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7 05:09
《父亲》这首诗,就像父亲本身一样,因为熟悉亲近而忽略了他所承担的亲情责任,以及对“我”人生的影响, ...

换一种说法,写父亲的诗歌,就要忘其形,而取其神。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深情,神韵,叩响时代的强音,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发表于 2022-10-13 21:46
第三首《姜》,以姜喻母爱,很接地气。前面两句口语,,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的两句“她郑重地交出袋子,像 ...

恰是这些句子,最受懂行的诗人欢迎👏。与您的评价刚好相反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发表于 2022-10-13 21:11
人为的硬接在一起,读者理解起来会感到费劲。第一节实写现实环境,可以理解。第二节写梦境,也可以理解。第 ...

没有中间这两段,虚实结合地描述两只苍鸟各自的现实处境,没有这些词汇构成细节,就无法支撑起这首诗所承担的功能。 只能说:您的路子,我懂;我的路子,您不懂。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3 13:16
大明松老师好!感谢您这段回复,跟我自己想说的一样。 我本来在诗集《彼岸月光》里写了个序,有一段话专 ...

燕紫老师,不好意思,现在回复你。特别认同你的观点!我最初也是写现代诗的,也看了不少国外的优秀诗人的现代诗,后来开始接触国内的现代诗,民国时期的现代诗还有很好的思想性,也通俗易懂,并能喊出民众的心声。而现在的现代诗,越来越走向误区,感觉很多都故意晦涩难懂,让广大的读者,把现代诗束之高阁。个人认为,现代诗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以通俗易懂为主流,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现代诗才能健康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明松 发表于 2022-10-14 10:06
感谢心会老师的支持!我提出我的观点,希望能给现代诗的发展方向有些许的参考,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交流指 ...

大明松先生好! 感谢不吝赐教,关于现代诗的发展方向;请您参考《现代诗的发展与审美》,主编心会那里有链接。 看完讲座视频,我们可以探讨。
另外,在我最近的回复中,也提到过诗歌之美的多元性。 简单地定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似曾相识,但与诗歌的本性和实际发展历史相去甚远……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5 22:41
以上已经说过了,这首诗相当考察读者的品鉴能力。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红楼梦》不同的人会给出天差地别的解 ...

插播一句:鸡的扑腾,永远趴在地上,却说:苍鹰眼神里的锐利是假装。 一样是写个人经历,有人透过自身写出了时代、社会和人类整体,有的人写成了日记。很难想象诺贝尔文学奖如果给后者来评,是个什么结果[Tongue][Shocked][Cry][Silent][Facepalm]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燕紫 发表于 2022-10-17 10:32
大明松先生好! 感谢不吝赐教,关于现代诗的发展方向;请您参考《现代诗的发展与审美》,主编心会那里有 ...

燕紫老师,感谢赐教!我觉得只凭一本诗歌的论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国的现代诗歌有争议的地方还很多。做起码的一点,要明确我们的读者是谁?诗歌最明确的思想性,就是要喊出人民的心声,所以必须朝着人民的方向,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才有希望,才能兴盛!历史证明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诗歌都是从老百姓中流传千古的。其他的我也不知道很多,就从这一点上就应该明确诗歌的发展方向了。很高兴与燕紫老师讨论交流,如有不妥,还望谅解,并交流指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10-17 23:39:45
朋友们好。 本来我觉得讨论已经结束了,我们可以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下一个上场者。现在我又只好啰嗦几句。我不善于自我表扬,我做自我批评吧。记得1985年我读技校的时候参加《诗刊》刊授,写的都是“风在吼,马在啸.......”之类感叹句,辅导老师(李任)每次批复我的作业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空泛”,“空洞无物”,等等。作业两个月交一次,一次两首诗。我就这样折磨了李任老师两年。我青春的时候,一写诗就千年万年,以至现在我看到别人的一千年两千年,就神经过敏,以为和我一样假。这个是我肤浅了。2019年初,我看了国侨办的四海同春慰问演出,节目很精彩。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很激动。我回家写了搁笔多年来的第一首分行,发了朋友圈。很多人吓了一跳,纷纷表扬我。韵律优美,意象典雅,家国情怀。我自认为写得很好,后来发给一位我一直敬重的老诗人,请求指点。老先生患眼疾,无力阅读,被逼无奈,只说了一句话:“一首优美的歌词......”。几年来,我的朋友圈有上百位写诗的人,我也再没有向别人请教过。只是默默地看看。我很感谢那位获首届鲁奖的老先生的金玉良言。他说的,我明白。郑南川先生的诗论那天我也读了读。不要拔高。认同。只是做起来真难。我说过,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痛哭流涕,决不放声歌唱。不象征,不隐喻。修辞身外物。但是往往写到最后,总要留一个抒情的尾巴。有点难堪。我喜欢那种平静视角的叙述,安安静静的温暖和悲悯。在海外我现在关注到行悦的文章,赵小北的诗作。她们是我学习的方向。我想她们应该会像我一样崇敬张新泉老先生的真言:向民间的事物俯首,理解并亲近他们......最后,作为一个诤友(争友),我是真的更愿意看到诗人燕紫写出自己,陪客户如何声音嘶哑,饥餐渴饮。做为一个女儿,如何想烦请友人顺路替在几百公里外做工的老父亲捎去一瓶喜爱的烧酒。写写十指连心的生活吧,而无须一出门就看见月亮,一看见月亮就想起古人.....确实很辛苦。.也许我说的你确实都懂,也许你说的你懂的,鹰眼的锐利,我确实都不懂。那么,还是我肤浅了。套用一句席慕容的句子来结束这曲冗长的探戈吧:如果你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开口的撒鸟......[闭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詹金健 发表于 2022-10-16 20:11
朋友们好,下班咯。看到燕紫提到了我,作为彼此熟悉的文友,我觉得也有责任再简单说几句话。一般来说,现在 ...

回复一下:1.《苍鸟》结尾的不同版本,是我自己不停修改的结果。有时候不小心给出了旧版本,绝非编辑们更改的缘故。    编辑们一字未改,照单全发。这也是编辑们的可贵之处,诗人用词自是字斟句酌,哪有轻易用错之理。2. 诗歌本事就是词汇的艺术,在词汇中构建意象,故事和哲理,用词不同,成就不同风格,领略到了美和复杂的回味,就在于词汇构筑的大厦。有人建个简易房,或者小木屋,那是别人的选择。 3.  不读书就多读书,诗歌到最后拼的是哲学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精神世界的高层。否则,不仅理解不了较深沉复杂的作品,还要党同伐异,本身就是人性弱点之一,值得反思并写出诗歌来。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梁树春 发表于 2022-10-11 21:59
读了燕紫老师的诗,感觉每首都出了新。
把汉隶的一撇一捺比作仓鸟的两个翅膀。
乳房记事写得更是新奇。

感谢梁树春老师,致意!
效自然之道,摹灵魂之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