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自我的沉潜与生命的彼此确认与理解

辛泊平



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这是一种美丽的人生期许。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超越尘世的沉重,让生命有轻盈的可能与飞翔的状态。这原本也是人生理想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物质世界里,灵魂总是容易被外物牵绊,许多人只是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并没有感觉到那无法言说的诗意。是诗意真的远离了人们,还是人们已经厌倦了寻找与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一个优秀诗人那里,又显然不是问题。诗人的问题,不是诗意的有无,而是诗人在那里,又通过什么发现了怎样的诗意。

在时间的谱系里,傍晚是一个惹人伤感的时间段,在这个以消逝为主要形态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感受时间,感受自我,感受自我与万物的神秘联系,却恰好有了一种特殊而又准确的切入点。在流逝中,人的感觉会更加敏感,更加细腻,也更加自我与自足。正如诗人韩文戈的《傍晚》表现的那样。

天黑的时候,在家里,相同的时间与空间,但诗人却没有让生命固化为一种庸常的惬意或紧张,而是发现了灵魂的两种不同的走向与律动。

一个人的时候,诗人可以坐在沙发上,不开灯,而是让自己“潜进幽暗而无所思”“或倾听白昼猛地折向夜晚的窸窣声”,在那种自觉的灵魂凝视中,诗人“听到手心里某种无名事物/那无可把握的消逝”那是一种无声的震撼——日里被我们忽略的时间,此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状出现在诗人眼前,它是手掌的纹理,是隐隐的流逝,它穿过生命却又不留痕迹。这就是时间的逻辑,它虽是线性,但又不唯一,而是呈现网状的纹理,在生命的任何时刻切割我们,切割我们的感觉。而这仅仅是它的一个面容。

依然是天黑的时候,在家里,两个人的时候,会及时打开灯,“让温暖的光充满我们每个熟悉的房间/并照亮我们的脸庞”因为诗人不想在幽暗中说话,不想那黑暗的物质在亲人间构成交流的障碍,不想那黑暗加深这生命流逝的伤感。他需要一种熟悉的亲切驱逐那陌生的隔阂,需要在“熟悉又不厌倦”的空间里,透过熟悉的眼神看到心灵的交流。这不是戏剧化的人生预设,而是真实的人生常态,它不借助于夸张的语言与肢体表达,它只是诉诸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而这种耐心,这种熟悉,这种面对彼此时的宁静与无事,恰恰是爱最扎实的内容,是爱最具体的表达。

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诗人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感受与灵魂回应,一个是自我的沉潜,一个是生命的彼此确认与理解。而这两种看似指向不同的人生状态,并不违和,更不龃龉,而是以不同频率的心跳丰盈了生命本身,以不同温度的呼吸呈现了灵魂的模样。而这种让生命自足自证的日常状态,便蕴含了深沉而又具体的诗意,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附:
傍晚

韩文戈



天黑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
就会晚一些开灯,看着窗外或坐在沙发上
不是为了省电,只是想让自己
潜进幽暗而无所思
或倾听白昼猛地折向夜晚的窸窣声
我听到手心里某种无名事物
那无可把握的消逝
天黑时,如果我们两个都在家
我会及时打开灯
让温暖的光充满我们每个熟悉的房间
并照亮我们的脸庞
我不想两个人在幽暗里说话
像隔着山梁的两个寂静的山谷
看不到彼此的脸
也不想两个人同时倾听到
那种幽暗的消逝所带来的伤感
如果可能的话
我们总是要这样面对面
就像面对我们的房间,熟悉又不厌倦
耐心听一个人把话讲完,尽管我们都知道
彼此要说的会是什么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诗人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感受与灵魂回应,一个是自我的沉潜,一个是生命的彼此确认与理解。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自我的沉潜与生命的彼此确认与理解-人生寻常生活状态中两种不同状态,一人而找到自己,二人而彼此相认与接受,如此对付不断地消逝,真是是一种富于诗意的存在,静静地感受生活,此在若幸福。欣赏,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种让生命自足自证的日常状态,便蕴含了深沉而又具体的诗意,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