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崛与尖锐的无声审视和解构
——读韩庆成诗歌《胡须》有感
冀卫军
刮胡子,对每个成年男人来说,几乎是一生都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的生活琐事,特别是一些很注意个人形象的男人,更是来不得一点马虎。一天,或几天不刮胡子,就会觉得面目狰狞,不愿示人。长此以往,使用过的剃须刀,或刮胡刀的刀片数量就相当可观。而诗人,并没有因此驻足,而是把思想的触角和智慧又向前、向深延伸了一步,想到消耗掉的刀片,可以打造一把砍刀。
毫无疑问,在现代,“胡须“常常被看做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遗迹,甚至是一种无用而被嫌弃的存在,而在古代,“胡须”却是作为一种审美符号而存在,男子往往以拥有“美须”为荣,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一种男性的特征,而且是男性力量和权位的一种象征。显然,诗中的那把砍刀和胡须,早已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含有多重指向的意象,不只是诗人单纯、大胆的臆想,而是一个人人可以感知的现实存在。而砍刀用来干什么?诗中似乎并没有给出答案,却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外和深思。
如果这首诗仅仅从刀片到一把砍刀的联想处结束,无疑就缺乏了一首好诗应有的语言和思想的质地、锋芒、张力和锐度与力度,而显得寡淡无味,平淡无奇。然而,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来了一个语言与语境的“逆袭”,从砍刀重新回到了刀片,并赋予了胡须以新的内涵和外延,亮出来诗人骨子里仁慈悲悯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大爱情怀,以及对客观现实存在的一种溯源和叩问,可谓是峰回路转,别有洞天,进而引发读者对“胡须”这一概念和事物,产生了极具开放性、隐喻性的想象和更深层次的现实审视与解构,与诗人共同完成了一首兼顾现实思辨和干预意义的诗歌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