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私塾

荣润生

老先生不算太老,捋花白须
识文断字,懂老礼,被尊称为老
老先生吹唢呐,刻碑文、扎纸
缝红白喜事常被请去主持。
慕名来学习的,有本村村民也有外村人
年龄比老先生小不到哪里。
老先生孤身度日,传教授业一来解闷
二来也不想把这点才干带入棺椁
说是办私塾,却不配置桌椅板凳
炕桌当讲台,八仙桌为课桌
说说笑笑,指导弟子练字,对句
讲讲婚丧嫁娶、风俗礼仪操持。南瓜鸡蛋
筷子穿一串油糕为回报
若干年后,一条龙服务队进村
老先生未老先衰,弟子们四处谋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王全安

解放前,他是私塾先生
后来成为人民老师
脱去长袍马褂,改穿中山装
偶尔也之乎者也,说以前让学生背《三字经》
谁背不好,罚站,在孔子像下
一把戒尺落下来,啪的一声,余音绕梁
后来,学生成为告密者
说他宣扬封建礼教,骂他臭老九
被批斗,被罚跪,被挂牌游街,被劳改
从他家里搜出那把戒尺,成为鞭打他的刑具
再后来,国学又热了
有人想起他,却不知他叫什么名字
有人说他蓬头垢面,整日低着头,像丧家之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诗者絮语

居住的小县城藏匿着许多私塾
没有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学究
在某个普通或者装饰豪华的住宅小区
那些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
从某个单元门洞汇入
在这里老师大多慈眉善目,少了一些严厉
学生不需起立喊“老师好——”
老师不问学习成绩,亦不排名次
教授的内容以课本为主
偶尔会增加一些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知识可以用时间计量售卖
定价不一
一般每小时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梅亭
七十岁后叶连平重回讲台,办起未成年留守之家
单词语法句式,不停地更新在黑板上
居室改造的课堂溢出欢声笑语和读书声
上千个留守儿童曾经来过
院前树木如粉笔描绘的四季和前程挺拔清秀
跨越学前到九年制班级的孩子
多么幸运,他们始终享受免费的教育
知道感恩励志,成人后
再来反哺学弟们,资助留守之家
日复一日地,备课,批改,勾着身体
传道解惑每个来过的未成年人
忘记94岁年龄,还在与时间赛跑
他成了榜样,国字号道德模范和最美奋斗者

注:94岁的退休老师叶连平,一心助教助学,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惠及乡邻,设立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资助奖励数百年学子,他的事迹多次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   塾
文/冀卫军

60岁以前,除了她
是我的母亲外,对她的人生
几乎一无所知。儿子
上一对一的辅导班,母亲纳闷
与过去的私塾有什么不同。母亲
念过半年的私塾,识少许字
生活的仁义和理数,懂的
远远超过,当了十六年学生
的我。她从未
讲过什么大道理,只留下
善良和本分。如果说
生活是一所私塾,无疑
母亲就是唯一的先生。绝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怀与价值的礼赞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怀与价值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怀与价值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6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