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菩提花开   /  2022-6-26 22:29  /   1491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诗歌大马蜂 发表于 2022-6-27 20:04
《骨头的声音》3、4行是破坏诗意的主观议论,无实质作用,要毫不犹豫地删了。《雪落在别处》的前二节铺 ...

《骨头的声音》3、4行应该是想将实引向更广大的虚的一笔,因为主观性暴露而显突兀了。

此处还有一个“瑕疵”:在拆除后的一片废墟中--觉得拆除和废墟两个词减一个更简洁一些,如在一片废墟中。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25
《骨头的声音》3、4行应该是想将实引向更广大的虚的一笔,因为主观性暴露而显突兀了。

此处还有一个“ ...

在拆除后的一片废墟中
怎么看,都像刚刚插上去的旗帜
都像,岁月故意露出来的软肋

后三句其实在语义上是和前边有“断裂”的,可分开另起一节。在形式上刚好“像刚刚插上去的旗帜”一样的孤傲或孤伶感。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28
在拆除后的一片废墟中
怎么看,都像刚刚插上去的旗帜
都像,岁月故意露出来的软肋

班门弄斧了。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18
@ 骨头的声音     诗人拽住“露出的一截”给人看--这司空见惯的废墟中的景象被忽略过几百次了--并坚执 ...

读此诗真的很感慨。诗人有一颗可见之心--见不可见。学习。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雪落在别处       读此诗就让我们更懂得了“有”和“无”。居北方写雪有优势,居南方无雪之城当然“没有见过雪”,也就难于理解“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景象了,但说是其写作的劣势显然不当,以此诗为证。不见雪并不妨碍写雪。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39
@ 雪落在别处       读此诗就让我们更懂得了“有”和“无”。居北方写雪有优势,居南方无雪之城当然“没有 ...

在充满了大北方情怀的种种典故之中展开的诗境,令居无雪之城之人经常向往是常事,出现在诗中也是合理的,但这恰巧成为一首诗辽阔空间展开的使因。如果只看前两节实在无惊奇之处,但最后一节一出就不一样了:

我在不下雪的城,我没有见过雪
但,这是我们的祖国

两个对比:有雪和无雪、北方和南方。一种情怀:虽居南方而心怀北方,虽无关个人,但关乎祖国。对比在此处制造了巨大的诗意空间:虚实对白--“无”占有了“有”、“有”隔空而至“无”,而使虚充满了实,实的兼有了虚。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53
在充满了大北方情怀的种种典故之中展开的诗境,令居无雪之城之人经常向往是常事,出现在诗中也是合理的, ...

推荐精华。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53
在充满了大北方情怀的种种典故之中展开的诗境,令居无雪之城之人经常向往是常事,出现在诗中也是合理的, ...

特别要说的是这个题目轻微,有诗意,但在读完全诗后陡然有了份量。这就是一个好题目的意义:它与诗文本之间形成了对峙又融合的统一关系,成为一首诗完美的组成部分。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28 16:53
在充满了大北方情怀的种种典故之中展开的诗境,令居无雪之城之人经常向往是常事,出现在诗中也是合理的, ...

祖国看不见,在日常琐碎中我们常常争辩,甚至在地域歧视中争得面红耳赤,但在进一步上升到关乎祖国时,似乎每个地方都是自己的,为其正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暮色四合    更适合以欣赏一幅中国画的视角去探寻诗意。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