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尚浮,归去来兮
——夜读温经天《浮槎》
文/西周
这是一首直面生存境遇的令人颤栗的弦歌,我命尚浮,归去来兮。我去过山峡,见过悬棺,被藤蔓攀附,听猿声啼叫;漂泊四海,见过海葬,其棺椁日久腐烂,终随流波。这些罕见的画面被《浮槎》这首诗再次勾起,不免心潮涌动,很快就进入了诗人的另一个世界,或者说,诗让我的思绪跟着虚幻而真实的人生开始起伏。我们先来看诗。诗分五节,每四句为一节,形式严谨,段落分明;气韵连贯自如,既层层推进,又激荡回旋,最后流淌出一支奔腾之曲。
看日期,这首诗显然写于某个湿热的夏天,屋外高昂不羁的万物正蓬勃恣肆,生命的张力到了极限。诗人此刻在干什么呢?或在饮茶,或被某个日常的章节感化,他凝望、思索,想象力裹挟着生命体验迅速入场,场景渐渐虚幻,又如此曼妙。有过沸腾而窒息的岁月,有过刻骨而美好的纪念,有过高贵而脆弱的理想,一股压抑很久的激情泄入“语言的后花园”,诗意汩汩涌动,遂成此诗却非偶然。于是就出现了诗的首句,“缓慢涌动的马”。这马代指生命符号,“缓慢涌动”而来,是诗人洗尽铅华之后的理性情感的再次破茧而出,试图回归动态的彰显活力的“江湖”。首节如同序幕,拉开了就要入戏。
第二节的“想念天下”,是大词的虚写,承接首节的“江湖”,情感上做了跃升,显得不突兀。这是非常高超的艺术手法,用无意识去撩动潜意识,顺势轻轻荡开语境,继续推动意象的粘合和转换,由虚回到实,交代出“缓慢涌动”的原始推手,即现实命运悬置状态下的终极意义。接着就是第三节,生活场景的意象还原与解构,灵与智纠缠发酵,完成境界的升华,很富有想象力的一节。诗人立刻抛出“岸边”、“森林”、“白雾”,三个喻体,诗人牵挂的天下之“面庞”,是壮美山河,是“归去来兮”的宿命。第三节是第四节的“合理化”过渡,让整首诗的框架沉稳下来,意蕴上做了安顿和顿挫化处理,为后面的高潮进一步夯实基础。从中可以辨析出诗人老道的诗艺和敏锐嗅觉。
在分析第四节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在大海上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真实场景,对理解本诗应起到融通和联想作用。关联性越强,意象的爆发力就越强。这种关联性同时指向读者的“前见”。什么场景呢?巨轮劈波斩浪,搅动起浪花。说浪花是生命力的象征一点都不过。海水中有大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海洋生物,它们是生命的最初原点,同时构成了整个生物链的最基础一环,庞大而脆弱,成漂浮状态。不断被激起的浪花由此吸引着鱼群,惊吓中的鱼群又招来了海鸟的奋不顾身。“江湖”之中的生死较量壮烈无比,是令人感动的交响瞬间。人间烟火何尝不是这样?
下面的第四节就不难理解了。当象征着生命之信念、情感或意志的“浮槎”轻易地“掠过”龙门,战胜一种顽固的心象,全然打开密室,拥抱光明,还有什么比人间烟火更让诗人纠结而眷恋的呢?诗人此时的意念已经滑翔到“彼岸”的“森林”,有腾腾的“白雾”自“湖心”升起,飘忽的“天下”化为具像,那么亲切、那么偎贴人心。此“天下”又喻指另一种精神家园或文学镜像,为“汩汩禅茶”的诗意平添几分雅致和洒脱,到了“见实相非相”的妙境。意象回旋间,全诗的高潮如期而至,成不可遏制之势。
于是,诗人在迅速离开现场之前,第五节高调回应了第一节的“缓慢涌动”,抒发出“我命尚浮,归去来兮”的积极的理想主义情怀,顺理成章,意象满满。海子“以梦为马”,诗人的马比海子更加辽阔奔放,“凭一片逆鳞向你抵达”,何等壮哉,何等豪迈!至此,全诗在高潮中收官,而读者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完成全诗的终章,这也是诗意的抵达和萦绕。不能不说,诗人的这首诗是成功的,以打开的方式奔赴命运之门,我亦因受感染而述评。“江湖”还在我的心底,“天下”并未弃我。浮槎,浮槎,我命尚浮,归去来兮!
秉烛作评,夜凉如水。《浮槎》这首诗另有特别的诗风不能略过,就是高贵中透着纯粹性,在功利色彩浓重的当下,犹显珍贵。“诗人何为”呢?如荷尔德林吗?如萨特面前的雷蒙·阿隆吗?如遇罗克吗?常以为,为文为评者,既要想着别人的深刻,也要看到自己的辽阔,并非易事,因为那里存在一个伟大的前提,即诗人与读者,在语言面前都是浅薄的。功利应当为真文学让路并给予必要的护航,尤其当文学土壤尚显贫瘠的时候,置身于缺乏深度辨析思维的广大群体之中,人生的凶险不应抹去我们出发的原点。像黑暗中的种子,要么烂掉,要么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浮槎》的象征性意味深长,时代的广袤不能仅靠“逆鳞”抵达,号角要一直响彻在“长征”的路上。
附诗:
浮 槎
作者:温经天
缓慢涌动的马
鬃毛被风浪吹散
脊背化作木筏
令人不由得想念江湖
想念天下
那时它化作一抛流银
旋转成湖心
鹿角描画汩汩禅茶
呆望瓷色岸边
浓绿的森林直到晌午
那团白雾挥发
你的面庞清晰了
浮槎掠过
鸟儿带鱼群越过山丘
龙门被一个后翻身轻易逾越
人间标记只剩焰火
我跨着比梦更宽阔的马
戴着枝丫的头冠
全身湿漉漉地
凭一片逆鳞向你抵达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