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第四届东楚禅诗笔会]少木森:禅意诗的形式美——读写禅意诗的心得

新东西
https://mp.weixin.qq.com/s/Xr-CU-78rxTbj1_fm3ugf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640 (3).jpeg
少木森,原名林忠侯,福建龙海紫泥人,正高级讲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禅意诗”提出并写作践行者。闽派诗歌百年百人入列诗人。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出版《少木森禅意诗精选99首》《诗与禅可以这么说》等20多部诗集与诗歌评论集。2025年初北京儒博文学艺术院与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了《少木森禅意诗研究》一书,并于4月17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少木森禅意诗”专题研讨会。获过“澳洲杯”新诗最高成就奖、孙犁文学奖、中原杯一等奖、逢时杯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及陈明玉文学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图书奖等奖项等2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禅意诗的形式美

——读写禅意诗的心得
少木森
引子:禅意诗就是有禅意的诗诗可以表达禅意,也可以不表达禅意。表达禅意了,就叫禅意诗。就像表达哲理叫哲理诗一样。可以读一下苏轼《题沈君琴》,那是禅意浓浓的诗。《题沈君琴》/ 宋.苏轼——这是诗,也是禅。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表达了什么主旨:一切都相互联系,一切皆有“因缘”。手指与琴弦相接触才会有美妙琴声。你要是琴,是手指让你有美妙琴声;你要是手指,没有琴,你弹不出美妙琴声。延伸——我们每一个人能成为今天的你,都得感恩每一个走进你生命、走进你身边的人。这诗最突出之处——有哲思、有禅意。   禅意诗作为中国诗歌中独特的美学品类,其魅力不仅在于字里行间流淌的禅思,更在于它突破了单一诗体的边界,在哲思与生活、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形成了独有的形式美。这种美既非纯粹的哲理说教,也非简单的抒情咏物,而是以“妙悟” 为内核,在有限的文字中构建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一、禅意诗是有哲思禅意的诗,但它不止是哲理诗禅意诗往往蕴含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这种哲思与哲理诗的逻辑推演截然不同—— 它以具象为舟,载读者驶向抽象之境,却始终不脱离诗的意象美。以王维的《辛夷坞》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有没有哲理?有,却不把哲理放明面上托到你面前。诗中没有一句议论,仅以辛夷花在空寂山涧中自开自落的画面,便道出了“万物自在” 的禅理。花的绽放与凋零不因人的注视而改变,恰如禅家所言 “万物有其自性”,但这种哲理并非通过概念阐述,而是藏在 “发红萼” 的鲜活与 “纷纷落” 的淡然里。相比之下,汉乐府的哲理诗《长歌行》虽有对人生的思考,却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直白议论点出主旨,二者的表达路径判然有别。再看,以寒山《杳杳寒山道》为例——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以叠字铺陈山林的孤寂,没有一句直接说“空”,却在风雪交加、不见日月的意象中,让人体悟到 “外境皆空” 的禅意。再看,以我自己的习作《我的海》为例——还有哪片海能造出这样庞大的静浪纹一层层卷来,声浪也像裂纹一条条扯向远天月光在波峰叠印成诗文每一句比《春江花月夜》更幽深礁石都把自己影子泡成透明虾蟹是不是在平仄里练习隐身潮声被风推远,远到云的边缘一声又一声,反倒把海酿成一种寂静。就像那么多的水把自己装入了无人开封的酒瓶网友风里百合这样评说:少木森的《我的海》最终让“海” 成为一个精神容器:它盛下了浪的动、声的远、光的柔,也盛下了诗人对 “如何与自己相处” 的思悟。当 “海把自己酿成无人开封的酒瓶”,这瓶 “酒” 里装的,既是海的辽阔,也是每个人心中那片需要被呵护的、“无人打扰” 的寂静。读这首诗,仿佛能听见自己内心的潮声 —— 原来我们都在学着,把生活的喧嚣,酿成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李浔《是非》门前的银杏高高大大长了许多叶子远看像鸟近观像蝶没有被教育过的树叶在一根手指面前它们之间有了是非叶本无“鸟”“蝶” 之别,更无是非之分,皆因人心的 “远看”“近观” 与 “手指” 介入,才生出分别心。它暗合禅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是非”源于主观认知的界定,而非事物本真。万物自在生长,一旦被人类的视角与概念框定,便失却本然,陷入对立。短短数句,点破世俗纷争的根源,引人反观内心。本节小结——这种哲思是“藏” 而非 “显”,如同水中月,可见其辉,却触不到实体,这正是禅意诗超越哲理诗的精妙之处。
二、禅意诗是有温度的生活诗,它不止于抒情、咏物诗禅意诗扎根于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却在寻常事物中提炼出超越抒情与咏物的精神维度,让生活场景成为禅悟的载体。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描绘的春日晨起、闻鸟忆雨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片段,字里行间满是对春光的温柔眷恋,这份温度不输任何抒情诗。但它的深意不止于伤春—— 风雨落花本是自然常态,诗人 “不觉晓” 的慵懒与 “知多少” 的淡然,暗含着对 “无常” 的接纳,这种对生活本真的体认,让一首生活化的小诗有了禅的厚度。再以苏轼的《食荔枝》(其二)为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写岭南的物产与饮食,是典型的生活场景,“日啖荔枝” 的满足感充满烟火气,堪比最质朴的咏物诗。但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的这份豁达,早已超越了对荔枝的咏叹与赞美,他在寻常食物中品味出生活的甘美,在逆境中安于当下,正是禅家“随遇而安” 的体现。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神力量,让诗的意境远在单纯的抒情咏物诗之上。再以我的习作《草尖》为例——草尖上有一颗露珠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像哈哈镜 等待捕捉我们的笑声突然想 我得轻轻地聚焦我的目光尖尖细细的 像草尖还要轻轻 比微凉的风还轻轻轻地刺破露珠会不会 就倒出一串笑声网友敬文的评说——少木森的《草尖》以微物见禅心。露珠与草尖的意象极简,却藏着精妙的互动:目光穿透的期待、哈哈镜般的趣味,将禅的空灵化为可感的瞬间。诗人以“轻轻” 的叠用,既写动作之柔,更显心境之静。末句 “刺破露珠倒出笑声”,打破常规逻辑,在破与立之间见禅趣—— 禅不在远,或许就在一滴露珠的破碎与笑声的绽放里,于细微处照见本心。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汪抒《冬夜,茶》冬雨适可而止,它平等地抱住地上的叶子和树上未落的叶子石径的幽光确实来自它的自身煮茶的人在灯旁和茅屋里,但我还没有看见他夜色中的院子仿佛无边无际我处在幽寂的宇宙中黑暗里的青苔替我犹豫是否继续前行将那扇木门推开诗中满溢温暖静谧的抒情味。冬雨抱叶、石径含光、灯映茅屋,字句勾勒出柔和安宁的画面,让人在幽寂中觉出暖意。它不止于咏物抒情,更藏哲思禅意。“平等抱住” 的冬雨暗合万物齐一之理,“犹豫是否推门” 的留白,则引人生出对 “进与停”“遇见与等待” 的省思,也可说,诗中借青苔的“犹豫” 写人的心境,不做决断只留思索,暗合禅 “不执于行止” 的松弛,让幽寂伴着回味。本节小结——这里既有“抒情诗的温暖、咏物诗的精准”这样的艺术基调,却又超越抒情和咏物,融哲思禅意于其中,融自己的生命意识与生活状态于其中,让自己在这“诗”中“诗化”着自己,“禅化”着自己。这正是禅意诗的抒情诗和咏物诗方式殊异之处。
三、禅意诗是有人生感悟的诗,但它往往是一种禅式的妙悟禅意诗中的人生感悟,并非苦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的瞬间妙悟,这种感悟不依赖逻辑积累,而靠心灵的直接体认,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灯火,照亮生命的幽微。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句,道尽了禅式妙悟的精髓。诗人在采菊的寻常动作里,偶然抬头望见南山,这份“见” 并非刻意寻找,而是心无旁骛时的自然相遇。南山的静穆与菊花的淡雅,在这一刻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形成 “物我两忘” 的感悟。这种感悟没有经过 “为何见南山”“南山象征什么” 的思考,而是如电光石火般涌现,恰如禅家 “顿悟” 的境界。再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寻隐者而不得,童子的回答看似平淡,却在“云深不知处” 的朦胧中,让人悟到 “求而不得” 的人生常态。这种感悟不是悲伤或遗憾,而是对“无常” 的坦然 —— 隐者的踪迹如同人生的目标,常在云雾缭绕中难以捉摸,而这份 “不知” 本身,正是对执着的消解。这种妙悟不涉理性分析,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这正是禅意诗独有的力量。再以我的习作《夜来香》为例——会生活的人早把香甜的梦搂紧你啊,还在期待着蝉声撕咬什么如翻阅一本艰涩辞典读——夜是什么诗评家张同吾曾对这诗评述——少木森的《夜来香》以反差织就禅趣。“会生活的人” 拥梦而眠,夜来香却醒着,在蝉声里追问 “夜是什么”。诗人跳开通常逻辑,将夜的玄奥比作“艰涩辞典”,蝉声的 “撕咬” 与夜来香的 “期待” 形成张力。不直接释禅,却以万物姿态暗示:觉醒者总在常人安歇处,与未知对峙。夜的深意,恰在这追问里,如夜来香的芬芳,于静默求索中悄然弥漫。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曹红燕《夏》蝉叫一阵,歇一阵叫一阵,歇一阵又叫一阵,又歇一阵……这个夏天蝉声一片没有别的这蝉声中藏着“空满相生” 的妙悟。蝉 “叫一阵,歇一阵” 的往复,是声与寂的交替 ——“叫” 是听觉的 “满”,“歇” 是听觉的 “空”。正是无数次“空” 的停歇,才攒出 “蝉声一片” 的 “满”;而这 “满” 的蝉声,又因每一次 “空” 的间隔更显清亮。无 “空” 的留白,便无 “满” 的丰盈;无 “满” 的填充,“空” 也失了意趣。全诗以极简蝉声,道破 “空是因为满,满是因为空” 的禅趣。本节小结——诗中的感悟,并非通过逻辑推理获得,而是心灵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如同禅者“见山是山” 的通透,这种无需言说的妙悟,正是禅意诗独有的特色表达。
四、禅意诗该是有趣味的诗,其趣多为妙趣、清趣禅意诗的妙趣与清趣,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既藏于刹那顿悟,也显于自然本真。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便是清趣的典范。诗人独坐竹林,与明月相伴,没有尘世喧嚣,唯有琴声、啸声与月光交融。这份趣味不在热闹,而在清幽—— 人与月的相照,是物我两忘的默契,如清水洗尘,透着简淡通透的禅味。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当属妙趣之作。诗人由看山的视角变幻,顿悟“当局者迷” 的哲理,趣味在恍然大悟的瞬间 —— 山水成了禅的载体,寻常观景化作通透的哲思,如灵光乍现,余味悠长。再以清末民国初诗人释敬安《答鲁封居士问天台次韵》为例:山家日日饭胡麻,此事寻常不欲夸。惟有道人风味别,每从峰顶嚼红霞。此诗以禅意写日常,藏清趣于平淡。“饭胡麻” 本是山家寻常事,诗人以 “不欲夸” 淡淡一扫,显禅者不执于相的通透。末句 “峰顶嚼红霞” 尤妙,将道人风味托于奇境 —— 红霞本不可嚼,却以具象化的 “嚼” 字,融天地清气与心内澄明,于虚实之间见禅趣。不刻意显禅,而禅意自流淌于日常与奇思的缝隙,正是 “行住坐卧皆是禅” 的清简写照。回顾前面,再以我的习作《草尖》为例——草尖上有一颗露珠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像哈哈镜 等待捕捉我们的笑声突然想 我得轻轻地聚焦我的目光尖尖细细的 像草尖还要轻轻 比微凉的风还轻轻轻地刺破露珠会不会 就倒出一串笑声网友枫南杉天空说:唉哎,是“风味别”啊!道人用嘴嚼红霞,老师您这是用眼睛“嚼”露珠呀。很有趣,很有禅趣。北京名编辑张永红评说——此诗以禅眼观微,藏清趣于纤毫。草尖露珠本是寻常物,诗人却见其晶莹如镜,待目光穿透、笑声捕捉,显万物有灵的禅心。“轻轻聚焦”“比风还轻” 的小心,是对微末生命的敬畏,暗合禅者护念之心。末句 “刺破露珠倒出笑声”,以奇想破执 —— 露珠易碎却藏欢喜,恰如禅趣在刹那破立之间,于细微处见天地,简素中含机锋。再以我的习作《雨水》为例——当节气又要降临我应约再写一首小诗写诗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自言自语的过程一个独自笑笑的过程片章断节的情绪,像毛毛细雨有一沓没一沓飘落着也像默默的对视与低低的倾述有一些轻轻的梦——已然生长读诗的人呢——会不会也有一些轻轻的梦生长你看嫩芽,在薄薄的雨雾里对我——行鹅黄色的注目礼而清唱的鸟声在很空旷的地方拷问着我:独自一人在笑什么?我回答:笑我独自一人在笑呢!网友枫南杉天空这样评:真是有趣,有禅趣。老师您对禅研究很专业,对节气研究也很专业,却不生活在学问里,活得特有趣。如果有人问我:独自一人在笑什么?我真不会回答,只会不好意思,干嘛独自一人在笑呢?老师您却说:笑我独自一人在笑呢!太高明,也太有趣了。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周承强《心在哪儿》鸟儿静静飞走了春天还在布展,花落有香春天悄悄飞走了你呀还在变幻身影一转眼你也啾啾飞走了却不知心在哪儿飞翔这首诗满是禅的清趣与妙趣。鸟儿、春天、“你” 相继飞走,如流水般自然,无牵无挂,是 “行到水穷处” 的清淡之趣,不见刻意,只留自然本真的轻盈。而末句 “心在哪儿飞翔” 突然宕开,藏着禅的机锋。前半的 “飞走” 是外在景象的流动,后半的 “心飞” 是内在的追问,以具象之 “动” 引抽象之 “思”,在清浅景致里藏了 “观照内心” 的妙悟,让寻常“鸟飞离”有了另种回味。本节小结——诗趣可以多种多样,而禅意诗的趣,更多是妙趣,是清趣。也可以说,是一种机趣,诗里藏着机锋,能在“趣”中引人去悟点什么。
五、禅意诗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留白特色诗歌都讲究语言上留白,但禅意诗在这点上更加强调,使之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特别有意思的是——许多人记得诗的前四句,却忘记了后四句,甚至就只传读这前四句。为什么呢?当然会有许多解说的理由。要我理解的话——前四句以飞鸿雪泥喻人生无常,留白极丰:雪泥指爪的偶然,鸿飞东西的未知,将生命漂泊的怅惘藏于意象后,余味无穷。后四句转入具体人事,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虽呼应怀旧,却以实写收束虚意,让前四句的空灵哲思被具象冲淡。仅留前四句,能让“偶然” 与 “无常” 的禅意更纯粹,留白空间更广阔,引人在朦胧中体味生命本真。再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样,多数人记住了前四句,对后四句印象不深。原因仍是“留白”问题——前四句以草原枯荣喻生命轮回,野火难绝、春风再生,含丰沛禅趣,留白让读者自悟哲理。后四句转入送别,"远芳"" 晴翠 "实景铺展," 别情 " 直白点破,虽拓展意境,却少了前四句的空灵。若取前四句,更显天地循环的禅意,余韵悠长。若要选编禅意诗,那么这两诗都只节选前四句,会更具禅意,更有艺术魅力。这魅力就来源于语言的留白!再以洛夫《金龙禅寺》为例——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如果此处降雪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地点燃这首诗充满禅意。晚钟、小路、羊齿植物、石阶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禅境,暗示着尘世喧嚣的远离与心灵的宁静。“羊齿植物 / 沿着白色的石阶 / 一路嚼了下去”,将植物动物化,富有动感与生机。“如果此处降雪 / 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 / 把山中的灯火 / 一盏盏地点燃”,通过想象与象征,展现出一种空灵、神秘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适意自在。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这诗简洁含蓄,留有大量空白,不具体描绘寺庙的形态,不说任何“理”,只在如 “晚钟 /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点燃”,这种独特的表达引发读者联想,让读者在品味中领悟其中的禅意与诗意。再以我的习作《礁语》为例——干嘛要做海边的石头在山里,石头还引人注目在海边,要看的是柔软的水坚硬的石头只踩在脚下让人更好地看水不必问我,山与海的高低坚硬的沉默里就封存了一些如水的心思网友风里百合评说——以小见大的哲思留白。整首诗篇幅极短,却以“礁石” 为载体,辐射出对 “自我与环境”“表象与本质”“喧嚣与沉默” 的普遍思考:对个体而言,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身份转换—— 我们是否也曾在 “山” 与 “海” 的落差中怀疑过自己?是否也有 “坚硬” 外壳下的 “如水心思”?对存在本身而言,它暗示了一种更豁达的生存态度:不必追求绝对的“意义”,接受自身的 “局限性” 与 “配角性”,或许正是另一种深刻的 “存在”。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以“礁语” 的形式将问题抛给读者,留白之处恰恰是诗意生长的空间。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汪岚《暗自喜悦》月亮爬上通山的天空小小的县城,被大大的圆满笼罩我从没见过这么澄澈的月亮它一直跟着我,跟着我我暗自喜悦,从未在月明之夜做过对不起皎洁的事这诗中“月亮跟着我”是生活细节,是诗意捕捉,也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禅意体悟,“未做对不起皎洁的事” 是诗禅双修的显化,以素心映明月,见出心性澄澈。诗意留白尤妙,未铺陈喜悦缘由,却让“澄澈月亮” 与 “暗自喜悦” 形成互文,不直言禅理,却以日常场景藏禅趣,余味绵长。本节小结——禅意诗语言留白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营造出了朦胧、含蓄的氛围,未直接点明主题,但让读者在想象中思索诗中的哲思禅意。其次,留白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促使读者积极参与到诗歌意义的构建中,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各种可能的情境和答案。最后,留白还能使诗歌在简洁的文字中传达出深远的禅意和对人生、世界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六、结语——禅意诗的形式美,正在于它在各种诗体的边界上跳舞—— 它有哲理的骨,却披着意象的衣;它有生活的肉,却透着精神的光;它有感悟的魂,却藏在不经意的瞬间;它有浓郁的趣,却是机锋里的妙趣与清趣。正如水中盐,饮之方知咸,却不见盐形,禅意诗的美,便在这 “似与不似” 之间,为中国诗歌留下了一片永恒的空灵之境。加之,禅意诗的语言留白特色,使其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哲理启示。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让诗滋育我们的心灵,让禅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共勉之!谢谢!
2025年10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禅意诗的形式美

——读写禅意诗的心得
少木森
引子:禅意诗就是有禅意的诗诗可以表达禅意,也可以不表达禅意。表达禅意了,就叫禅意诗。就像表达哲理叫哲理诗一样。可以读一下苏轼《题沈君琴》,那是禅意浓浓的诗。《题沈君琴》/ 宋.苏轼——这是诗,也是禅。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表达了什么主旨:一切都相互联系,一切皆有“因缘”。手指与琴弦相接触才会有美妙琴声。你要是琴,是手指让你有美妙琴声;你要是手指,没有琴,你弹不出美妙琴声。延伸——我们每一个人能成为今天的你,都得感恩每一个走进你生命、走进你身边的人。这诗最突出之处——有哲思、有禅意。   禅意诗作为中国诗歌中独特的美学品类,其魅力不仅在于字里行间流淌的禅思,更在于它突破了单一诗体的边界,在哲思与生活、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形成了独有的形式美。这种美既非纯粹的哲理说教,也非简单的抒情咏物,而是以“妙悟” 为内核,在有限的文字中构建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一、禅意诗是有哲思禅意的诗,但它不止是哲理诗禅意诗往往蕴含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这种哲思与哲理诗的逻辑推演截然不同—— 它以具象为舟,载读者驶向抽象之境,却始终不脱离诗的意象美。以王维的《辛夷坞》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有没有哲理?有,却不把哲理放明面上托到你面前。诗中没有一句议论,仅以辛夷花在空寂山涧中自开自落的画面,便道出了“万物自在” 的禅理。花的绽放与凋零不因人的注视而改变,恰如禅家所言 “万物有其自性”,但这种哲理并非通过概念阐述,而是藏在 “发红萼” 的鲜活与 “纷纷落” 的淡然里。相比之下,汉乐府的哲理诗《长歌行》虽有对人生的思考,却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直白议论点出主旨,二者的表达路径判然有别。再看,以寒山《杳杳寒山道》为例——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以叠字铺陈山林的孤寂,没有一句直接说“空”,却在风雪交加、不见日月的意象中,让人体悟到 “外境皆空” 的禅意。再看,以我自己的习作《我的海》为例——还有哪片海能造出这样庞大的静浪纹一层层卷来,声浪也像裂纹一条条扯向远天月光在波峰叠印成诗文每一句比《春江花月夜》更幽深礁石都把自己影子泡成透明虾蟹是不是在平仄里练习隐身潮声被风推远,远到云的边缘一声又一声,反倒把海酿成一种寂静。就像那么多的水把自己装入了无人开封的酒瓶网友风里百合这样评说:少木森的《我的海》最终让“海” 成为一个精神容器:它盛下了浪的动、声的远、光的柔,也盛下了诗人对 “如何与自己相处” 的思悟。当 “海把自己酿成无人开封的酒瓶”,这瓶 “酒” 里装的,既是海的辽阔,也是每个人心中那片需要被呵护的、“无人打扰” 的寂静。读这首诗,仿佛能听见自己内心的潮声 —— 原来我们都在学着,把生活的喧嚣,酿成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李浔《是非》门前的银杏高高大大长了许多叶子远看像鸟近观像蝶没有被教育过的树叶在一根手指面前它们之间有了是非叶本无“鸟”“蝶” 之别,更无是非之分,皆因人心的 “远看”“近观” 与 “手指” 介入,才生出分别心。它暗合禅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是非”源于主观认知的界定,而非事物本真。万物自在生长,一旦被人类的视角与概念框定,便失却本然,陷入对立。短短数句,点破世俗纷争的根源,引人反观内心。本节小结——这种哲思是“藏” 而非 “显”,如同水中月,可见其辉,却触不到实体,这正是禅意诗超越哲理诗的精妙之处。
二、禅意诗是有温度的生活诗,它不止于抒情、咏物诗禅意诗扎根于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却在寻常事物中提炼出超越抒情与咏物的精神维度,让生活场景成为禅悟的载体。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描绘的春日晨起、闻鸟忆雨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片段,字里行间满是对春光的温柔眷恋,这份温度不输任何抒情诗。但它的深意不止于伤春—— 风雨落花本是自然常态,诗人 “不觉晓” 的慵懒与 “知多少” 的淡然,暗含着对 “无常” 的接纳,这种对生活本真的体认,让一首生活化的小诗有了禅的厚度。再以苏轼的《食荔枝》(其二)为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写岭南的物产与饮食,是典型的生活场景,“日啖荔枝” 的满足感充满烟火气,堪比最质朴的咏物诗。但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的这份豁达,早已超越了对荔枝的咏叹与赞美,他在寻常食物中品味出生活的甘美,在逆境中安于当下,正是禅家“随遇而安” 的体现。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神力量,让诗的意境远在单纯的抒情咏物诗之上。再以我的习作《草尖》为例——草尖上有一颗露珠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像哈哈镜 等待捕捉我们的笑声突然想 我得轻轻地聚焦我的目光尖尖细细的 像草尖还要轻轻 比微凉的风还轻轻轻地刺破露珠会不会 就倒出一串笑声网友敬文的评说——少木森的《草尖》以微物见禅心。露珠与草尖的意象极简,却藏着精妙的互动:目光穿透的期待、哈哈镜般的趣味,将禅的空灵化为可感的瞬间。诗人以“轻轻” 的叠用,既写动作之柔,更显心境之静。末句 “刺破露珠倒出笑声”,打破常规逻辑,在破与立之间见禅趣—— 禅不在远,或许就在一滴露珠的破碎与笑声的绽放里,于细微处照见本心。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汪抒《冬夜,茶》冬雨适可而止,它平等地抱住地上的叶子和树上未落的叶子石径的幽光确实来自它的自身煮茶的人在灯旁和茅屋里,但我还没有看见他夜色中的院子仿佛无边无际我处在幽寂的宇宙中黑暗里的青苔替我犹豫是否继续前行将那扇木门推开诗中满溢温暖静谧的抒情味。冬雨抱叶、石径含光、灯映茅屋,字句勾勒出柔和安宁的画面,让人在幽寂中觉出暖意。它不止于咏物抒情,更藏哲思禅意。“平等抱住” 的冬雨暗合万物齐一之理,“犹豫是否推门” 的留白,则引人生出对 “进与停”“遇见与等待” 的省思,也可说,诗中借青苔的“犹豫” 写人的心境,不做决断只留思索,暗合禅 “不执于行止” 的松弛,让幽寂伴着回味。本节小结——这里既有“抒情诗的温暖、咏物诗的精准”这样的艺术基调,却又超越抒情和咏物,融哲思禅意于其中,融自己的生命意识与生活状态于其中,让自己在这“诗”中“诗化”着自己,“禅化”着自己。这正是禅意诗的抒情诗和咏物诗方式殊异之处。
三、禅意诗是有人生感悟的诗,但它往往是一种禅式的妙悟禅意诗中的人生感悟,并非苦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的瞬间妙悟,这种感悟不依赖逻辑积累,而靠心灵的直接体认,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灯火,照亮生命的幽微。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句,道尽了禅式妙悟的精髓。诗人在采菊的寻常动作里,偶然抬头望见南山,这份“见” 并非刻意寻找,而是心无旁骛时的自然相遇。南山的静穆与菊花的淡雅,在这一刻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形成 “物我两忘” 的感悟。这种感悟没有经过 “为何见南山”“南山象征什么” 的思考,而是如电光石火般涌现,恰如禅家 “顿悟” 的境界。再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寻隐者而不得,童子的回答看似平淡,却在“云深不知处” 的朦胧中,让人悟到 “求而不得” 的人生常态。这种感悟不是悲伤或遗憾,而是对“无常” 的坦然 —— 隐者的踪迹如同人生的目标,常在云雾缭绕中难以捉摸,而这份 “不知” 本身,正是对执着的消解。这种妙悟不涉理性分析,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这正是禅意诗独有的力量。再以我的习作《夜来香》为例——会生活的人早把香甜的梦搂紧你啊,还在期待着蝉声撕咬什么如翻阅一本艰涩辞典读——夜是什么诗评家张同吾曾对这诗评述——少木森的《夜来香》以反差织就禅趣。“会生活的人” 拥梦而眠,夜来香却醒着,在蝉声里追问 “夜是什么”。诗人跳开通常逻辑,将夜的玄奥比作“艰涩辞典”,蝉声的 “撕咬” 与夜来香的 “期待” 形成张力。不直接释禅,却以万物姿态暗示:觉醒者总在常人安歇处,与未知对峙。夜的深意,恰在这追问里,如夜来香的芬芳,于静默求索中悄然弥漫。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曹红燕《夏》蝉叫一阵,歇一阵叫一阵,歇一阵又叫一阵,又歇一阵……这个夏天蝉声一片没有别的这蝉声中藏着“空满相生” 的妙悟。蝉 “叫一阵,歇一阵” 的往复,是声与寂的交替 ——“叫” 是听觉的 “满”,“歇” 是听觉的 “空”。正是无数次“空” 的停歇,才攒出 “蝉声一片” 的 “满”;而这 “满” 的蝉声,又因每一次 “空” 的间隔更显清亮。无 “空” 的留白,便无 “满” 的丰盈;无 “满” 的填充,“空” 也失了意趣。全诗以极简蝉声,道破 “空是因为满,满是因为空” 的禅趣。本节小结——诗中的感悟,并非通过逻辑推理获得,而是心灵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如同禅者“见山是山” 的通透,这种无需言说的妙悟,正是禅意诗独有的特色表达。
四、禅意诗该是有趣味的诗,其趣多为妙趣、清趣禅意诗的妙趣与清趣,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既藏于刹那顿悟,也显于自然本真。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便是清趣的典范。诗人独坐竹林,与明月相伴,没有尘世喧嚣,唯有琴声、啸声与月光交融。这份趣味不在热闹,而在清幽—— 人与月的相照,是物我两忘的默契,如清水洗尘,透着简淡通透的禅味。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当属妙趣之作。诗人由看山的视角变幻,顿悟“当局者迷” 的哲理,趣味在恍然大悟的瞬间 —— 山水成了禅的载体,寻常观景化作通透的哲思,如灵光乍现,余味悠长。再以清末民国初诗人释敬安《答鲁封居士问天台次韵》为例:山家日日饭胡麻,此事寻常不欲夸。惟有道人风味别,每从峰顶嚼红霞。此诗以禅意写日常,藏清趣于平淡。“饭胡麻” 本是山家寻常事,诗人以 “不欲夸” 淡淡一扫,显禅者不执于相的通透。末句 “峰顶嚼红霞” 尤妙,将道人风味托于奇境 —— 红霞本不可嚼,却以具象化的 “嚼” 字,融天地清气与心内澄明,于虚实之间见禅趣。不刻意显禅,而禅意自流淌于日常与奇思的缝隙,正是 “行住坐卧皆是禅” 的清简写照。回顾前面,再以我的习作《草尖》为例——草尖上有一颗露珠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像哈哈镜 等待捕捉我们的笑声突然想 我得轻轻地聚焦我的目光尖尖细细的 像草尖还要轻轻 比微凉的风还轻轻轻地刺破露珠会不会 就倒出一串笑声网友枫南杉天空说:唉哎,是“风味别”啊!道人用嘴嚼红霞,老师您这是用眼睛“嚼”露珠呀。很有趣,很有禅趣。北京名编辑张永红评说——此诗以禅眼观微,藏清趣于纤毫。草尖露珠本是寻常物,诗人却见其晶莹如镜,待目光穿透、笑声捕捉,显万物有灵的禅心。“轻轻聚焦”“比风还轻” 的小心,是对微末生命的敬畏,暗合禅者护念之心。末句 “刺破露珠倒出笑声”,以奇想破执 —— 露珠易碎却藏欢喜,恰如禅趣在刹那破立之间,于细微处见天地,简素中含机锋。再以我的习作《雨水》为例——当节气又要降临我应约再写一首小诗写诗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自言自语的过程一个独自笑笑的过程片章断节的情绪,像毛毛细雨有一沓没一沓飘落着也像默默的对视与低低的倾述有一些轻轻的梦——已然生长读诗的人呢——会不会也有一些轻轻的梦生长你看嫩芽,在薄薄的雨雾里对我——行鹅黄色的注目礼而清唱的鸟声在很空旷的地方拷问着我:独自一人在笑什么?我回答:笑我独自一人在笑呢!网友枫南杉天空这样评:真是有趣,有禅趣。老师您对禅研究很专业,对节气研究也很专业,却不生活在学问里,活得特有趣。如果有人问我:独自一人在笑什么?我真不会回答,只会不好意思,干嘛独自一人在笑呢?老师您却说:笑我独自一人在笑呢!太高明,也太有趣了。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周承强《心在哪儿》鸟儿静静飞走了春天还在布展,花落有香春天悄悄飞走了你呀还在变幻身影一转眼你也啾啾飞走了却不知心在哪儿飞翔这首诗满是禅的清趣与妙趣。鸟儿、春天、“你” 相继飞走,如流水般自然,无牵无挂,是 “行到水穷处” 的清淡之趣,不见刻意,只留自然本真的轻盈。而末句 “心在哪儿飞翔” 突然宕开,藏着禅的机锋。前半的 “飞走” 是外在景象的流动,后半的 “心飞” 是内在的追问,以具象之 “动” 引抽象之 “思”,在清浅景致里藏了 “观照内心” 的妙悟,让寻常“鸟飞离”有了另种回味。本节小结——诗趣可以多种多样,而禅意诗的趣,更多是妙趣,是清趣。也可以说,是一种机趣,诗里藏着机锋,能在“趣”中引人去悟点什么。
五、禅意诗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留白特色诗歌都讲究语言上留白,但禅意诗在这点上更加强调,使之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特别有意思的是——许多人记得诗的前四句,却忘记了后四句,甚至就只传读这前四句。为什么呢?当然会有许多解说的理由。要我理解的话——前四句以飞鸿雪泥喻人生无常,留白极丰:雪泥指爪的偶然,鸿飞东西的未知,将生命漂泊的怅惘藏于意象后,余味无穷。后四句转入具体人事,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虽呼应怀旧,却以实写收束虚意,让前四句的空灵哲思被具象冲淡。仅留前四句,能让“偶然” 与 “无常” 的禅意更纯粹,留白空间更广阔,引人在朦胧中体味生命本真。再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样,多数人记住了前四句,对后四句印象不深。原因仍是“留白”问题——前四句以草原枯荣喻生命轮回,野火难绝、春风再生,含丰沛禅趣,留白让读者自悟哲理。后四句转入送别,"远芳"" 晴翠 "实景铺展," 别情 " 直白点破,虽拓展意境,却少了前四句的空灵。若取前四句,更显天地循环的禅意,余韵悠长。若要选编禅意诗,那么这两诗都只节选前四句,会更具禅意,更有艺术魅力。这魅力就来源于语言的留白!再以洛夫《金龙禅寺》为例——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如果此处降雪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地点燃这首诗充满禅意。晚钟、小路、羊齿植物、石阶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禅境,暗示着尘世喧嚣的远离与心灵的宁静。“羊齿植物 / 沿着白色的石阶 / 一路嚼了下去”,将植物动物化,富有动感与生机。“如果此处降雪 / 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 / 把山中的灯火 / 一盏盏地点燃”,通过想象与象征,展现出一种空灵、神秘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适意自在。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这诗简洁含蓄,留有大量空白,不具体描绘寺庙的形态,不说任何“理”,只在如 “晚钟 /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点燃”,这种独特的表达引发读者联想,让读者在品味中领悟其中的禅意与诗意。再以我的习作《礁语》为例——干嘛要做海边的石头在山里,石头还引人注目在海边,要看的是柔软的水坚硬的石头只踩在脚下让人更好地看水不必问我,山与海的高低坚硬的沉默里就封存了一些如水的心思网友风里百合评说——以小见大的哲思留白。整首诗篇幅极短,却以“礁石” 为载体,辐射出对 “自我与环境”“表象与本质”“喧嚣与沉默” 的普遍思考:对个体而言,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身份转换—— 我们是否也曾在 “山” 与 “海” 的落差中怀疑过自己?是否也有 “坚硬” 外壳下的 “如水心思”?对存在本身而言,它暗示了一种更豁达的生存态度:不必追求绝对的“意义”,接受自身的 “局限性” 与 “配角性”,或许正是另一种深刻的 “存在”。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以“礁语” 的形式将问题抛给读者,留白之处恰恰是诗意生长的空间。再看,以这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作品为例:汪岚《暗自喜悦》月亮爬上通山的天空小小的县城,被大大的圆满笼罩我从没见过这么澄澈的月亮它一直跟着我,跟着我我暗自喜悦,从未在月明之夜做过对不起皎洁的事这诗中“月亮跟着我”是生活细节,是诗意捕捉,也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禅意体悟,“未做对不起皎洁的事” 是诗禅双修的显化,以素心映明月,见出心性澄澈。诗意留白尤妙,未铺陈喜悦缘由,却让“澄澈月亮” 与 “暗自喜悦” 形成互文,不直言禅理,却以日常场景藏禅趣,余味绵长。本节小结——禅意诗语言留白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营造出了朦胧、含蓄的氛围,未直接点明主题,但让读者在想象中思索诗中的哲思禅意。其次,留白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促使读者积极参与到诗歌意义的构建中,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各种可能的情境和答案。最后,留白还能使诗歌在简洁的文字中传达出深远的禅意和对人生、世界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六、结语——禅意诗的形式美,正在于它在各种诗体的边界上跳舞—— 它有哲理的骨,却披着意象的衣;它有生活的肉,却透着精神的光;它有感悟的魂,却藏在不经意的瞬间;它有浓郁的趣,却是机锋里的妙趣与清趣。正如水中盐,饮之方知咸,却不见盐形,禅意诗的美,便在这 “似与不似” 之间,为中国诗歌留下了一片永恒的空灵之境。加之,禅意诗的语言留白特色,使其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哲理启示。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让诗滋育我们的心灵,让禅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共勉之!谢谢!
2025年10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东西》编辑部主      编:向天笑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征稿启事: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技巧层面,禅意诗拓宽了诗意的场,诗是有场域的,个别诗句完成张力,诗的整体完成场域的构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九宫冰魂 发表于 2025-11-4 22:17
技巧层面,禅意诗拓宽了诗意的场,诗是有场域的,个别诗句完成张力,诗的整体完成场域的构建。

你不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引子:禅意诗就是有禅意的诗

诗可以表达禅意,也可以不表达禅意。表达禅意了,就叫禅意诗。就像表达哲理叫哲理诗一样。可以读一下苏轼《题沈君琴》,那是禅意浓浓的诗。

《题沈君琴》/ 宋.苏轼——这是诗,也是禅。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表达了什么主旨:一切都相互联系,一切皆有“因缘”。手指与琴弦相接触才会有美妙琴声。你要是琴,是手指让你有美妙琴声;你要是手指,没有琴,你弹不出美妙琴声。延伸——我们每一个人能成为今天的你,都得感恩每一个走进你生命、走进你身边的人。

这诗最突出之处——有哲思、有禅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不喜好交游,喜欢独自行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