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呆瓜 中级会员   /  2021-10-21 21:07  /   147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写在前面:诗意并不一定来自文字表面,而是你在读完之后,那种不愿离去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味道。许多时候,你只叙述出过程就可以了,节奏、气息、速度、精确的词语和氛围的营造,自然会产生出味道。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修为,这样文字才会随心随意,不是文字找人,是人控制文字。嗯,陷入在美好的、安静的叙述中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因为最简单的美更能贴近人心和普及众人。



在日子里
张常美

我住的这间房子不是这栋楼的中心
这栋楼也不是这个小区的中心
小区的中心是一个小喷泉
每到中午,音乐响起
水花会准时溅满孩子们嬉戏的脸
仿佛这些孩子才是宇宙的中心
连阳光也追着他们四处乱跑
而看护孩子的老者们在皱纹里藏的太深了
阳光也懒得把他们从树荫里翻拣出来
他们端详着孩子的目光让人心惊
那里仿佛一个黑洞
有一种摄取时光的能力
那里模糊一片。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

活在尘世中的人,总有一个是他(她)的中心,而且中心是随着时间变换的。而那个中心,可能是亲人、孩子、金钱、物质等等,没有中心,那就羞于活着了,既使活着,与死了并没有多少差别。“在日子里”,其实就是活着,只有活着才在日子里,诗里透出的情绪是悲凉或者无奈。这首诗,简单的叙述一种现象,给人带来久久的思考。(呆瓜)



虚构的事物
李栋

虚构的事物有时也会弯曲、折叠
溢出它本身

如泉水流成大河,流到海
它带走了时间
喜鹊飞到空中,翅膀扇动风
留下来鸟鸣
她上班、瘦身、与小贩讨价还价
回家烧一盘青菜
读远方来信

写信的是个胖子
他常常虚构南方的雨水
虚构小桥明月,虚构心跳和肺炎
虚构爱

是不是也在虚构自己呢,未必不是真实的自己。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这样,忙忙碌碌,但也有渴望,虽然有的遥不可及,但总能给人一个活着的理由。既然是虚构的事物,也许会在梦里会出现,只是很多人活在梦里,未曾走出来。我想只有看淡了一切,才会活得自然而舒展。这首诗,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加入叙述,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车大车小都能运载感情,但不能运载所有的感情,却都能成为感情的通道。(呆瓜)



万宅村的银杏落了
连山

深居在万宅的银杏
终于落了。

阳光浩荡。那么多感恩般的颜色
不断地充实着,完善着
一座村庄的秋天。

来这里的人们多了起来
他们在盛世中欢呼。奔跑。追逐……

那人却一声不吭
长久地,坐在树下。金黄的声音
陆续降临他头顶。仿佛
大器晚成。


字词是简单的,叙述的只是事物声色、运动方向等,但诗意却是来自声色的变化、运动的轨迹,让我感受出来的,是诗者的情绪波动。叙述是一种姿态,而诗意来自叙述者的心中。叙述中会呈现出叙述者的心境、状态等等。嗯,叙述不要那么多、那么满,种的那棵树长高了,开花了,是时候选择离开了,继续呆在那里是多余的。(呆瓜)



方山雪
涂拥

每年春节,必有一场大雪
纷纷回到泸州
带来一小片欢愉
酒杯中的千山万水
还没有喝干
雪便悄悄融化了
只有少数到方山云峰寺
烧香拜佛的人
才能见到幸存的雪
逗留山顶。庙中僧人
任由这些雪
匍匐在菩萨膝下
不言不语

多么安静自然与祥和,并且沉稳。仅仅叙述出雪的那几个状态就可以了,事物会说话,总有事物会呈现出人性的那一面,别把它当哑巴。雪不是哑巴,它会替诗着说出一切,而且雪不仅是给诗者看的,还是给相同心境的很多人看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语和高深的技巧,只是一次平常的、身边的一些熟视无睹的场景或者细节有选择的再现,轻而易举地就触发了读者的情绪。(呆瓜)



乘车记
王子俊

从金江火车站始,
一连串的隧道,
长的,短的,像纠缠不清的血管。
两个去年下岗的中年女人
靠窗,努力保持体面。
她们小心谈论,那笔五六万买断
工龄的钱,怎样细花
才能支撑到五年后的退休。
三个相約到成都
参加一建考证的年轻人,喧闹。
说的是过关技巧。
去泸州的我,注意到了
这样的一闪而过:
火车一头,撞进山洞,
暗,从地下拖上来。
山与山间,是火车撕破的缺口
我们被小缕阳光,煮暖。
长暗和短明,交叉
一如九号车厢乘车人,各自的活着。

这首诗是写生活的境地,或者说是生活的姿态,并不是指向精神上更深层的意义。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是我们常常忽略掉的细节,细节决定了这首诗的成败。任何事物都是有关联的,怎么把这些有关联的事物捏在一起,要看诗现场的营造,看事物活动的细节,除了后面几句,都是生活中真实场景与细节的再现,细节的叙述到了,就像一句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以前,我说过小题大作,这是诗的写法,一个聪明人的写法,一个灵性诗人的写法。一截车厢,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呆瓜)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萦之 版主 2021-10-22 08:56:40
一截车厢,同样也是一个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意并不一定来自文字表面,而是你在读完之后,那种不愿离去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