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是过程,是终点
――致朝晖诗集《语言的碎片》
康城
一、 时代的困境碎片
张朝晖诗集自题书名《语言的碎片》,不得不说他的诗作还不算有破碎感,并不是往无中心、开放、多向性走,也不是语词的暴力拆解、强行组合,并没有刻意陌生化,语词上的陌生化。大部分诗作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甚至是有节制的生活小片段,也就是说朝晖对于细节有很好的观察力和入手角度。
众多细节的关注,正如朝晖自己所说,是“对生命、生存、生活保持着敏感的个体”,这也形成了诗作特点是对于真实的追求,展示当代的一面,展示真的一面,展示当代真的一面。诗作多为都市题材,当代题材,现实的题材决定诗作强烈的现代感,不涉古典、风花雪月,所以朝晖的诗作算是当代的诗作,真正的。大多数人对永恒的古典诗词欣赏和膜拜,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勇气,对于我来说,那是中学,大学时代。现在的我,生活在当代的人,感同身受,当代的诗作对我有更多更直接的触动。
朝晖的城市里“地表下到处是坑,或者是地雷”。 在《深呼吸》里“在这个拥挤的城市/我不敢做深呼吸/我的肺已成了废气过滤器”。而在《危险》里,城市交通混乱而拥挤,全民健身只是“舌尖保健操”,到处是爱的叛徒和追辑令。城市里的陌生感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冷漠机械。灰尘和废气,是常常出现的词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车与车,机器与机器的关系取代, “流水的街车/互不相认”。
《鱼》写得最为完整,令人触目惊心,鱼的处境和困境即为人在城市中的处境。
鱼
在透明的居所中
你已习惯
与死水游戏和接吻
然后吐尽乏味的虚空
希望仅是自上而下的食物
延续生命 别无选择
你已无法沉缅过去
那种防备天敌的刺激与危险
那种遨游水域的快感与动荡
那种因饥饿而奔波的疲倦和贫穷
一夜之间 你成为手指与眼睛的
对象
却失去了完整的生存方式
一个阳光和谐的清晨
我企图用语言告诉你一切
你已如一截红色帆板
漠然浮于静水之上
结局是“你已如一截红色帆板/漠然浮于静水之上”,这是一个死局,鱼肯定是城市里人的象征,城市就是这个透明的鱼缸,眼睁睁看到却无能为力。《孤城》有人在等车,一辆一辆,永无休止的困境,等的是困境?!又一个戈多。又如《意外》 “警察昏昏欲睡/警察手中掌握一大串钥匙”打开门、打开通道的关键掌握在那样的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怎么找到出路,又怎么走出去。因此《路口》不可避免,一个人,诗人经常写到路口,碰到路口,主题同样是“流离失所”,无法突围。“这里不是我真正的故乡,我也不想寻找故乡的踪迹”。作者深陷于此困境,无法自拔。
众多的诗作记录了诗人瞬间的直觉与经验的碰撞,各种困境的收集。城市的景象,高耸入云的楼房,观光电梯、电器设备、城市文明,科技成就却没有一一展示,诗人展示的是给人压力和压抑的一面。这是作者对于城市生活的看法,或者是对人生的看法,看上去朝晖诗作对生活的态度近于悲观,
有一首诗作《卡布其诺》可以作为作者的态度的总结,卡布其诺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国,但作者又明确只是一个概念。美好或者理想只是一个概念,可见诗人并不抱太多希望。
按时代的说法,朝晖的诗作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系列微电影,而不是时代长卷。相对而言,这更适合于诗作,简短,直接。作者只是关注个人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所谓的重大题材,政治或者经济的大事件(那么事件以政治或经济为标准吗)。确实只是处于时代的边沿,正如诗集以《语言的碎片》为名,如果从这方面说,这些确实是时代的碎片。
二 、突围的幻象
面对城市的种种乱象,暗象,昏象(作者看到的一面)。诗人还是作出了本能的努力:突围。朝晖的诗作大多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是一个突围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荒谬的突围过程。对于生活的种种,作者表现出来的经常是冷嘲或者说是冷幽默。 努力作为一个旁观者,一首首短诗有时如一个调皮的口哨。只是他不是对路过姑娘的大腿吹口哨,而是生活的角落边沿发生的故事。诗人有很多冷幽默,有时也是带着自嘲。有时显得奇谈怪论甚至惊世骇俗。比如“毕.加索的第八个情妇”等题材。这些经常是短短几行的诗作,却又说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一直以为朝晖是个建筑者,而不是否定者。确实如此,真正的意义上的建筑者比破坏者更不容易。比如林语堂,沈从文和另一些对生活对人持否定态度的文人的对比。朝晖是平和人,而平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的生活态度难以说清对朝晖的情怀有没有影响,不是指平淡和气方面,倒是幽默和令人会心的嘲讽俯拾皆是。
比如《第十四号台风警报》,本地人深知的极具破坏力的台风到来,反而得出了一个荒谬和富有张力的结束 。
“朋友,请带来你的礼物/毁灭的快感/”,看破后的大声疾呼。
在《五粮液》中,诗人敢于直陈。与我接触的诗人性格平和不同,诗作中却头角峥嵘,“五粮液/高高在上/随波逐流/今天且让我审视你的真假”
《以诗之名》:“世界末日,我希望它是那种好喝的啤酒的名字”,世界末日,人类末日,这么严肃的事情,因为和一种啤酒同名,让诗人抓住这点消解得无影无踪。
种种荒谬体现于作者有意突围时,犹如卡夫卡的地洞或者什么,总之令人觉得徒劳。突围俨然是一个幻觉。而种种荒谬的场景,是由一种平静的语调,客观来完成。视角一般是第三人称,主体并不直接参与场景或叙事,这样的处理方式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增加了嘲讽的力度。
嘲讽,或者说得学术一点“反讽”形成了朝晖诗作的独特的魅力,这种富于张力、弹性的方式使诗作更深刻,更有表现力。既是他对生活的不满,悲观,同时也意味着化解,消解。诗人经由对生活的了解,嘲讽的态度使他独立于生活之外,不是说达到了一定高度,而是有了一种自由的状态。
荒谬感的产生是被迫的,被生活压制形成的,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值得推敲。
诗作《不屑一顾》说明着诗人的立场 “我是不是该躲藏在某个角落/对人类的错误不屑一顾/或是有所作为”,说明作者是有着清醒的意识。而《没有人》“很少人听懂玻璃破碎的声音”,作者心中有自得和发现。由此可见,诗人并没有完全绝望,而是在寻找出路,荒谬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突围方法。
比如说《突围》一诗:
突围
在城市中间
我没有找到突破口
竭力隐藏
遍布各个角落的监视器
虎视眈眈
我想从深夜突围
与那些醉汉结为兄弟
但念头一出天已拂晓
也许我注定无法从城市突围
我的城堡将在城市的躁动中沦陷
当语言成为一种障碍
许多人选择了沉默
当某号风暴骤然降临
一些居所滑向都市边缘
而在雨夜的角落
我们将庆祝自己从此流离失所
作者在突围中又宣称“沦陷”和“流离失所”,或许作者觉得永远无法突围成功,明知但又不得不去制造幻觉,也是有所解脱,既然如此,那么生活也有了继续下去的借口。
三 、解脱之道
作为生活的直击者,没有从现实中突围的迫切愿望或欲望。那么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不平和不如意,是不是借口两个字可以概括?。朝晖的态度是零散的表达出来。坚忍,坚定,自嘲 ,自残,不愿对这个世界有任何伤害,即使谁也没办法让他生活的世界避免受到伤害。
如果无法突围,怎么寻求解脱,朝晖的诗作其实是有在探寻。
诗作中有涉及到宗教。对于宗教,朝晖的态度是避开,在《离开》中,诗人 “避开教堂的人流”。在《正果》中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不想去进入和接触,可能诗人对现实抱着更多的关注,对于人生是立足于当下,不渺茫,不托于希望 。
其实诗也是一部分人的宗教。只是诗和道一样,更注重当代,当世,而不是过去和未来。我信仰诗歌带给人神圣或者生存的意义兼有。带给人尊严和自我意识兼有,带给人活力和生活的乐趣兼有。生活中,大多数人离诗越来越远。朝晖的诗作认识到了人的困境,也有对诗意境界人生的探寻意识和尝试。
另外一个是自然。朝晖的《远方》也很迷人,不过诗人坦承这是虚构:“那是我预设的流浪/将长出一丛丛小青草”。《深呼吸》写到,“我想在草地上睡一会/仰望清澈的天空/想一些没有主题的内容/沾几滴凉凉的露水。”回归自然,寻求美好的愿望和向往 。不过诗人马上推翻了这种想象,“甚至/我就想这样做一个长长的梦”。《黑暗的沉思》“我不仅喜欢山风的汹涌,还愿意倾听自由的鸟鸣”。归入追求一类,同样也说明困境的解脱。但作者最后仍然否定了,“这不是我真正的故乡/我也不想寻找故乡的踪迹” 诗人经常有一种倒置的思维方式,预设了一个境况,然后推翻。意想不到的结局。仿佛是诗人中的欧·亨利。
说明自然和隐逸并不是诗人的归宿。毕竟现代社会,开发和破坏,早已让自然带着太多痕迹,难得寻找一片空灵地带。而若有心,只要“心远地自偏”,无论你在城市还是乡村。中国文人,无论有没有乡村生活,有没有种过田,都仿佛呼吸过田野的芳香,当然真实的农村气味并没有那么好承受,大多数人其实来自于书本和前人的诗意得来的向往,对于自然和远方,不乏叶公好龙式。
对困境的认识,和嘲讽,就是一种消解,或许这正是朝晖的解脱之道。
《三角梅》一诗可以说明诗人的处世态度,带刺。和作者的性格,诗作相当契合。三角梅“不管往哪个方向生长/它都是摇曳多姿”。
我曾谈过朝晖的诗歌有荒谬感。其实重心也一样,并不是在他的过程,而是他的意图:
“张朝晖的诗歌有荒谬感,诗人在时间空间中找不到定位,因此判定人类流离失所。新与旧,火与冰,语言与沉默之间,诗人忧心忡忡。读他的诗作,我知道他的忧虑以及他为此做出的准备,这是他为生命找到的居所,在诗歌里。他在建筑,为人类,同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存疑。必须明确的是他的诗歌建筑在当下,他的诗是当下房地产,是高楼大厦的诗歌模型,或者诗歌镜像,甚至是具体的房间。”(---《0596诗丛总序/世界停电之夜的备用电源》)
或许诗人明白人处于现实,摆脱不了,候选和修行都在人间,于是所有的荒诞荒谬纷纷消解,超脱与否突围与否反而是个伪命题。突围成了有意识的追求,但也仅是追求,显示存在,对身处时代的理解,为生命的前行注入活力的理由。唯有诗人一直迫不及待把对时代的发现公之于众,哪位智者(高明的政治家和精明的商家)不是闷声发大财?诗人的可爱之处往往成为他的罪证,但那又怎么样,庆幸的是没有“反时代罪”或者“污蔑时代罪”一类的罪状。即使有,种种莫须有的枷锁迟早神奇地变成诗人头顶的光环。
从诗集看来,朝晖不乏把一些日常生活事物转化为诗,让我们对事物有新的看法,在朝晖的诗歌里,油条,卤蛋,餐巾纸,空无一文,名为《快乐的早餐》。又比如《自选诗》里出现的车间零件。路灯、广告牌的诗化,“路灯拖着影子/广告牌机械地跳舞”。这些都是朝晖突围的见证。
四 、过程还是终点?
整本诗集看来,朝晖有的作品还是显得随意,甚至有生涩的感觉,语词运用有的流于日常,而不能完全进入语词的自由状态。尽管作者自题“那些在纸上休息的文字,不是被我操控的语言,而是我被语言的碎片所俘获的证据”。但是诗作中的语词并没有超出语义等,敢于游戏的并不多。作者忘我时刻语词自由流淌状态不多。但这些并不重要,对于一位热爱诗歌,对诗歌虔诚的人来说。一个人成为诗人,哪一个人没有作品。而在当代,诗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诗歌的传人,诗歌精神的传人,知道诗歌的艰难,理解和尊重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诗歌的信徒,这对于诗歌勇不可挡,妙不可言。
在此还需要说的是,朝晖是一位书法家,天天奋笔疾书,经常向我们展示新作。如果诗人的诗歌写作像他的书法一样浸润、日常,相信会有另一番气象。中国古代的文人诗书俱修,在这点上,倒是朝晖和中国古代诗人一样,有了接近诗歌更好的通道。相信以书法的相互辉映,朝晖的诗歌写作会有更自由的状态。相信朝晖很快就会像他自己所说的, “被语言的电光火石再次击中”(自序)。
突围是过程,也可能就是终点!荒诞不是绝望,而是看过后的醒悟和挥洒。这是朝晖对人类《黑暗的沉思》的种种疑问的解答。尽管这些答案矛盾并举,不经详读难以发现和澄清。诗作其实在发出的信号是:无论如何荒谬,我们没有逃避,我们依然生在其中,活在其中。我们没有去另一个城市,我们停留在这个城市。不是命运的无奈,众多的选择中只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是生而为人、生在何方的选择,持续下去的勇气。诗人们一直重复表达的是:赞美这个时代确实诗人们力所不及,但支撑这个时代的人生活生存下去,也确实是诗人们的热血,尽管真诚的愿望从来得不到认可,也无需认可,这类似荣誉的东西早已让诗人们奋不顾身,当然诗人们也无需得意和骄傲,因为这和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相当,诗人倘若在人群中也一样是人,没什么分别。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