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admin   /  2021-10-26 14:10  /   2592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尘凡无忧 发表于 2021-11-2 11:49
《入林记》

——尘凡无忧

入林记
文/濮建镇

抬头近看叶子替代的天空
蓝变成的绿
碎裂着数不清的薄片
随时会掉下一片砸头上

绿继续深色下去
会深成黑色
成黑暗的天空
那能看千疮百孔得
像一不小心就会散落下来
如北风吹入秋林
碎片纷纷坠下的景象
这一次次惨状
刻在树干上的甲骨文中
让人解读得伤透脑筋

入林并没有得到安宁
返回也不一定值得庆幸
荆棘无处不在
区别在于林中看得见
而林外藏于无形中
都会扎得人措不及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家梦泉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1-11-2 20:44:59
本帖最后由 国际诗赛 于 2021-11-2 22:46 编辑

入林记

张二棍



轻轻走动,脚下
依然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
北风迎面,心无旁骛地吹着
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
我把它翻过来,细细的茅草交织着
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
有让人伤感的洁净

我折身返回的时候
那丛荆棘,拽了一下我的衣服
像是无助的挽留。我记得刚刚
入林时,也有一株荆棘,企图拦住我
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
谜一样的脸
它们都长在这里
过完渴望被认识的一生


一首有独特发现的好诗

老家梦泉



这首小诗借重叙事,又能适时走出,并赋予其迷人的诗性。你可以说它是一首口语诗,也可说它是一首意象诗,亦可说它是一首整体隐喻的诗(表面深入自然之林,实际亦是深入社会之林,枯枝,北风,鸟巢,荆棘等是事象,也是意象,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小诗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融视觉、声觉、触觉于一身,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在适当的地方实时加入虚实转换及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所看与所思发生化学反应,并进行有效地延伸和对接。比如由所看——倾覆的鸟巢,生发联想(撑开时空的疆域)——“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有让人伤感的洁净”。“唐朝的布局”是什么?作者不明说,任由读者去想象——是以唐朝为代表的农业文明?是农业文明里士大夫们的精神高蹈?还是对工业文明突飞猛进下农业文明的式微及农村空巢的隐喻?等等不一而足……还比如由所看到的荆棘及荆棘的扯拉,联想到底层生存的逼仄及渴望被认知的诉求,亦或是被过度割裂的农业文明渴望被认知的无助祈求。这也是对由空巢引发拷问的诗意延伸,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各有所长、所短,也许相互兼顾补足才是最好的出路……

小诗的语言非常朴实,纯真。荆棘的拟人刻画也非常出彩。另外,小诗结构也很讲究,上下两段,一进一出,一上一下(视觉的观照,鸟巢是由上坠落的);段内也有上下交错的呈现。

通观这首小诗,其情亦真,其意亦切。有自己独特的观照视角及飞翔轨迹(不是虚假、油腻、生硬的语言游戏及无效空转),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营造,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意象提炼,有自己提纯一新的诗家语,有自己惊心动魄的诗意拷问,有自己触及此在的精准起、落,不愧是一首有独特发现的好诗。

202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文/曹正峰

来交我的孤独,它已成熟
从一颗星的位置掉下来,交给狼尾草
在风里齐声嚎叫。来交我的伤感
深秋,野的梨花海棠花错认了季节
来交我轻如白发的灵魂,柳树朝北的伤口里
覆一层去年的残雪,阳光不顾而融化得很慢
仍有野花的香味肯接受我的双脚
仍有枝头的红叶肯接受我的呼吸
最爱的乌鸫鸟也看到我眼里喷溅的夜色

我的肉体分割交给这片树林的任何一部分
出来时,我已归入虚静。但我知道
我就埋在这片树林的外面。春天到来时
我会随一绺地气醒来。醒来的还有这片树林
归还我身体的各部分,有序一点点地聚合
柳树伤口里的灵魂之雪,融化得慢些。再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国际诗赛 发表于 2021-11-2 22:49
修改后跟帖发在这里即可。我替你重新编辑

入林记
文/天河水

一个偏旁与草木有关
而你是红尘中奔波的一株
与生俱来的锋芒,以其
原生的血脉昼夜不停地苍翠
骨子里嶙峋的修辞
写皴裂的诗句

烈焰流成瀑布,河水
一直在走。我以为——
现身一片松树的挺拔
就能领受母亲二字的高度
俯瞰群山老去
鲜花长出皱纹
为了将一个乳名喂养长大
含辛当道,茹苦断后
松果咬紧一身牙齿
(已修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无非是两棵树
左右结构,横生枝节
无非是春秋大梦
没有结果
无非是一个人的天涯
举着异乡明月
无非是一棵树重复一棵树
的生活
无非是人鬼殊途
或春风不度或刀剑如梦

林:
陶潜来过
走了
宋江来过
走了
南山来过
走了
一群乌鸦来过
走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张二棍

轻轻走动,脚下
依然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
北风迎面,心无旁骛地吹着
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
我把它翻过来,细细的茅草交织着
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里面
有让人伤感的洁净

我折身返回的时候
那丛荆棘,拽了一下我的衣服
像是无助的挽留。我记得刚刚
入林时,也有一株荆棘,企图拦住我
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
谜一样的脸
它们都长在这里
过完渴望被认识的一生



浅析:

       出世入世,倒行逆施,反观自照
              ——读张二棍《入林记》有感




    《入林记》从传统意义对张二棍这首诗的标题来释义,很轻易的就会让人联系中国古代的隐士以及隐世文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渊明。而本诗旨意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本诗中的“我”的位置,在此应是设定于世外。这是我理解这首诗的立足点。因此,与其说是入林记,莫如说是入世之所见所闻所感。

    诗的第一节,首先以“轻轻走动”这个轻柔的动作,体现对林中脚下那些断裂枯枝的怜悯之情——曾经它们也是枝繁叶茂。四季轮回,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时值冬季,北风也是季节的必然之事,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况乎凛凛北风中光那秃秃的树杈上的一只鸟巢?

    覆巢之下无完卵。一座森林是一个大世界,而一只鸟巢也是一个小世界。大世界有大世界的制度规则,小世界有小世界的结构布局。无论大小,以世外之人来看,似乎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控制之物。而莽莽苍苍的“森林”和编织精美的“鸟巢”,却难以掩饰自然的枯败和“让人伤感的洁净”。

    不如归去。第二节,世外之人意兴阑珊,折身返回时,“那丛荆棘,拽了一下我的衣服”,进而想起“入林时,也有一株荆棘,企图拦住我”,表达了出世之人感物伤怀之情。世外之人想到自己只不过是林中的一个不速之客,而林中那丛荆棘,从开始对闯入者敌意的拒绝,到离去时的挽留,愚以为,不仅仅是它们渴望被认识。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或许其中还蕴含林中世界的万物生灵,对现有固化丛林规则,或制度,寻求一种来自外界的打破的力量。

    诚然,作者张二棍并非世外之人,之所以他以出世之人的身份来洞察世间之事,这是一种有效的诗歌策略,足以起到更客观可信的反观自照目的。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博马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 发表于 2021-10-31 17:08
兄弟,行数不对啊

哦,没有注意到行数,算了,就不拿出去了 。 问好!兄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入林记
文/剑方

光线与树干相交成锐角
叶掌上的泪痕还未被擦干
有几滴给予我
像昨夜遗留的忠告
冰冷而又迅即深入——
早起的人和物,承担得更多
都要有一副低垂的心态

宿鸟已经外出
离开林子,如我离开堂屋
我们有保持回望的传统
光线画出钝角时,影子皈依黄昏
一些枝条在悄悄自省
它们放下用旧的背包
像远行人
回到毛边的、寒冬的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河水 发表于 2021-11-3 08:07
入林记
文/天河水

好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