,还是走进画中,成为画的一部分。这景色太美,美不胜收!我有时也想,庄子梦蝶究竟是想表达何种思想?是对现实和梦境的辩证,还是物我合一的大同思想,哲理上的抽象能否辅助诗意,而这些带上哲理的诗意中,又会生出怎样耐人寻味的意境,我一无所知。我所能作出的阐释是:1,爱情具有一种移情效应。爱到深处时,会生出幻觉,想象周围美好的景物都像极了自己的恋人,从而将景物美好的特征移植到恋人身上,或者反过来。更有极端的情况,将自己幻想那个最爱的人,而梦幻过后,爱的人不在身边,自己还是那个苦苦相思的自己。2,上帝视角。有时我们创作文学作品,会用到高于我们自身纬度的视角,这样有利于全局而视,而不至于陷落于“当局者迷”的处境,因为此时“我”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甚至是创作者本人,所有原本不属于我的感觉都可以感同身受,这便是物我合一,景由心造的境界。而这首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完全就应了此两种观点的运用。比如前三段,诗人未说明何者是桃花,宋词,或者江南水乡的女子,或者可以是诗人爱恋的女子,也可以是诗人所谓的画中图景。而“画”的真实出处在哪儿?自然是从“那一晚月色朦胧”走起的“缠缠绵绵”和“卿卿我我和”。至于先前的“画景”,即是对真实画面的铺开,也是对情人之美的描画和定义。这里,情人与画景是同一之概念,只不过情人与画景还有这样一种重属关系,令人迷惑于诗人究竟是在表现画面,还是在表现情人。而先前已说明,爱情是流动和感染的脉流,她流动到桃花中,桃花也就生出爱意,流动到宋词中,宋词就述说相思,而流动到江南水乡的女子身上,无论是这位特定的女子,还是所有江南之女子,甚至江南水乡本身,都是爱意的化身。所以说,情人就是爱,爱就是诗人眼中之情人,以及所有可与之相关的景物与画面。在上帝视角以及移情效应的作用下,诗人深处爱的海洋,他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由他自我的爱意幻化出来,自然也就分辨不出是自己走入情人的画卷中,还是情人走进了自己的梦中。不信?那为何最后诗人又幻化成漫天飞舞的桃花,飘洒在情人的梦中?梦中之恋,还是梦幻之恋;画中之爱,还是爱中之画,无论诗人还是评者都已分辨不清。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以下特引一段文字,以表评者之陶醉。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019/2/18







窗外的月光
文/桑俊杰

窗外的月光如剪影
被夜的剪刀
按窗格的尺寸
剪成一方方银色絲巾

幻想有一方絲巾
系在你藕白的脖颈
或如曼妙的苏绢
飘逸在你香秀的发间

被剪碎的月光
斑驳在窗外的草径
一对斑鸠栖息树上
如同新婚燕尔

窗外旷远的月夜静谧
记忆中曾有你的影子
穿越在浩渺的银河系
践约着承诺载舟而来

窗外满地的银子
把夜映的一尘不染
洁静如你月白的灵魂
把爱浣洗的千年神圣

陈虚炎浅评:窗外的月光,窗内的思念。这是一首表面含蓄,内里忧伤至极的情诗。诗人首先从窗内的视角,对月光做了剪影的处理:月光如一方方银丝巾,或悬系情人藕白的脖颈,或如苏绢飘逸在她的秀发。这两处想象,就和“疑是地上霜”的妙用是一样的,是借月光,引出思念或思念之对象。之后诗人的目光仍旧是通过月光而延伸,落到草地,树上,看见一对斑鸠,不自主想到新婚的恋人。"记忆中曾有你的影子/穿越在浩渺的银河系/践约着承诺载舟而来",这里是借牛郎织女的典故(斑鸠与喜鹊的类同性,是否在诗人潜意识中为此段联想做了牵引?),隐晦表达诗人曾经与情人的盟约,然而既然已成幻影,那必然是一段哀痛的历史。这被月光牵出的愁绪中,又是否与先前的“新婚燕尔”有关?如果将前后愁绪的关联汇成一个哀伤的故事,那么,对新婚的祈盼,与其说是诗人在遥相祝福,不如说是诗人那“新郎却不是我”久远心结又开始隐隐作痛。回首再看“被剪碎的月光/斑驳在窗外的草径”,深意毕现,并非简单的视线顺序的引导,原是与后面“新婚燕尔”做反差的情境。无穷的愁绪啊,纠缠着这个自欺的灵魂。他默默忍受着爱的远逝,顾影自怜,可月光却要硬生生勾动他尘封的记忆。月光是如此静谧,她播撒着爱,公平而无私,所以能将“夜映得一尘不染”。或许由此受到感召而醒悟的诗人,觉察到:原来在真正的爱情底下,并没有藏私的所在,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神圣。他宽恕了未曾履约的情人,并认识到情人依然是那样洁净而神圣,有如这“月白的灵魂”。原来被月光洗涤不仅仅是夜,还有诗人阵痛的灵魂。

2019.2.15






致我们终将老去的年华
文/海地

那时你的身姿柔美
常常跳跃着告诉我
清晨倒立的风景
你走路会带着一股风
轻盈得像小鹿
伴着欢快的歌唱前行

亲爱的
那时你是多么的年轻

岁月无法阻挡老去
就如疲惫的风铃
就如飘零的落叶
无法阻挡的老去呀

夕阳悄悄滑落在远方
那时我们都将老去

在未来有雨的日子
让我为你撑一把傘
也许我羸弱的臂膀
已撑不稳这把傘
但我还是摇晃着为你撑着
直到这把伞没有了骨架
那一片雨中的晴天

陈虚炎浅评:有两类诗人,一类我称为匠人,他们很有才华,有着高超的文字技巧,对诗意的捕捉也很有见地,所以通过精心策划和构造,一件件艺术品便出炉了。而另一类诗人,属于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内心翻涌着诗的琼浆,只需在其诗情泛滥时,小小的吐纳或倾泄,琼浆便汇聚成宝石。这种宝石表面看上去并无多大光泽,然而无需雕琢,已价值连城,因为其本身就是诗意内心的化蝶。每当我读海地老师的诗歌,总有种品阅大师之味。海地老师的诗歌朴实无华,却总蕴藏厚重感情,极富感染力。比如这篇情诗,既追忆曾经的似水年华,又缅怀了青春,甚至还绸缪了未来。乍看下,如同一般情诗,也说不上特别出彩的地方,然而细细品尝下,就如同一杯温凉适宜的清茶,越品越有味,甚而觉得,这还是诗人刻意按捺着激情,调节文字的厚重感,否则,清茶瞬间就会变成浓茶,所溢之情何以言表。且看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一段:“岁月无法阻挡老去/就如疲惫的风铃/就如飘零的落叶/无法阻挡的老去呀”,这言语中多少已浸透了诗人对时光匆匆之哀叹和无奈,这是纯天然的吐纳,不像许多诗人对于描摹情感喜欢用上精美的包装,看似格言微妙,却失去了情感最本真的表达。最后一段,更是此诗之重,描画了诗人对老去后的幻想:这幻想中充满了哀愁的爱意,从中还能窥见诗人对爱的无限忠贞和执取,甚或有些武士道的意味(捍守爱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这把伞没有了骨架/那一片雨中的晴天”是本诗中最经典,也是极具象征的一句,看似矛盾的表述,所造之意象却唯美至极。读者试想,一把伞没了骨架,怎能抵挡风雨?然而夫妻二人却能在这把伞下,相互依偎,搀扶,前行。有了那种牢不可破的感情,即便身体上淋着雨,心中不照样是晴空万里,暖阳一片么!人生呐!岁月可逝,坚情难破——致我们终将老去的年华。

2019/2/14

暗涌
文/竹雪芹

我的手指接过你的吻
鸽子从我的指尖起飞
自由的灵魂
在无尽的地域中刺痛
所有在地底的生命
以及暗道中奔流的溪水
乘着鲜活的方向垂入天际
海水卷走追日的神灵
与其私奔
那些拥入的好运
以及被放飞的自由
成了暗涌
当它们经流此地
复反着陌生而熟悉的路

陈虚炎浅评:说到底,我还是个不称职的诗评人。这首朦胧诗,乍看只是一首普通的情诗,然而我读了不下七八遍,仍未能理解诗歌中“暗涌”的象征。是诗歌太朦胧而晦涩吗?还是我的逻辑思维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作者似乎在写爱情,又似乎在控诉与爱情相关的某类情绪。如果将鸽子作为“自由的灵魂”之象征,那联系上文,此处鸽子合理的解释便是“渴望自由的爱情”。那么无论如何,之后“地域中刺痛”也好,“地底的生命”也好,“暗道中奔流的溪水”也罢,都该是阻碍自由的因素,或是得不到自由之物。而海水作为所有暗流的汇合,它应是最自由的了!卷走的追日神灵又代表什么?夸父么(一个莽夫,或者男权主义的象征)?与其私奔,是诗人与夸父私奔,还是诗人与大海(可能性最大,既然是暗涌,自然是奔流入海)?似乎都难以圆满解释。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思索关于爱情中“暗涌”一词可能的象征:不像是激情,至少此诗中不会;也不像是喷薄欲出的浓重之爱意,这与诗文中很多表意是矛盾的。那会不会是诗人因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在获得新的爱情后,反涌而出的“毒素”?比方说,曾经过于美好的愿望,因破灭而残留的心理阴影,或者曾经体验过压抑而无奈的感情,又或者是害怕失去新的感情而滋生的不安和恐惧。对女性而言,爱情中某些必经环节,的确会依据过去不好的经验,而生出疑虑和不安。每当这些暗流(负面情绪和包袱,即诗人认为的阻碍其爱情自由的种种因素)流经“此处”,也确实如同“复反着陌生而熟悉的路”,如此一来,诗人迫切渴望自由爱情的情结便可以得到解释和理解了。除此之外,我真得想不到别的更合理的象征了。只是若真如此,我当真要佩服诗人那不俗的诗心了,能将女性如此复杂的情思用如此短小的诗文表达至此,真当是至臻化境了。




        遇
文/ 张 珏

我的马儿
你驮着我来这儿真好
通往肥水丰草
不用怕迷失城池和街巷
篝火里有成熟的米
不再需要灯盏和炉灶
时光
可以戛然而止也可以纷涌而来
一相遇就是抵达
失语或歌唱,从容
如一只雪雀
在这儿,一切将不再错过
疆野开向怀里
天一览无余
面对的时候你我面对
像古老而注视着的星星
沉湎同一个时空
或者,一起苏醒
我的呼唤里有你的蹄声
你的蹄声里有我的远方

陈虚炎浅评:用马儿作为情人的象征,我倒是第一次见到,新鲜感之余也有所启发:作为爱情诗,意象素材的选择和意象构造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单纯直抒的语言技巧会变得像花言巧语变得不可信赖。曾经我也沉迷于普希金,波德莱尔,或者之后的情诗大王聂鲁达,然而现在再读他们的诗,无论那种西方式热情的直白,还是单薄的意像构造,都令我提不起兴趣。除了语感上,还保留流水的特质,我已很难感受那种情诗带给人的愉悦。而这首诗,重新唤醒了我对情诗的激情和渴望。马儿和牛有部分类似的象征,用以代言之情人皆有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以及忠诚可靠的品质,而马儿更多一份年轻的气息(亦不失成熟稳重)。他矫健,有冲劲,和被圈养的牛不同,其奔驰于广阔的草原,志在四方,暗藏着强烈的目标感和上进心。所以,作为一个可靠而忠诚的爱人之象征,马儿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贴切形象。一旦理解了这一形象所包含的品质,再行阅读“肥水丰草”,“ 篝火里有成熟的米”之类具有象征的语句,便可轻松理解了。“时光/可以戛然而止/也可以纷涌而来/一相遇就是抵达”,这句话颇具矛盾,却是女子对爱情临近时,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因为爱情可令时光静止,也可让回忆奔涌。而诗人此刻已感受到爱情来临的必然,她也写出那种自信和满足的感受:“在这儿/一切将不再错过//疆野开向怀里/天一览无余” 。而两情相悦之人的目光相交时,难道不正如诗人所言:“像古老而注视着的星星/沉湎同一个时空”,多么唯美而诗意的表达!而结尾一句,更是意味深远,令人陶醉,堪当名句:“我的呼唤里有你的蹄声,你的蹄声里有我的远方”,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依恋和追随之情。这其中已隐含表达了信赖之情,这是爱情的基础,也是一种升华。写到此处,评者回想自己曾经失败的恋情,顿觉五味杂陈。不经意回首再看题目,终于释然而笑,不禁感叹道:缘,妙不可言;而一见钟情的佳缘,可真是百年难“遇”的最高境界啊!


2019/2/13


眼晴
文/陈继生

望着偶尔出现的星星,
总会想起那一双眼睛。
山溪般清澈见底的清泉,
闪着秋波、泛着涟漪。

青春远在闭塞的山乡,
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
那双眼睛就像一轮明月,
把行进的目标和方向辨明。

郁闷与烦躁相伴纠缠,
容易折断脆弱的神经。
那双眼睛就像一缕清风,
朗朗笑声将雾霾一扫而尽。
那一湾清泉潺潺流淌,
经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
浑浊的洪水波浪翻滚,
冲击着被迫改道崎岖而行。

然而我却痛楚的失去了,
失去了明镜般的眼睛。
只有在仰望天空时遐想,
是不是有一颗闪亮的星星。

只有在梦境里相遇,
这双眼睛还那么清澈明净。





陈虚炎浅评:记得我也写过类似的诗,或者仅仅只是类似诗文中一句,所以看到此诗,格外亲切。初读此诗的读者,容易将诗歌中“眼睛”当作情人或某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借代,不细看的话,倒真会以为是首情诗。然而并不是,这只是诗人青少年时代的青春,以及心灵之象征。譬如“那双眼睛就像一轮明月,把行进的目标和方向辨明”即可作为线索而理解。诗人的“青春远在闭塞的山乡”,对此他是有所遗憾的,所以才有了以下“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的感慨。只是这处,细细分辨,似有逻辑问题:“迷失的途径”,既已迷失,自然是难以寻找的,然而诗人确定是想要找到那迷失之路,而不是逃脱它?抑或,迷失的不是道路,而是青春?我想依据前后文的关联,直白去理解的话,诗人应是想要从闭塞的山村寻找一条出路,脱离困境。与其说“迷失的途径”,不如说,山村本身就是个迷宫,缺乏信息,知识和手段,任凭一个缺乏资历的青年如何挣扎,都是难以逃离的。所以说,假设诗人单纯只是出生于贫穷落后的山村,这样的表达是会造成歧义的。但如果是指山上下乡的话,“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就有可能其深意,因为“迷失的路途”不仅可指道路,更引申指因政治气候而被迫所经历的,以及曲折的内心矛盾斗争——是去或留,又何去何从?也许,第三段诗人所表达之痛苦,正是那双“眼睛”所不可承受的:一个正直,善良,单纯的青年(眼睛之借代),如何抵御洪水猛兽般的政治大潮,“冲击着被迫改道崎岖而行”是当然之命运,如明镜般的眼睛就这样遗失了。而诗人当然清楚,这“眼睛”的价值,留给他的唯有痛苦的回忆。或许,只有在仰望天空遐想时,在梦中,他还能看见那颗星星,想起曾经所拥有的澈如清泉,洁如明镜般的眼睛吧。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文/唐梦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秋风有点凉
我的白发拂过你的肩
你的脸摩搓着我的头
落叶在脚下沙沙响
鸟儿在树上啁啾
长巾飘逸
暗香染了衣袖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像两块风化的石头
磕磕碰碰以后
没了当初的棱角
便把那春花秋月
刻在深深的缝隙里藏着
一路走过
蝉鸣秋水,疏桐瘦柳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看那江上的舟
载着向晚的金霞
缓缓悠悠
多少风浪都已卸载
从容驶向归航的港口
我们蹒跚着
笑看婆娑树影慢慢地移向身后,
晩风调皮地戏弄柳梢头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或许能想起一两句唐诗宋词
吟唱这江南的深秋
最爱这恬淡从容的时光
把两个人的故事享受
银杏叶洒了满地
织就了一条金色的锦绣
树上金桂幽幽吐香
桥下有清泉在流
路旁的野菊花扬起笑脸
摇曳在秋雨后
彼此依偎着
看不够的秋色
叹什么绿肥红瘦哦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把沿途最美的风景
收进彼此的昏眸
走不动的时候
就把收藏晾晒出来
躺椅上
幸福地回味两个人的
冬夏春秋

陈虚炎浅评:有句歌词:这世上最浪漫的爱,就是陪你慢慢变老。我想这诗就是最好的演绎。诗歌的回咏特色是无需遮拦的。从全诗的氛围看,我以为这已不单单是构诗技巧,而是出自诗人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和那些你侬我侬的爱意露骨表白诗不同,这是首是诗人个人的希冀独白。只是在这独白中,诗人蕴藏了较为高明的技巧,即将幻想的希冀与曾经之经历混同一气描画,令读者有种梦和现实交织的错觉。能够想象的是,诗人与其爱人执手偕老,两人经历了大小坎坷,却恩爱如初。能够打破时光的魔咒,不令岁月挫败情感,这本身就是爱情的最好明证,令人感动。另外,诗歌中意像极为丰富,有许多也相当鲜明形象,比如诗人的诗句:“像两块风化的石头/磕磕碰碰以后/没了当初的棱角”,还有“多少风浪都已卸载/从容驶向归航的港口”,多么真实而柔和的表达!象征具象,恰到好处。更令人惬意的是,诗歌不仅徜徉着一股宁静舒缓的暖流,还飘逸着“蝉鸣秋水,疏桐瘦柳”古香古色的气韵和禅意。诗人高明之处还在于,并没有一处直白表达“我爱你”,或者“我爱你的种种好处”,而是将两人的感情与物境交融合一,从而以自然达成的温馨而唯美的情境来表达彼此间的深情,令人看来既不做作牵强,也无虚假之感。毋庸置疑,这是我所见最浪漫的情诗之一,当然,也是最美的爱情。








抉择
文/陈亚妮
 
梦中总有一片桃花林
心里总藏着个意中人
才华绝代胜过唐伯虎
相貌英俊清秀似潘安
 
三生石旁我许下心愿
此生只愿得一人偕老
当你驾七彩祥云而来
倒教我不知如何回应
 
我怕现实过于残酷
打破所有美好的幻想
又怕我的婉言拒绝
辜负了你的一片真诚
 
哦,亲爱的朋友
请原谅涉世尚浅的我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意
茫然无措又难以抉择
 
我是该用现实考量
还是遵从心的意愿

陈虚炎浅评: 就我所知,陈亚妮诗人是爱情诗专家董培伦的学生,而董老师的诗风向来格调和布局严整,非常注重“建筑美”,从这首诗中也可见端倪。这样的风格有个好处,是非常适宜朗读的。然而,我试着朗读了两遍,总觉得不够爽口,原来有个韵脚缺失的问题。为何说此类诗风适宜朗读,是因为类似绝律的等字排行,容易嵌入韵脚。(不规则现代诗的韵律构造还在研究中,有许多可行方案,但没有通行的,就因为字数不等,难以规划齐整)所以,此处是略微有所遗憾的。看来小女子还未将董老师诗歌的精髓学深学透。就诗意论,该诗透露出少女坦诚的心扉,也表达了“欲说还休”的思想包袱。或许女子的爱情就是如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令其难以抉择。有时,完美也是种错,错在不应存在于这个娑婆世界。爱情总是颇多忌惮,少女的抉择如摇摆的天平。凭感觉,心意,还是通过现实考量,诗人扪心自问,这个发问不仅仅是对她自己,更是对万千女性的共同的“拷问”?能表达出这种女性爱情困惑典型,这首诗是成功的。如诗人能够将音律的问题多考虑些,将会更加圆满。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首读,问好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诗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诗的马岭古道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1-5 17:50:42
悦读佳作!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