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讲一些词性对仗与联意的小知识
1 随意出几个对子,并不一定都合律,只为解释具体问题)
九天仙女游古庙
大肚和尚逛长城
(有点无情对的味道。大对九看似属类错了,其实可以用。当然最好用数字,那可能更工整。但楹联之巧,不用死板拘泥,不能突破思维,做不出好联。那改成一休和尚可否?看似一对上了,其实不好,一休是专有名词,九天不算。那么长城是否算专有名词?各国都有,不算。万里长城算专有,只有中国才有。
三目童子乘公交,踩高跷,打小妖
(前两个明显联不上,打小妖勉强,很多时候要看作联时的具体情况——实际联境。打个比方,如果在动漫cosplay活动中,两者同时出现,明显就是好对了!所以,评判对联有时需要了解一定背景条件,比如古人一些知名对联,百度很多。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九天仙女从天降
一地鸡毛随风飘
(看似此联失势,其实并非。下联气势要大于(等于)上联,指的是当量,而非数量。此联有美丑冲击之调笑味道)
九州巨龙显圣耀
一个黄鹂鸣翠柳
(随便举个例子,柳仄音了,不过我们音律先不论,就当是平声吧。这个例子我们只为考察联句的气势。会有学员问,诶,那这样也行吗?这里就不行了。这里的当量,无论个数还是主体,加上动作,都明显弱化了。所以需要反过来。)
2有没考虑过,古人规范楹联为什么要上仄下平?
1.下联最后一字是韵,因对联规则,所以平仄对应。(平仄需呈对应关系)
2.仄音语音表短暂停顿或转折,而平声收尾更舒坦合理。(决定仄在前,平在后)
3.若不有所区分,同仄或同平,那么就无所谓上下联。因下联气势要大于等于上联,所以必然要有“方向”的选择。(决定平仄应区分)
2022.1.22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