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在情中生,情在景中活
——简评华子老师诗歌《回家的人》
文|清荷诗语
“好诗,都经得住岁月的打磨,时间越久,越是弥久留香。”读完华子老师的这首《回家的人》脑海里,呈现出来了这样的话语。
我们先说这首诗歌的入笔:
将月色供出的杜鹃声
藏在兜里。回家的人数着天上的星星
诗歌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意境之美的描述与表达,这样的诗歌,是在画中活色生香,每一个字都是灵动的,鲜活的。从唐宋诗词的写意中,这样的表达便成为时尚,并被运用千年。可到我们现代人写诗的时候,这一部分却被直接省略,成为了直抒胸臆的书写,成为了呐喊式,口语式,哲学式。
我们细细品味,华子老师的入笔,与李白的“床着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诗人从优美的风景里,把诗意落到实处,这画卷里,就有了生活的气息:
炊烟落在瓦楞上
小卖部褪色的广告牌,没几个字还活着
他没有停下,就像风。就像欠了一盏摇晃的灯火
从门缝里照亮久违的脸庞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村庄的模样,沧桑中带着破旧。更是看到了诗人对故乡深厚情感自然而然的表达、描述与迸发。诗行中,只这一个“欠”字,会勾起我们对多少往事的回忆,对故乡、对故乡亲人的歉疚之情。当然,这个“欠”字,更是触动了读者最柔软的心弦。
写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想到了诗歌美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共性”和“共情”。人人都在说:“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那么,如果我们去深层次地剖析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含意。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内含满满的?人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内心有渴望啊!这个渴望就是我们不敢表达,苦于表达,无处表达的一个“情”字。
所以,好诗歌,不是冷漠的哲学,而是有温度的真情实意的精妙语言表达。
夜是月光端出来的。他不慌不忙
随着一片虚无,将河流搬进天空
他想学流水绕一圈村子。然后
导航不到的地方
一扇木门,也必须敲一敲
读到收尾,我们是不是惊艳于华子老师对诗歌语言的掌握、把控与运用,虚与实交替登场,衔接之处那种自然的顺畅,找不到任何雕刻的痕迹。
写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想到了一首好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层次:那就是诗歌的“灵性”,抒情是虚的,写事是实的。这就是诗歌的奇妙之处。
“夜是月光端出来的。他不慌不忙\随着一片虚无,将河流搬进天空”如果这样的句子,出现在散文里,读者一定会说,这作者,用的什么语言,这样不切合实际。但这样的语言运用到诗歌里,却是精妙无比。
这也是诗人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用自己无限广阔的思维,让诗歌的语言虚化出自己脑海中极美的风景,然后一转弯,就从虚到实,把所想表达的、叙述的实物融入进来。
在这里,祝愿那些热爱诗歌的诗写者们,也时常敲一敲我们的诗歌“木门”。把景请进来,把情融进来,让实物鲜活起来。
2022.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