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品鉴大草的诗《父亲的床》

空灵部落


诗人大草是我在重庆永川,参加首届大风·金果源诗歌获奖作品发布会暨采风活动认识的,彼此一见如故,我也由此翻阅了他不少的诗。大草以写口语诗而著名,而在口语诗中他又独辟一隅,其诗富有质地而以精瘦为美,直抵人心。在父亲节刚过几天,读到他的《父亲的床》,其诗将对父亲的怀想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又融入到了血液之中。

众所周知,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物。口语诗大抵启始于《诗经》,盛于民间,唐朝著名诗人传世之作中也不乏口语连篇之作。如今口语诗甚有一席之地,只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罢了。《父亲的床》实质上倾向于抒情诗,因为题才的缘故,之于口语的表达显得略有局限,不能在机警与妙趣之中获得释然,但仍有口语诗的诸多特性。“躺在父亲躺过的床上/他离去的那晚/就安详地睡在这里”本是浓烈之情,诗人却异常的冷静。冷叙述正是口语诗的特性之一,它去掉了意象的浮华,每一个词都精道、准确而不可撼动。诗人作为父亲血液在世的脉动者,其父亲生命的消逝是其传承的必然经历者:“我握住他的手/感受他的体温一点一点离去/直至僵硬和冰凉”。这让我想起,当年能在重症监护室见到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去了天国,我都未能拉着父亲的手。这一直让我心生悲戚。

诗人对父亲的怀想,是通过他躺在父亲的床上而默然召魂。这便是亲人。父亲的影子总是在眼前,尤其是见到其与身相随的生命之物:“今天我也躺在这里/一切如旧/房门后还是那根拐杖”。诗的去诗意化,体现了诗歌的精瘦也是口语诗的特性之一。口语诗对诗意化的警觉应该说是对诗学意义的最大贡献。此处,诗人没有掀起心中波澜而意象纷呈,他去其繁华,大道至简而直接指向唯一的突出意象物“拐杖”,因为这是支撑父亲的腿脚,唯一助力父亲行走的事物。口语的直接有效便将诗在推进之中呈现于世。此时,诗人的幻觉便顺理成章:“好像那根拐杖/是他刚刚放下/带上房门走去了外面”。亲情诗拒绝虚构,而幻觉并非虚构,幻觉是情感释怀的过程,是人与人的呼应,是生命的召唤。

大草诗歌的简约,以及对口语诗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大千世界万物生,入得其诗的总是从小处入手而怀博爱之心,也许这就是诗人名字的由来与要义。口语诗一直让人有所误解也是另有其原因的,如果黔驴技穷靠写情色段子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历来只能博得私下一乐而过眼云烟。大草不是如此,他在乎于他的名号,也就在乎于他的前世与今生。

2021.6.24


附:
父亲的床

大草


躺在父亲躺过的床上
他离去的那晚
就安详地睡在这里

我握住他的手
感受他的体温一点一点离去
直至僵硬和冰凉

今天我也躺在这里
一切如旧
房门后还是那根拐杖

好像那根拐杖
是他刚刚放下
带上房门走去了外面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诗的去诗意化,体现了诗歌的精瘦也是口语诗的特性之一。口语诗对诗意化的警觉应该说是对诗学意义的最大贡献。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老师关于口语诗的观点,颇有收获。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