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1-5-13 08:03 编辑

主持人寒波版主总结:
为期一周的 “诗言诗语”沙龙第二期就要接近尾声。此次活动目前为止达到了4178个浏览量,有30多位诗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作为本期主持人,我对大家的热情积极参与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这期活动,以两首诗歌文本为出发点,大家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比如,诗歌的主题主旨。诗歌的理解程度。诗歌语言的拉伸变形,节奏感,音乐感 ,画面感。诗意的营造,诗性的呈现。意象事像物像的选取。诗歌的内核和张力。结构技巧,虚实转换 。诗歌的现代性,逻辑性,隐喻性,戏剧性,以及诗歌应具备的诸多元素等等。也就是对诗歌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辨析。其中不乏犀利而尖锐明晰的观点。也有诗友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当然,“诗无达诂”,也无定法。这正是诗歌的奇妙与神秘之处。亲爱的诗友们,让我们继续关注诗歌,敬畏诗歌,参与诗歌,一起点亮诗歌的灯盏,照亮前行的诗歌旅途……

本期诗歌样本:

夜色开放
文/(匿名)

车轮碾碎。灯光,街道
两旁的桦树、梧桐
看着自己
影子歇下来

疲惫的工作,阳光如烈酒
卡在肺叶间
咳嗽。弯下弧度
决然不辱风景之托

街巷,往外释放
忙碌、交集,氧化碳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
像一把桃花扇

我却走近,步行街
空旷,像一张洁白的纸
我,拥有了
这么静谧的无遮无拦

归去  
文/(匿名)

她给我来信。我的住址变了,信件被放在那个熟悉的匣子里。匣子打开过,匣子没打开过。
邮局的工作人员换了个遍。信件快把匣子盛满了,越来越难放进去。
风是个新来的邮递员,也是个文学爱好者。伴随着好奇心,他读那些信。他被那些信深深地迷恋着
他辞去了工作,做文字的营生。后来,他出了一本书。
铜版封面影印的:此书献给一个失去的人
与他的爱人。

本期参与诗人及研讨内容:

孟萌点评:
读了一下,却又说不出太多,第一首也剖不出太多的内蕴,一些个人情绪而已。第二首长句接近散文。这么大的一个平台,还是挑一些探索价值更多的作品来读更好。我似乎要得罪人,如果非要赞美的话,我也可重说。
我们无数次探索诗歌在新时代的意义,除了本质上的文字享受,更多的是诗歌应关注生命,社会现实,这虽然不是它应该肩负的,但至少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被一阵泡沫充盈后,风一吹,还是什么也留不住。

街巷,往外释放
忙碌、交集,氧化碳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
像一把桃花扇
——费解这段,到底是更喧嚣,还是更宁静?一边释放忙碌,碳,一边宁静?还是可以理解成释放完才安静了,但释放的这些不良又去哪里了?
  
羽衣点评:
我来说说第二首。逻辑有些问题——给我来信,然后没收所以匣子里信件越来越多——这里是矛盾的,不收或者没看见咋知道有来信?——因为第一句就是她给我来信就意味着知道有来信。后面写风阅读信,这些信就没被打开过,读的是信封吧——这就是作,这就是假。——而实际上作为诗歌,这些在文本中并么有什么问题,诗歌里死人都可以说话。关键的是写得太满,写成了散文——那这些逻辑就是问题了。——简单说,作者明白所谓一种“现代性”的意义,但没掌握写作方法。
突然想到读一首诗,有的读者常常期待或者偏重于“思想性”。如果不是这样,就觉得这首诗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带不来阅读快感。但是一位诗人这样说:有人经常说的“思想性”其实害人。 字,结构透出来的光才是思想性。而不是喊出来的(这里有个诘问:你自己喊出来的自己信奉吗?所以啊,那些说明,介绍,叫嚣,基本假的)。而字,结构透射出来的,才是真的。~也许说这些文不对题,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镇州点评:
第一首的语言太硬了。语言是工具。有时候确实需要将语言拉伸变形以抵达诗意的必要。但应在感观之内,且应具有根辶之之木有源之水。否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将无从谈起。第二,作者应具有诗核观和戏剧性。
第二首。叙述。叙述是可以放到诗的。但作者应有这样的清醒认知:1,以叙述呈现诗意应精炼语言。2,叙述应最大可能关照戏剧性。3,语词本真及语词自身的意味。4,叙述之体大致是事象取代意象。二者本质是相同的。由此,一首诗其实是一个整体隐喻。在叙体同样成立。
我们写作常说要言辞达意,其实喻体和象体何尝不如此。生动贴切不是只说说而已,要有真功夫和内在的逻辑特征。
知之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诗歌路上不需要白卷英雄!如果不知什么是张力、跨度变形、含混、悖论、反讽、戏剧性、修辞张力以及诸如投射、转化、畸连--------这样的情况下谈诗可能会有偏差。
诗是真感、真情而已,所谓思想,稍嫌做作,但还是偏向烛照才好---------毕竟,人之初,关乎信仰!中国人不缺诗,诗可做信仰二字!!!

昊易金波点评:
第一首诗是一篇典型的普通月光族的感受,一个饱受生存压力的人,工作非常辛苦,歇歇只是"影子"才有的,阳光的形象是装出来的,"不负风景之托"而已,在诗人的感受里,生活是直线条的,虽然喧染的气氛压抑而暗淡,联系今天年轻人的高压力的生活现状,还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无所谓极积与消极,还原一种感觉他本身是具有艺术的存在空间的,全诗语言干净利落,有很不错的隐喻创设! 第二首算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类似于一篇小说,读来还是蛮有味道的,用分行写小说,可能容易引起文体之争,但个人还是持包容态度的。"我”变换了地址,怎么知道了这个故事的,通过叫"风"的第三者去剥开事件的内核,并让"风"以此走上作文字营生的人,或者有可能因此变为一个成功者,这让一个故事被讲得一波三折,生活的悲剧美,爱情的迷离和不可捉摸,都在浓缩的空间里折射出多维的张力!

浊水点评:
第一首很像诗,但还不算诗,最起码不算好诗;第二首不像诗,其实是诗的。
先说第一首,一个大的题目,其实写的是小情绪。语言的节奏感,物象的多重叠加,看着确实很像一首诗歌。但是物象间的杂乱形不成统一的“意”,再加上议论性的主观引导,压缩了诗歌的空间,如果剥去形式的外衣,剩下的东东就不多了。
而第二首,形式上不像诗,但是读这样的诗歌,必须要多读。虽然写的也是小情绪,但整首诗歌的指向和题目是统一的,除了形式,它恰巧避开了第一首的缺点,我相信只要进入了,就会被迷上的。当然这样的诗歌必然是小众的。
  
苍凉点评:
《归去》,题为归去,应该是指“我的住址变了”,“匣子没打开过”等事实的交待。从情节呈现上来说,还是合理的。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无疑属于写实的。写实题材的诗歌创作难在“实”,这与诗歌创作作为艺术体现的“虚”形成反差。文学的想象力面对现实时,有时是无语的,这时考验诗人的主要不在于诗歌的技巧而在于文学的素养,即他是否有能力把现实加入想象,加入必要的诗意,既能传达现实又能传达美好,即诗意的呈现现实。从 这一点上看考察,这首诗依靠情节取巧,而在诗意的氤氲上没有达成有效的诗意转化,应该符合“连而为文,分而为诗”的散文体。
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都用叙述,像一段电影解说词。缺乏细节,缺乏呈现,缺乏节奏与音乐感。应该也与诗相去甚远。
《夜色开放》,作者追求语言的节制、内敛与节奏生动,但一个在思想上还未完全理顺,内容呈现上,显纷繁错杂之象;二是语言运用上不够熟练流畅。总体显得不够成熟。

产安江点评:
写诗就是写感觉,写作者发自内心的独特感觉;不是学富五车六车、搞一些类诗的词语组合一下就能过关的。从作者的诗感觉方面来看,这两首诗做的都远远不够,不仅如此,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拖沓,组合的也生硬,没有太多可供咀嚼的内涵和诗味,读起来很辛苦。建议作者还是要从培养诗感觉方面入手,没有强烈的诗感觉和写作冲动,不要轻易写。
  
凌语子点评:
《夜色开放》,形式上来看,共四节,每节四行,蛮规矩的。抒情诗的特点在于“节奏和意象形象”,就节奏而言,文本的渲染和铺排还算是到位的。其一,情调的统一。整首作品都笼罩在一种压抑和自我解脱的情绪之中,用词和推进都是按照这一节奏推进着;其二,先抑后扬,章法的安排按照一条线徐徐推进,在最后一刻打开,不慌也不乱。这是这首作品在节奏安排上可圈可点的地方。然不足也是有的,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衔接有些散,节于节之间拖沓了。这样很容易丢掉读者的,道理很简单,刚刚建立起来的情绪氛围,也因为“啰嗦”让人“走了神”。“意象形象”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比喻新颖。“阳光烈酒卡在肺叶”,这里有一个重叠,白天的工作“疲惫”和此刻饮烈酒释放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街巷释放如一把桃花扇”等,让人有一种跟随作者互通的融入感,亲切具体。然,就意象和形象的选择而言,似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要不然如何精心写出来的东西,在读者那里却有“隔膜”的感觉。比如“车轮”、“不辱风景”等等吧,有些太过用力的感觉。总之,这首《夜色开放》总的来讲是首尚可的抒情小诗,问题在于如何抓住读者,不让他们“走神”,在作品的律动中一同起伏,直到释然平静。

《归来》是一首“叙事诗”,句式安排很有特点。先说一点题外话,“沙龙”何为?七嘴八舌交流,就像是一个有主题汇集一帮子“同道中人”,聊一聊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很是随意,也很是轻松自在。有人说“前瞻性”;有人说“佳作欣赏”;也有人是抱着学习或者“寻路”而来。就如这次主持人选得这两个主题,一个“抒情,一个“叙事”就差反讽和哲理了是吧,其中的用意想必大家应该有所触动。写诗吗,总得写得是诗吧,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找到诗的门槛,换句话说如何在诗的阳光大道上砥砺前行?我们都在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沙龙主持人所选主题及用意,对于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来讲,就是找回我们当初写诗的那种感觉,接着文本舒展我们对诗歌的情怀,以及夯实那些枯燥而又不得不遵从的诗理,进而举一反三,学习文本的长处,对照那些被认为有待提高的方面,自我检点,在诗歌的阳光大道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鉴于此我们感谢诗歌频道编辑们无私的付出,辛苦了!
进入正题。诗的叙事不同于小说,就在于诗歌更注重于“情感”,忽略的是“情节”和“故事”。就这首诗而言,始终隐藏了一个“秘密”,就是那些信得内容,这也是整首作品的焦点,也是诗人抓住读者心理的纽带。诗人的处理是聪明的,最后环节点开了“秘密”,纵然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却让读者有一种“动情”和“释然”的感觉。这就足够了。
  
身后眼前点评:
《归来》不错。都是以“形象”说话,叙述客观。有多重意象,给人较大想象空间。《夜色开放》第一节可以,另外三节都在“说主题”,非形象的描述与刻画,较空泛与概念化。——个见,未必对。

荔荔点评:
第一首,一把桃花扇和一张白纸的比喻,略显刺眼。语言缺少调和和溶解,这可能是动词、名词写作的弊端。第二首的感觉呢,就好比做红烧肉,水加多了,汤汁没有收稠,酱紫。

王化启点评:
街巷,往外释放
忙碌、交集,氧化碳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
像一把桃花扇
——理科生揪出一段批批。意象有些生硬了,比喻也缺少内在联系,让人无法共鸣。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子式CO,一般是炭火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无色无味,但剧毒。二氧化碳,分子式CO2,在城里最多的是汽车燃烧系统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低浓度无毒,浓度高了有毒。它们如何还给闹区一份宁静呢。一氧化碳多了会让人窒息,二氧化碳多了是温室效应,它们像桃花扇?无论如何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是有难度的。
  
炫东点评:
第一首诗咋读还可,但细读却发现问题很多,经不起推敲之处也不少。从全诗整体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写大街的静谧,但第二段和第三段好像与这两段极不和谐,突兀。这说明作者在炼意方面做的还不够。而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在写街道,意思也大致差不多,却人为的断开,有割裂和重复堆砌之嫌。另外,“弯下弧度 决然不辱风景之托”,这句生硬,刻意的痕迹太浓,有画蛇添足之嫌。第三段的 像一把桃花扇,也是有问题的,无论是诗中说的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还是街巷,往外释放忙碌、交集,氧化碳,都和桃花扇没有任何关系,既没有表面的相像,也没有内在的联系。无论这个桃花扇是普通的扇子,还是用的典故,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就说这些吧,希望作者在炼意炼句方面多多努力,稳、准、狠。

黄海星点评:
我倒觉得:《归去》不像一首诗(当然从诗的空间结构看,是诗),倒像一篇微型小说,故事(它有细节)非常感人的小说!如果,遇上高明的小说家,这个肯定能出精品。也许,它本身就是一篇微精品了!《归去》的空间跨度极大,适合小说的扩展;而把它划为一首诗,我还是觉得有点勉强。有“三不像”:结构,句子,诗意。要么,在这基础上,颠覆重写。
  
澧有兰点评:
两点建议,纯属个人观点:对于第一首,一是建议选择有代表性或者有争议或者有探索意义的诗歌作品,进行交流,才有意义;
对于第二首,二是做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要极力赞赏。是一首轻描淡写,却意义重大的好诗。

宁小牛点评:
第一首碎而不杂,诗意开阔,但转承处理得不够从容,跳跃之中有顿感,词语弹性稍显不足;第二首是十分成熟老道的情感表达方式,直白中饱含隐秘性,矛盾中突显事物的尖锐性,也突显诗歌的可能性,只是这种长句结构式的呈现,我还不太习惯。
  
海德点评:
第一首是一幅揉碎的油画。从揉皱的画面中,奔泄出某种不是滋味的滋味,但语言、结构、元素和题旨都有改进的地方。总体显幼稚了。视野也不够广阔。
第二首,是一幅完整的油画。一种寄预遥远的背景与回忆式的色彩。将一种情景按压进时间之中的过程,却有反弹的力量不断在挣脱。从而有诗意性的东西在蓬勃。但呈现得还是有问题,叙述大于呈现,情节大于诗意。

云帆沧海点评:
20多年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当代作家辞典《中华写作英才》上收录有我的一句诗观:所谓诗,就是人的情感赋予大自然的一切物象所产生出的结晶体。
阅读任何一首诗,我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跟着感觉走”的,不受任何玄妙的诗歌理论的约束。
任何作者写出的作品,都是自己有别于他人学识、阅历所进行的一番心灵挣扎特有的呈现。不同的读者或赞同并与之共鸣,或不屑或反对,这都是正常现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对于第一首《夜色开放》,我是这样理解的:
诗的标题《夜色开放》引起了我的思考:夜幕降临鸟归林,经过白日的喧嚣,本应归于宁静。而夜色却是“开放”的,古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宁静的生活环境中含有生命健康的规律。而夜色开放,却与此相违背。
这首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注重了诗歌的形式美: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我不习惯有些诗人写的诗,奇形怪状。
四节诗,由远及近的现实感与情绪的流动相融合,所谓的“夜色开放”,指的就是人们的白天忙碌之后,于夜色之中,仍然是“车轮碾碎”行色匆匆。远镜头中的街道、树木“看着自己”。“影子歇下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实指开车的人停了下来;二是指疲惫的身心该停下来了。
第二节,是作者的直接感受白天的工作很疲惫,身体出现了状况。“咳嗽,弯下弧度”这是写实,人在严重咳嗽时,难受的状态。“决然不辱风景之托”,这是作者对夜色开放之中,宁静风景的追求。
第三节,镜头拉近。“街道,往外释放”契合题意,对夜生活的描写:“忙碌,交集,氧化碳”不亚于白天的情形。“氧化碳”指煤气中化工原料的组成部分——一氧化碳,还有人与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是对人体产生损害的毒气与废气。这是对夜色中街巷“热闹”生活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歌的特征。
此节后两句,是作者对违背生命健康规律的这种“夜生活”应回归宁静的呼吁:“还给闹区一份宁静/像一把桃花扇”。“桃花扇”隐喻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第四节,是这首诗的闪光点,将镜头再拉近,空旷的步行街,这里才是一道独特宁静的风景:“我,拥有了/这么静谧的无遮无挡”。
我认为,这是一首精致的诗,给人想象的空间与思索的回味,现代生活中,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与这种“夜色开放”的生活不无关系,值得深思。

第二首《归去》我觉得是一首散文诗。上世纪八十年代,柯蓝为黎明散文诗丛书第四辑写的《散文诗又一个丰收季节》这篇前言中写道:散文诗已形成两大流派;一是偏近散文的散文诗,二是偏重诗的散文诗,各有千秋。偏重散文的散文诗,反映时代和生活较直接。大多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场景和人物,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感想,在表现手法上显得自然朴素,有较大的随意性,能在有限的散文诗中,反映一定的情节和事件,可以直接刻画一点人物的心理,还可写一点对话,在这类散文诗中,又分为叙事体散文诗,报告体散文诗,情节性散文诗,寓言体散文诗,它们都有现实主义更接近生活的长处。
故,我不再多说。

冰雨点评:
第一首,第一节主要表达的是夜幕降临,应该歇息下来了,语言干净简洁,也形象;第二节,我想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白天工作的艰辛,而自己又不愿表露出来,免得煞风景;第三节,由于夜色不断释放,街巷也不断释放,最终归于宁静,像一把桃花扇安静而美好;第四节,夜深人静,步行街空旷无人,于是夜色尽情开放了,而我也享受着——这么静谧的无遮无拦。
本诗有点:层层推进,诗意的营造不错,语言干净简洁,形象生动,从夜色开发的角度看也有新意,如果没有一定功底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诗歌的。
缺点:一是意象的选择有些突兀,让人有生疏感,不易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二是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些牵强,如若不多读几遍,还真难理解,实际上有些地方也确实难以理解;三是作者表达的情感过于自我,所以并不能有效的打动人心,希望在今后的创作注意一下。
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第二首,实话说,这首诗读了很多遍,总感觉他的逻辑是不通顺的,一个邮递员怎么可能去看别人的私人信件?如果没有人收信,信件是会退回去的,写信的人还会继续写下去?如果真是搬了地址,他和她会不知道?既是爱人,会没有任何联系?最后,结合题目来想,如果他真是“归去”了,那就有可能,而整个逻辑似乎就通了。而风之所以打开那些信件,应该是两个人都已经“归去”了,但风到底是不是真的邮递员,也有待大家思考。
这么看来,应该说这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叙事的成分占多数,而且语言朴实,并没有加入任何个人主观感受和主观评论,只是平静的叙述,直到最后也没有任何情绪的表达。很显然,这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也是很高明的写法。表面沉静如水,实则暗涛汹涌!
本诗缺点:首先,形式上这种过长的句式,至少我不喜欢,完全可以正常一点的,当然可能是作者故意为之;其次,沉浸在自我的思维之中,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得很特意,如果不细读不深思,真难以让人读懂。其三,本诗虽然也令人有所触动和思考,但是显得刻意了,并没有能够真正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内心,这一点看看大家前面的评价就知道,褒贬不一。希望作者今后注意,有所改进吧!
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二位诗作者感言:

海明(《夜色开放》作者):
首先感谢“诗言诗歌”平台,主持人辛苦了!同时感谢各位师友的点拔,诚心可嘉。         
从事现代诗写作时间不长,也没有多少理论基础。认为现代诗有它的特点。不拘泥,不大注重古体诗的乐感。但是,注重内敛,注重从本质上简述,生活多元化。颠覆传统印象,使诗歌具有了时代感,有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我写的诗文多有瑕疵,也常常没有大的视野格局。这次,收益很大,获得感很强。这个平台办得很成功。再次致谢!
  
张相河(《回归》作者):
对于诗的理解我是这样的:诗形式倒在其次,关键是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兴趣,以及艺术审美享受。当然,现代诗的写作毕竟与传统诗歌的写作不同,现代诗不太注重传统诗的音乐感,段落的整饬,色彩,修辞的运用,节奏感等等。现代诗更注重内在的,另外的东西,把外在的修饰尽可能地去掉,以显现出本质。
写诗多年,我理解到的:诗应该是理解的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写什么样的诗。像诗也罢,不像也罢。
感谢诗言诗语平台,主持人辛苦了!同时感谢各位诗友的不吝赐教。
  
主持人寒波版主致谢:
海明诗友是非常热爱诗歌,并勤奋执著的诗写者。这次主动推荐自己的诗歌,让大家指点,砍削……我都有点心疼了,他却一直在说,感谢,感恩,受益良多……谢谢海明诗友!并向你致敬!
张相河老师是我尊敬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中国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之一。记得在一个群里有位小有名气的诗人说过:中国诗坛忽略了这个诗人!我觉得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张老师写了上千首诗歌,不求发表,但他对自己的作品的艺术追求到了几乎苛求的地步……这首《归去》是我背着他拿来的。但是张老师知道后不但没怪我,还祝我们这个栏目取得成功……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孟萌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1:19:22
读了一下,却又说不出太多,第一首也剖不出太多的内蕴,一些个人情绪而已。第二首长句接近散文。这么大的一个平台,还是挑一些探索价值更多的作品来读更好。我似乎要得罪人,如果非要赞美的话,我也可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孟萌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1:37:09
我们无数次探索诗歌在新时代的意义,除了本质上的文字享受,更多的是诗歌应关注生命,社会现实,这虽然不是它应该肩负的,但至少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被一阵泡沫充盈后,风一吹,还是什么也留不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说说第二首。逻辑有些问题——给我来信,然后没收所以匣子里信件越来越多——这里是矛盾的,不收或者没看见咋知道有来信?——因为第一句就是她给我来信就意味着知道有来信。后面写风阅读信,这些信就没被打开过,读的是信封吧——这就是作,这就是假。——而实际上作为诗歌,这些在文本中并么有什么问题,诗歌里死人都可以说话。关键的是写得太满,写成了散文——那这些逻辑就是问题了。——简单说,作者明白所谓一种“现代性”的意义,但没掌握写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镇州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5:55:40
第一首的语言太硬了。语言是工具。有时候确实需要将语言拉伸变行以抵达诗意的必要。但应在感观之内,且应具有根辶之之木有源之水。否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将无从谈起。第二,作者应具有诗核观和戏剧性。实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昊易金波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6:09:10
第一首诗是一篇典型的普通月光族的感受,一个饱受生存压力的人,工作非常辛苦,歇歇只是"影子"才有的,阳光的形象是装出来的,"不负风景之托"而已,在诗人的感受里,生活是直线条的,虽然喧染的气氛压抑而暗淡,联系今天年轻人的高压力的生活现状,还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无所谓极积与消极,还原一种感觉他本身是具有艺术的存在空间的,全诗语言干净利落,有很不错的隐喻创设! 第二首算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类似于一篇小说,读来还是蛮有味道的,用分行写小说,可能容易引起文体之争,但个人还是持包容态度的。"我”变换了地址,怎么知道了这个故事的,通过叫"风"的第三者去剥开事件的内核,并让"风"以此走上作文字营生的人,或者有可能因此变为一个成功者,这让一个故事被讲得一波三折,生活的悲剧美,爱情的迷离和不可捉摸,都在浓缩的空间里折射出多维的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接受不接受的不管,胡乱说两句哈:

第一首很像诗,但还不算诗,最起码不算好诗;第二首不像诗,其实是诗的。

先说第一首,一个大的题目,其实写的是小情绪。语言的节奏感,物象的多重叠加,看着确实很像一首诗歌。但是物象间的杂乱形不成统一的“意”,再加上议论性的主观引导,压缩了诗歌的空间,如果剥去形式的外衣,剩下的东东就不多了。

而第二首,形式上不像诗,但是读这样的诗歌,必须要多读。虽然写的也是小情绪,但整首诗歌的指向和题目是统一的,除了形式,它恰巧避开了第一首的缺点,我相信只要进入了,就会被迷上的。当然这样的诗歌必然是小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孟萌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6:19:47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1-5-6 17:16 编辑

街巷,往外释放
忙碌、交集,氧化碳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
像一把桃花扇


费解这段,到底是更喧嚣,还是更宁静?一边释放忙碌,碳,一边宁静?还是可以理解成释放完才安静了,但释放的这些不良又去哪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归去
题为归去,应该是指“我的住址变了”,“匣子没打开过”等事实的交待。从情节呈现上来说,还是合理的。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无疑属于写实的。写实题材的诗歌创作难在“实”,这与诗歌创作作为艺术体现的“虚”形成反差。文学的想象力面对现实时,有时是无语的,这时考验诗人的主要不在于诗歌的技巧而在于文学的素养,即他是否有能力把现实加入想象,加入必要的诗意,既能传达现实又能传达美好,即诗意的呈现现实。从 这一点上看考察,这首诗依靠情节取巧,而在诗意的氤氲上没有达成有效的诗意转化,应该符合“连而为文,分而为诗”的散文体。
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都用叙述,像一段电影解说词。缺乏细节,缺乏呈现,缺乏节奏与音乐感。应该也与诗相去甚远。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夜色开放
作者追求语言的节制、内敛与节奏生动,但一个在思想上还未完全理顺,内容呈现上,显纷繁错杂之象;二是语言运用上不够熟练流畅。总体显得不够成熟。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写诗就是写感觉,写作者发自内心的独特感觉;不是学富五车六车、搞一些类诗的词语组合一下就能过关的。从作者的诗感觉方面来看,这两首诗做的都远远不够,不仅如此,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拖沓,组合的也生硬,没有太多可供咀嚼的内涵和诗味,读起来很辛苦。建议作者还是要从培养诗感觉方面入手,没有强烈的诗感觉和写作冲动,不要轻易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1-5-6 20:02 编辑

先来说说《夜色开放》吧。形式上来看,共四节,每节四行,蛮规矩的。抒情诗的特点在于“节奏和意象形象”,就节奏而言,文本的渲染和铺排还算是到位的。其一,情调的统一。整首作品都笼罩在一种压抑和自我解脱的情绪之中,用词和推进都是按照这一节奏推进着;其二,先抑后扬,章法的安排按照一条线徐徐推进,在最后一刻打开,不慌也不乱。这是这首作品在节奏安排上可圈可点的地方。然不足也是有的,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衔接有些散,节于节之间拖沓了。这样很容易丢掉读者的,道理很简单,刚刚建立起来的情绪氛围,也因为“啰嗦”让人“走了神”。“意象形象”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比喻新颖。“阳光烈酒卡在肺叶”,这里有一个重叠,白天的工作“疲惫”和此刻饮烈酒释放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街巷释放如一把桃花扇”等,让人有一种跟随作者互通的融入感,亲切具体。然,就意象和形象的选择而言,似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要不然如何精心写出来的东西,在读者那里却有“隔膜”的感觉。比如“车轮”、“不辱风景”等等吧,有些太过用力的感觉。
总之,这首《夜色开放》总的来讲是首尚可的抒情小诗,问题在于如何抓住读者,不让他们“走神”,在作品的律动中一同起伏,直到释然平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归来》是一首“叙事诗”,句式安排很有特点。先说一点题外话,“沙龙”何为?七嘴八舌交流,就像是一个有主题汇集一帮子“同道中人”,聊一聊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很是随意,也很是轻松自在。有人说“前瞻性”;有人说“佳作欣赏”;也有人是抱着学习或者“寻路”而来。就如这次主持人选得这两个主题,一个“抒情,一个“叙事”就差反讽和哲理了是吧,其中的用意想必大家应该有所触动。写诗吗,总得写得是诗吧,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找到诗的门槛,换句话说如何在诗的阳光大道上砥砺前行?我们都在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沙龙主持人所选主题及用意,对于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来讲,就是找回我们当初写诗的那种感觉,接着文本舒展我们对诗歌的情怀,以及夯实那些枯燥而又不得不遵从的诗理,进而举一反三,学习文本的长处,对照那些被认为有待提高的方面,自我检点,在诗歌的阳光大道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鉴于此我们感谢诗歌频道编辑们无私的付出,辛苦了!
进入正题。诗的叙事不同于小说,就在于诗歌更注重于“情感”,忽略的是“情节”和“故事”。就这首诗而言,始终隐藏了一个“秘密”,就是那些信得内容,这也是整首作品的焦点,也是诗人抓住读者心理的纽带。诗人的处理是聪明的,最后环节点开了“秘密”,纵然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却让读者有一种“动情”和“释然”的感觉。这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归来》不错。都是以“形象”说话,叙述客观。有多重意象,给人较大想象空间。《夜色开放》第一节可以,另外三节都在“说主题”,非形象的描述与刻画,较空泛与概念化。
      ——个见,未必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镇州 发表于 2021-5-6 15:55
第一首的语言太硬了。语言是工具。有时候确实需要将语言拉伸变行以抵达诗意的必要。但应在感观之内,且应具 ...

第一首,一把桃花扇和一张白纸的比喻,略显刺眼。语言缺少调和和溶解,这可能是动词、名词写作的弊端。第二首的感觉呢,就好比做红烧肉,水加多了,汤汁没有收稠,酱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街巷,往外释放
忙碌、交集,氧化碳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
像一把桃花扇

理科生揪出一段批批。意象有些生硬了,比喻也缺少内在联系,让人无法共鸣。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子式CO,一般是炭火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无色无味,但剧毒。二氧化碳,分子式CO2,在城里最多的是汽车燃烧系统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低浓度无毒,浓度高了有毒。它们如何还给闹区一份宁静呢。一氧化碳多了会让人窒息,二氧化碳多了是温室效应,它们像桃花扇?我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它们倒像是西游记里妖怪出现时的黑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一首诗咋读还可,但细读却发现问题很多,经不起推敲之处也不少。从全诗整体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写大街的静谧,但第二段和第三段好像与这两段极不和谐,突兀。这说明作者在炼意方面做的还不够。而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在写街道,意思也大致差不多,却人为的断开,有割裂和重复堆砌之嫌。另外,“弯下弧度 决然不辱风景之托”,这句生硬,刻意的痕迹太浓,有画蛇添足之嫌。第三段的 像一把桃花扇,也是有问题的,无论是诗中说的 还给闹区一份宁静,还是街巷,往外释放忙碌、交集,氧化碳,都和桃花扇没有任何关系,既没有表面的相像,也没有内在的联系。无论这个桃花扇是普通的扇子,还是用的典故,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就说这些吧,希望作者在炼意炼句方面多多努力,稳、准、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倒觉得:《归去》不像一首诗(当然从诗的空间结构看,是诗),倒像一篇微型小说,故事(它有细节)非常感人的小说!
如果,遇上高明的小说家,这个肯定能出精品。也许,它本身就是一篇微精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镇州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7 10:54:58
第二首。叙述。叙述是可以放到诗的。但作者应有这样的清醒认知:1,以叙述呈现诗意应精炼语言。2,叙述应最大可能关照戏剧性。3,语词本真及语词自身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归去》的空间跨度极大,适合小说的扩展;而把它划为一首诗,我还是觉得有点勉强。有“三不像”:结构,句子,诗意。
要么,在这基础上,颠覆重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镇州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7 11:10:14
4,叙述之体大致是事象取代意象。二者本质是相同的。由此,一首诗其实是一个整体隐喻。在叙体同样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荔荔 发表于 2021-5-7 08:02
第一首,一把桃花扇和一张白纸的比喻,略显刺眼。语言缺少调和和溶解,这可能是动词、名词写作的弊端。第 ...

我们写作常说要言辞达意,其实喻体和象体何尝不如此。生动贴切不是只说说而已,要有真功夫和内在的逻辑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两点建议,纯属个人观点:
对于第一首,一是建议选择有代表性或者有争议或者有探索意义的诗歌作品,进行交流,才有意义;
对于第二首,二是做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要极力赞赏。是一首轻描淡写,却意义重大的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一首碎而不杂,诗意开阔,但转承处理得不够从容,跳跃之中有顿感,词语弹性稍显不足;第二首是十分成熟老道的情感表达方式,直白中饱含隐秘性,矛盾中突显事物的尖锐性,也突显诗歌的可能性,只是这种长句结构式的呈现,我还不太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一首是一幅揉碎的油画。从揉皱的画面中,奔泄出某种不是滋味的滋味,但语言、结构、元素和题旨都有改进的地方。总体显幼稚了。视野也不够广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二首,是一幅完整的油画。一种寄预遥远的背景与回忆式的色彩。将一种情景按压进时间之中的过程,却有反弹的力量不断在挣脱。从而有诗意性的东西在蓬勃。但呈现得还是有问题,叙述大于呈现,情节大于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多年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当代作家辞典《中华写作英才》上收录有我的一句诗观:所谓诗,就是人的情感赋予大自然的一切物象所产生出的结晶体。
阅读任何一首诗,我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跟着感觉走”的,不受任何玄妙的诗歌理论的约束。
任何作者写出的作品,都是自己有别于他人学识、阅历所进行的一番心灵挣扎特有的呈现。不同的读者或赞同并与之共鸣,或不屑或反对,这都是正常现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对于第一首《夜色开放》,我是这样理解的:
诗的标题《夜色开放》引起了我的思考:夜幕降临鸟归林,经过白日的喧嚣,本应归于宁静。而夜色却是“开放”的,古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宁静的生活环境中含有生命健康的规律。而夜色开放,却与此相违背。
这首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注重了诗歌的形式美: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我不习惯有些诗人写的诗,奇形怪状。
四节诗,由远及近的现实感与情绪的流动相融合,所谓的“夜色开放”,指的就是人们的白天忙碌之后,于夜色之中,仍然是“车轮碾碎”行色匆匆。远镜头中的街道、树木“看着自己”。“影子歇下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实指开车的人停了下来;二是指疲惫的身心该停下来了。
第二节,是作者的直接感受白天的工作很疲惫,身体出现了状况。“咳嗽,弯下弧度”这是写实,人在严重咳嗽时,难受的状态。“决然不辱风景之托”,这是作者对夜色开放之中,宁静风景的追求。
第三节,镜头拉近。“街道,往外释放”契合题意,对夜生活的描写:“忙碌,交集,氧化碳”不亚于白天的情形。“氧化碳”指煤气中化工原料的组成部分——一氧化碳,还有人与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是对人体产生损害的毒气与废气。这是对夜色中街巷“热闹”生活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歌的特征。
此节后两句,是作者对违背生命健康规律的这种“夜生活”应回归宁静的呼吁:“还给闹区一份宁静/像一把桃花扇”。“桃花扇”隐喻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第四节,是这首诗的闪光点,将镜头再拉近,空旷的步行街,这里才是一道独特宁静的风景:“我,拥有了/这么静谧的无遮无挡”。
我认为,这是一首精致的诗,给人想象的空间与思索的回味,现代生活中,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与这种“夜色开放”的生活不无关系,值得深思。

第二首《归去》我觉得是一首散文诗。上世纪八十年代,柯蓝为黎明散文诗丛书第四辑写的《散文诗又一个丰收季节》这篇前言中写道:散文诗已形成两大流派;一是偏近散文的散文诗,二是偏重诗的散文诗,各有千秋。偏重散文的散文诗,反映时代和生活较直接。大多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场景和人物,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感想,在表现手法上显得自然朴素,有较大的随意性,能在有限的散文诗中,反映一定的情节和事件,可以直接刻画一点人物的心理,还可写一点对话,在这类散文诗中,又分为叙事体散文诗,报告体散文诗,情节性散文诗,寓言体散文诗,它们都有现实主义更接近生活的长处。
故,我不再多说。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匆忙而成。请各位诗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突然想到读一首诗,有的读者常常期待或者偏重于“思想性”。如果不是这样,就觉得这首诗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带不来阅读快感。但是一位诗人这样说:有人经常说的“思想性”其实害人。 字,结构透出来的光才是思想性。而不是喊出来的(这里有个诘问:你自己喊出来的自己信奉吗?所以啊,那些说明,介绍,叫嚣,基本假的)。而字,结构透射出来的,才是真的。~也许说这些文不对题,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里我也来发表一下个人浅见,呵呵
第一首,第一节主要表达的是夜幕降临,应该歇息下来了,语言干净简洁,也形象;第二节,我想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白天工作的艰辛,而自己又不愿表露出来,免得煞风景;第三节,由于夜色不断释放,街巷也不断释放,最终归于宁静,像一把桃花扇安静而美好;第四节,夜深人静,步行街空旷无人,于是夜色尽情开放了,而我也享受着——这么静谧的无遮无拦。
本诗有点:层层推进,诗意的营造不错,语言干净简洁,形象生动,从夜色开发的角度看也有新意,如果没有一定功底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诗歌的。
缺点:一是意象的选择有些突兀,让人有生疏感,不易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二是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些牵强,如若不多读几遍,还真难理解,实际上有些地方也确实难以理解;三是作者表达的情感过于自我,所以并不能有效的打动人心,希望在今后的创作注意一下。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 发表于 2021-5-10 12:25
说的有理,所以我们才组织大家才在这里进行探讨啊,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呵呵

知之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别贻笑大方。诗歌路上不需要白卷英雄!如果不知什么是张力、跨度变形、含混、悖论、反讽、戏剧性、修辞张力以及诸如投射、转化、畸连--------什么的还想奢谈什么诗,老虎唯有闭嘴好啦--------毕竟诗在我看来类似于个人修行-------不能强求-----、

————呵呵,不针对作者、不针对冰版、不针对诗有------有感而发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说一遍,诗是真感、真情而已,所谓思想,稍嫌做作,但还是偏向烛照才好---------毕竟,人之初,关乎信仰!所谓外国人评价中国人没有信仰,但从古至今,中国人不缺诗,诗可做信仰二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谈谈第二首,先表明这是个人意见哈,呵呵
实话说,这首诗读了很多遍,总感觉他的逻辑是不通顺的,一个邮递员怎么可能去看别人的私人信件?如果没有人收信,信件是会退回去的,写信的人还会继续写下去?如果真是搬了地址,他和她会不知道?既是爱人,会没有任何联系?最后,结合题目来想,如果他真是“归去”了,那就有可能,而整个逻辑似乎就通了。而风之所以打开那些信件,应该是两个人都已经“归去”了,但风到底是不是真的邮递员,也有待大家思考。
这么看来,应该说这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叙事的成分占多数,而且语言朴实,并没有加入任何个人主观感受和主观评论,只是平静的叙述,直到最后也没有任何情绪的表达。很显然,这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也是很高明的写法。表面沉静如水,实则暗涛汹涌!
本诗缺点:首先,形式上这种过长的句式,至少我不喜欢,完全可以正常一点的,当然可能是作者故意为之;其次,沉浸在自我的思维之中,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得很特意,如果不细读不深思,真难以让人读懂。其三,本诗虽然也令人有所触动和思考,但是显得刻意了,并没有能够真正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内心,这一点看看大家前面的评价就知道,褒贬不一。希望作者今后注意,有所改进吧!
诗观:诗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冰雨释义:冰之为雨,暖之故也。
微信zbh1619,诚交天下真正爱诗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海明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1-5-10 18:34:44
          首先感谢“诗言诗歌”平台,主持人辛苦了!同时感谢各位师友的点拔,诚心可嘉。          从事现代诗写作时间不长,也没有多少理论基础。认为现代诗有它的特点。不拘泥,不大注重古体诗的乐感。但是,注重内敛,注重从本质上简述,生活多元化。颠覆传统印象,使诗歌具有了时代感,有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我写的诗文多有瑕疵,也常常没有大的视野格局。这次,收益很大,获得感很强。这个平台办得很成功。再次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代为转发第二首诗歌《回归》的作者张相河的留言:

         对于诗的理解我是这样的:诗形式倒在其次,关键是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兴趣,以及艺术审美享受。当然,现代诗的写作毕竟与传统诗歌的写作不同,现代诗不太注重传统诗的音乐感,段落的整饬,色彩,修辞的运用,节奏感等等。现代诗更注重内在的,另外的东西,把外在的修饰尽可能地去掉,以显现出本质。
        写诗多年,我理解到的:诗应该是理解的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写什么样的诗。像诗也罢,不像也罢。
        感谢诗言诗语平台,主持人辛苦了!同时感谢各位诗友的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海明 发表于 2021-5-10 18:34
首先感谢“诗言诗歌”平台,主持人辛苦了!同时感谢各位师友的点拔,诚心可嘉。          从事现 ...

海明诗友是非常热爱诗歌,并勤奋执著的诗写者。这次主动推荐自己的诗歌,让大家指点,砍削……我都有点心疼了,他却一直在说,感谢,感恩,受益良多……谢谢海明诗友!并向你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寒波 发表于 2021-5-10 18:43
代为转发第二首诗歌《回归》的作者张相河的留言:

         对于诗的理解我是这样的:诗形式倒在其次, ...

张相河老师是我尊敬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中国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之一。记得在一个群里有位小有名气的诗人说过:中国诗坛忽略了这个诗人!我觉得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张老师写了上千首诗歌,不求发表,但他对自己的作品的艺术追求到了几乎苛求的地步……这首《归去》是我背着他拿来的。但是张老师知道后不但没怪我,还祝我们这个栏目取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为期一周的 “诗言诗语2”就要接近尾声。此次活动目前为止达到了3770个浏览量,有30多位诗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作为本期主持人,我对大家的热情积极参与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这期活动,以两首诗歌文本为出发点,大家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比如,诗歌的主题主旨。诗歌的理解程度。诗歌语言的拉伸变形,节奏感,音乐感 ,画面感。诗意的营造,诗性的呈现。意象事像物像的选取。诗歌的内核和张力。结构技巧,虚实转换 。诗歌的现代性,逻辑性,隐喻性,戏剧性,以及诗歌应具备的诸多元素等等。也就是对诗歌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辨析。其中不乏犀利而尖锐明晰的观点。也有诗友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当然,“诗无达诂”,也无定法。这正是诗歌的奇妙与神秘之处。亲爱的诗友们,让我们继续关注诗歌,敬畏诗歌,参与诗歌,一起点亮诗歌的灯盏,照亮前行的诗歌旅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沙发坐的,有点惭愧。我先留个爪,上个茶。等着欣赏各位大咖的卓越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两首都很耐读,待慢慢咀嚼下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化启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5-6 10:16:20
抽空来捧寒版场,先忙忙工作,再来读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耐嚼的两首,有时间再细品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5-6 10:14
两首都很耐读,待慢慢咀嚼下

嗯,不急呀。尽管小心脏扑通扑通滴,等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化启 发表于 2021-5-6 10:16
抽空来捧寒版场,先忙忙工作,再来读诗

嗯呢,休闲放松的好地方,奏是本沙龙哦,上杯荔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很好的栏目,先关注!栏目主持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昊易金波 发表于 2021-5-6 10:20
拜读,耐嚼的两首,有时间再细品留言!

读罗版的评论是享受,更带有一种探险式的惊喜。啊啊,期待中,荔枝茶奉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雨 来自手机 版主 2021-5-6 10:47:36
先占个位,等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