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二期征稿启事


同一首诗创评会.jpg

为推介网络诗歌经典作品,推动诗人、评论家从创作和批评两个方面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活跃网站创作、评论气氛,并借此发现、推荐诗歌新人,世界诗歌网、《世界诗歌》杂志社决定共同举办“同一首诗创评会”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原作推介:
由活动主办单位精选2000年以后创作并首先在网络发表的诗歌作品一首,作为“原作”在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发布。
欢迎会员和读者向活动主办单位推荐符合“创评会”主旨的网络诗歌经典作品,注明作品首发于网络的出处和时间,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发至邮箱:hqchf@sina.com

二、活动要求:
1、参加“创评会”活动的诗歌作者,请创作一首与原作题目相同,行数相同,分段相同,基调相似,意旨出新的诗歌一首(注意不要机械地模仿原作),在原作帖后跟帖发表。
2、参加“创评会”活动的评论作者,请撰写一篇对原作的评论,字数在500至2000字之间,在原作帖后跟帖发表。
3、除终选组评委外,世界诗歌网所有注册会员均可参加。
4、“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一期获得优胜奖的作者可以参加,但不再评奖。

三、活动时间:
“同一首诗创评会”活动将长期不间断进行,每期活动创作、评论征集时间暂定一个月,以后根据活动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二期“创评会”作品征集时间自2021年12月19日起至2022年1月18日止,原作如下:

《私塾》

李不嫁


三年前在平江,最后一家私塾
还在之乎者也。一个老先生
用自家的几间旧瓦房
收了几个乡下弟子
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
叫醒惊蛰与春分
那些孩子,大多因留守失学
似乎也懂得礼义廉耻,上课前
必得向圣人的牌位行礼
毕恭毕敬地,抄书,默写,扯着嗓子
诵读三字经或蒙学
一不留神,先生的戒尺就会劈过来
他照着自己的身材,塑了一尊孔夫子的泥像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2016-2-3 20:44)

应征的诗歌作品、评论作品,要求为原创首发,由作者本人在本帖后跟帖发表。跟帖发表后可以同时发到世界诗歌网诗歌或评论频道。

四、评选办法:
1、对所有跟帖发表的创、评作品,由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组成初选组进行初选,初选作品数量根据每期参会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
2、由主办单位和原作作者组成终选组进行终选,从初选入围作品中评出优胜诗歌作品1-5首,评论作品1-5篇。

五、奖励办法:
1、第二期“创评会”优胜作品,奖励原作作者李不嫁签名诗集《我们的父辈是这样做爱的》一册(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出版),并与原作一道在《世界诗歌》杂志发表(评论作品精简后发表)。
2、每期“创评会”优胜作者获得参加年度创评资格(年度创评办法另行公布)。年度创评创作部分设立“同一首诗创评会”年度创作奖1-3名,由《世界诗歌》杂志约稿,在“头条”、“推荐”、“发现”或“星空”栏目发表并支付稿酬。年度创评评论部分设立“同一首诗创评会”年度评论奖1-3名,约请撰写年度创作奖获奖者作品的评论,与作品同期发表并支付稿酬。
3、为年度创作奖、评论奖获得者颁发奖杯和数字获奖证书;为每期优胜奖获得者颁发数字获奖证书。
4、为年度创作奖、评论奖获得者颁发奖品——“异类诗库”第一辑作者签名本一套(张二棍《默》、郭金牛《写诗要注意安全》、李不嫁《我们的父辈是这样做爱的》、薄小凉《我想要你的宠爱》、韩庆成《除了干预我无所事事》。期赛已获得的诗集不重复颁发)。

世界诗歌网
《世界诗歌》杂志社

2021年12月19日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情怀与价值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怀与价值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情怀与价值的礼赞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   塾
文/冀卫军

60岁以前,除了她
是我的母亲外,对她的人生
几乎一无所知。儿子
上一对一的辅导班,母亲纳闷
与过去的私塾有什么不同。母亲
念过半年的私塾,识少许字
生活的仁义和理数,懂的
远远超过,当了十六年学生
的我。她从未
讲过什么大道理,只留下
善良和本分。如果说
生活是一所私塾,无疑
母亲就是唯一的先生。绝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梅亭
七十岁后叶连平重回讲台,办起未成年留守之家
单词语法句式,不停地更新在黑板上
居室改造的课堂溢出欢声笑语和读书声
上千个留守儿童曾经来过
院前树木如粉笔描绘的四季和前程挺拔清秀
跨越学前到九年制班级的孩子
多么幸运,他们始终享受免费的教育
知道感恩励志,成人后
再来反哺学弟们,资助留守之家
日复一日地,备课,批改,勾着身体
传道解惑每个来过的未成年人
忘记94岁年龄,还在与时间赛跑
他成了榜样,国字号道德模范和最美奋斗者

注:94岁的退休老师叶连平,一心助教助学,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惠及乡邻,设立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资助奖励数百年学子,他的事迹多次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诗者絮语

居住的小县城藏匿着许多私塾
没有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学究
在某个普通或者装饰豪华的住宅小区
那些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
从某个单元门洞汇入
在这里老师大多慈眉善目,少了一些严厉
学生不需起立喊“老师好——”
老师不问学习成绩,亦不排名次
教授的内容以课本为主
偶尔会增加一些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知识可以用时间计量售卖
定价不一
一般每小时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王全安

解放前,他是私塾先生
后来成为人民老师
脱去长袍马褂,改穿中山装
偶尔也之乎者也,说以前让学生背《三字经》
谁背不好,罚站,在孔子像下
一把戒尺落下来,啪的一声,余音绕梁
后来,学生成为告密者
说他宣扬封建礼教,骂他臭老九
被批斗,被罚跪,被挂牌游街,被劳改
从他家里搜出那把戒尺,成为鞭打他的刑具
再后来,国学又热了
有人想起他,却不知他叫什么名字
有人说他蓬头垢面,整日低着头,像丧家之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荣润生

老先生不算太老,捋花白须
识文断字,懂老礼,被尊称为老
老先生吹唢呐,刻碑文、扎纸
缝红白喜事常被请去主持。
慕名来学习的,有本村村民也有外村人
年龄比老先生小不到哪里。
老先生孤身度日,传教授业一来解闷
二来也不想把这点才干带入棺椁
说是办私塾,却不配置桌椅板凳
炕桌当讲台,八仙桌为课桌
说说笑笑,指导弟子练字,对句
讲讲婚丧嫁娶、风俗礼仪操持。南瓜鸡蛋
筷子穿一串油糕为回报
若干年后,一条龙服务队进村
老先生未老先衰,弟子们四处谋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莫日根(河北)

高楼群中最低矮的一间
有些生疏的台阶  我小心踏过
划满儿童画的墙壁  隐约想起了什么
我  第一篇作文的题目

敲门  六十岁的老师
在三秒钟内愣住  检索的眼神
如划过的流星  让他燃烧
苍老的手把我抓住
拉到文革时代的沙发
香浓的热茶  颤抖的声音

或许只是询问
庆幸记忆  没有  
拒绝我  这个迟到的访客
眼睛看到哪里,思想就停留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简评李不嫁《私塾》
文/梦的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经历过“破四旧”,被打碎的圣人泥像,不能再复原,被踩踏过的“礼义廉耻”,你再怎么平反,再怎么昭雪,那道伤痕和阴影永难抹去。这伤疤,有人不愿再提起,而也有人,总是难以释怀。就像这位私塾先生,捧着被打碎的镜子,心心念念地想着桃花源里的春花秋月,即便良辰美景已如一缕云烟飘散,即便几千年津津乐道的尧舜之治不过黄粱一梦,痴情如杜甫者,还总想着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风俗还能再淳得了吗?

这么说似乎是在嘲笑这位老先生的迂腐,然而,孔子在活着的时候不也同样被嘲笑为不切实际吗?固执的人真不少,逆流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屈原、陶渊明、贝多芬、梵高……哪一个不固执?哪一个不迂腐?天上那么多璀璨的明星,个个都身陷囹圄,个个都寂寥。只不过他们都和这尘世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既不近得被人间的灯火淹没,也不远得超出人的视线。

固执并不可怕,被人称作迂腐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四面敞开的天地间,燃起的一点篝火不足以抵挡风吹雨淋,更不足以和先进的电灯相抗衡。如今的人们都聚集在通电的城市里,电灯、电话、电器、电脑、电游……什么都是带电的,而靠人的那一点原始的真诚发出的微光,有多少人在意,有多少人能感知到呢?

李不嫁老师已经是当今诗坛上的名人了,然而他却有一颗明察秋毫的心。站在他的位置,扫描这广阔的神州大地,他本可以把目光留恋在灯火辉煌处,有那么多体面的人、体面的事可以歌颂,而他却偏偏在这犄角旮旯里逗留,为一株倔强的老树凝神、惋叹!自古圣贤多寂寥,惟有饮者留其名。饮下这一杯苦酒,这位私塾老先生也算是留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