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燕紫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10-15 23:21:01
西单客就是很诚实也很认真的诗人,勇于表达自己,挑战同行的同时,也在挑战自己原有的诗歌创作理论,目的是寻找更光明的诗歌创作方向。 这样的评论者本身就是孤勇者,敢闯敢拼,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5 23:21
西单客就是很诚实也很认真的诗人,勇于表达自己,挑战同行的同时,也在挑战自己原有的诗歌创作理论,目的是 ...

这会儿本想上传一首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诗歌,手指一划,才发现手机版本的评论回复,居然有十七页之多。。
总结一下,第一:非常感谢各位编辑、诗友、资深人士对这五首诗歌的关注➕评论。时间就是金钱,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花时间来评论,代表对我诗歌的足够重视,起码,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有意义。
第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比如语词的跳跃性,语句之间的大幅度跳跃性,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集中反映在《苍鸟》一诗中。看来,这是一首相当有深度的诗小说。其实,读者的评鉴能力高下立现……平流层攀登和对流层翱翔,是大气分层的初中知识,飞翔的苍鸟经过的不同阶段,书写苍鸟,白描,也描绘了灵魂双双飞翔的过程。读不出来的,是文科生连初中物理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不过,猜也猜得出来。 这就是现代性的体现,你可以用镜头记录苍鸟在高空上升和御风翱翔,而诗人用词汇表达这个过程。古人不用这样的词汇,因为他们没有,所以做不到如此准确、精妙。 😜
第三,对同一个热情参与的评论者,我表示感谢🙏。 比如力夫,工作之余,手机打这么长字,辛苦啦。 力夫的诗集《纠缠》出版,邀我写评论,我用了两段话,不到200字,他很惊喜,我居然可以如此准确地给出他认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 我对力夫的书写风格相当熟悉,我本人也写过不少这一类型的诗歌,每当力夫看到这样的诗歌,他就觉得找到回应和肯定,其实是对这一类白话诗书写的肯定。 但是,我的写作不受任何人任何风格的局限,跨越了古体诗的障碍、现代诗的不同流派,大胆地尝试,勇于探索,力图最大化地为表达诗意和观点服务。文以载道,文,饰也,外在形式是为了传达观点与心声,传达美学和哲学价值,为了达成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手法,所以这五首诗,每一首都不同。甚至《听风》组诗三首,也有不同,但,内在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所以成为组诗。

最后,希望诗友多读多写,既能评论,又有优秀作品。诗歌流派纷呈,优劣高下,不是简单地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单一标准的。古往今来,诗歌都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可以书写民间疾苦哀乐,但必须讲究凝练性和思想高度。否则,无以伸张社会理想,也无法伸张个人胸中报复,分享高级之美。简单也可以是美,小也是美;质朴可以美,复杂、豪放、华贵更是美。“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这是我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要求。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也问过自己吗?自然之美,有小草有热带雨林;有小溪有瀑布有大河,有一马平川也有群山如巨龙蜿蜒,你们能抓住多少呢? 灵魂之踪吧,你的灵魂去过哪里,终归何处? 飞翔得有多高多远,是否问候过帕拉图和老子,见识过古今中外的历史风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气大为? 没有灵魂的深刻经历,如何去写去品《悲惨世界》中冉 阿让最后的救赎? 哎,诗歌的爱好者们,都是一群单纯善良真挚的人,以文会友,互相学习。 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辛苦和付出,感谢各位诗友的热忱评论。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5 23:21
西单客就是很诚实也很认真的诗人,勇于表达自己,挑战同行的同时,也在挑战自己原有的诗歌创作理论,目的是 ...

这会儿本想上传一首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诗歌,手指一划,才发现手机版本的评论回复,居然有十七页之多。。
总结一下,第一:非常感谢各位编辑、诗友、资深人士对这五首诗歌的关注➕评论。时间就是金钱,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花时间来评论,代表对我诗歌的足够重视,起码,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有意义。
第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比如语词的跳跃性,语句之间的大幅度跳跃性,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集中反映在《苍鸟》一诗中。看来,这是一首相当有深度的诗小说。其实,读者的评鉴能力高下立现……平流层攀登和对流层翱翔,是大气分层的初中知识,飞翔的苍鸟经过的不同阶段,书写苍鸟,白描,也描绘了灵魂双双飞翔的过程。读不出来的,是文科生连初中物理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不过,猜也猜得出来。 这就是现代性的体现,你可以用镜头记录苍鸟在高空上升和御风翱翔,而诗人用词汇表达这个过程。古人不用这样的词汇,因为他们没有,所以做不到如此准确、精妙。 😜
第三,对同一个热情参与的评论者,我表示感谢🙏。 比如力夫,工作之余,手机打这么长字,辛苦啦。 力夫的诗集《纠缠》出版,邀我写评论,我用了两段话,不到200字,他很惊喜,我居然可以如此准确地给出他认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 我对力夫的书写风格相当熟悉,我本人也写过不少这一类型的诗歌,每当力夫看到这样的诗歌,他就觉得找到回应和肯定,其实是对这一类白话诗书写的肯定。 但是,我的写作不受任何人任何风格的局限,跨越了古体诗的障碍、现代诗的不同流派,大胆地尝试,勇于探索,力图最大化地为表达诗意和观点服务。文以载道,文,饰也,外在形式是为了传达观点与心声,传达美学和哲学价值,为了达成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手法,所以这五首诗,每一首都不同。甚至《听风》组诗三首,也有不同,但,内在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所以成为组诗。

最后,希望诗友多读多写,既能评论,又有优秀作品。诗歌流派纷呈,优劣高下,不是简单地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单一标准的。古往今来,诗歌都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可以书写民间疾苦哀乐,但必须讲究凝练性和思想高度。否则,无以伸张社会理想,也无法伸张个人胸中报复,分享高级之美。简单也可以是美,小也是美;质朴可以美,复杂、豪放、华贵更是美。“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这是我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要求。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也问过自己吗?自然之美,有小草有热带雨林;有小溪有瀑布有大河,有一马平川也有群山如巨龙蜿蜒,你们能抓住多少呢? 灵魂之踪吧,你的灵魂去过哪里,终归何处? 飞翔得有多高多远,是否问候过帕拉图和老子,见识过古今中外的历史风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气大为? 没有灵魂的深刻经历,如何去写去品《悲惨世界》中冉 阿让最后的救赎? 哎,诗歌的爱好者们,都是一群单纯善良真挚的人,以文会友,互相学习。 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辛苦和付出,感谢各位诗友的热忱评论。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岛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0-16 16:21:06
看了评论,各有坚持,各有体会,学习了,希望大家热烈再热烈,拿出看家本领,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10-16 20:11:54
朋友们好,下班咯。看到燕紫提到了我,作为彼此熟悉的文友,我觉得也有责任再简单说几句话。一般来说,现在我往往不会主动去读风花雪月云山雾罩的文字。我有20多年不读书也不写字了,缺课很多,欠账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时间有限。每个人的局限性都是有的。这个可能要慢慢才自知,因人而异。  还是说“大家评”吧,不管在昆华群还是频道群,我一直希望有一种互相理性探讨交流的氛围。人云亦云,你好我好,顺水人情的话,人人都会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对于文本的探讨,不说则已,要说一定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隔靴搔痒。有关《苍鸟》的中间部分,我前天已简略提了,这里也不必再过多细抠文字。像平流层对流层这些貌似“现代”的词句,如果没有内在的发掘与支撑,终究流于表面的词藻堆积。等等。作者也一再强调,一首深刻的作品检验品鉴者的功底,读者水平高下立判。这个真的是,懂的自然懂。多说无益。我今天在两个群里看到了作者本人发的澳华新文苑版的《苍鸟归巢》和诗日历版的《苍鸟》,我惊讶地注意到,包括诗歌频道大家评这个《苍鸟》版本,第四节的第一句分别是: “此刻,你收起了画笔和挥舞的刀具” “此刻,你收起了毛笔和挥舞的画具” “此刻,你收起了调色刀和挥舞的画笔” 一把现代的调色刀,(有可能)被老编和小编改成了古朴的画笔和毛笔。这个是鉴赏力的问题。土豆所见略同。当然,老编是马铃薯。我还注意到,诗日历的小编居然把《苍鸟》的最后一节调整了模样。读起来整首作品一以贯之的气韵到最后感觉有点偏弱了,这个是我的管见。  又说一个问题,现时的人,拿笔的时候少之又少。大家写分行,哪个不敲回车键。分别在于,一些人敲出了朵朵时代的浮云,一些人敲出了尘世间,悲怆的鼓点。  嗨,我和燕紫认识3年了,她是推动我重写分行的一个贵人,我是她直言不讳的一个诤友。她的学习能力很强,我常常会看到她的变化。但是我得说,我有担心她在文艺女青年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也真切地祝愿她,浪漫主义的苍鸟,越飞越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10-16 20:18:55
报告结束,下一个节目,二雷子妹妹,敬请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10-17 04:01:20
深夜有朋友给发了信息,我碰巧看到,做了回复。致歉:读者共鸣不同是正常的,编辑也可以和作者沟通并改动一些明显的错漏。即便是作者自己提供(修改)了3个版本,这个也正常。但大家关注和讨论了这个点,作者何妨谦虚一些,自己先说明一下。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某一点的矛盾或不自信。鉴赏力,苹果与土豆,读者的水平,这些都是作者自己说的,别人不得不回应一二。谢谢你的反馈,希望能常做探讨沟通。早安[玫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丹客 发表于 2022-10-13 17:40
嗨,读者是诗人的上帝,不存在“愚笨”的读者,然许有晦涩,或者“自我陶醉”的作者吧。诗歌本身没有高低 ...

第一,顾客是商户的上帝,读者不是。第二:请不要为了说话而说话,为了批评而批评,脱离诗歌本身。有赏鉴力的读者,对照你的发言,发现时间空间的大幅度跳跃,恰恰是这首诗的特点。 都是批评,另一个读者认为这首诗有这个特点,反而是缺点。您认为,没有跳跃或者不够跳跃。
可见,读者不是上帝。 作者和读者谁是上帝,这要单独立个话题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发表于 2022-10-13 21:28
第二首《乳房》,这首诗读过几遍,诗写也同样比较复杂。以作者喜爱的方式表达,,这是作者的自由。以我的阅 ...

正是《乳房记事》这首诗,引起了何与怀博士对我的诗歌的关注。 他不吝笔墨地大篇幅评论这首诗歌,后两行把个人的病痛上升到查其病因,并为中国女性整体命运而哀歌的高度,笔触巧妙,有细节而生动。
这恰恰是力夫你的诗的弱点,跟品鉴力和价值观有关,很难改变。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发表于 2022-10-13 21:56
第四首《父亲》,这种写法太熟了,随便划开一个链接,写父亲的多有这种陈旧的意象。况且一来就让人想到某某 ...

《父亲》这首诗,就像父亲本身一样,因为熟悉亲近而忽略了他所承担的亲情责任,以及对“我”人生的影响,而作者用余光中《乡愁》的体裁,传统现代诗的建筑风格,写出了不一样的意象。 “一口井”, “一把二胡“, “一张机票”,层层递进,从粮食到精神的滋养,从幼年到长大离家,到带着承诺回家探亲,创新性就在于字里行间,克制而深沉的感情,有理性地抒发出来。疫情之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古体诗的体裁有限,写得好的数得有数。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文体,你写一个试试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