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诗写中的自然与纯净
          ——读林巧儿《罗浮山白莲湖》


覃可


这首诗有自然的呈现也有心境的展现。开头的一节,将视角和文化的部分与自我想法综合起来加以提炼,道家的真义与莲究竟是什么的关系?“天然近亲”,这个说法凝练,简明到位,也有诗意。“蕴于湖中的千万滴甘露/欠着身子,柔柔地诵读经文”,拟人手法,写得很有美感,因相宜而美。道家与世无争,道场地处高山深处,人们还是怀着不同目的不辞辛劳地来了。但来了,诗人并不能武断地判定人们真正的心思,毕竟芸芸众生各有所思所想,这是一种客观而真实的反映。“不知是在指点莲花,还是迷上了莲花”,这样轻轻一问,则有了禅的意味。

这首诗在表达上显得自然,姿态内紧外松,与道家的精神颇为契合。诗忌强说、硬扯,忌有事没事就往“苦难深重”的主题上套。不少人写作并不愿遵循自我切身的感知和感受,不喜欢从生活日常中去领悟,而是受人云亦云的氛围所左右无法摆脱困境,只好去强行提炼所谓的“主题”,或者“为赋新辞强说愁”,有意为之的,或浑然不觉的,都是一种不成熟的不智的表现。

与其这样,不如像这首诗,在游历中作个记录,写出个体的感悟与想法。任凭个人的理解去发现和表达,而让诗意顺其自然地蕴含在其中。有时候诗的表现力是否足够好,在于分寸,而不是“强行出击”去达到某个目的,不是人云亦云地天马行空一番。诗意需要具体的载体与恰当的落实,即使有时显得不够“高大上”与“复杂丰富”,但,正因为在写作上不过份追求所谓的“诗意”,才有了真实感,发乎于个体之心,顺其自然,不留凿痕,因单纯而纯净。

罗浮山风景区,多年以前我也曾经去游玩过,在葱茏草木之间,在寺庙山水中游走了一遍,许多年以后情景已然模糊。现在读到广州林巧儿的这首《罗浮山白莲湖》,记忆的碎片就在脑海中漂浮起来,所谓多少往事风雨中,不免让人感慨。这也许就是写作的益处,无论是写散文随笔还是写诗,把自己的故事当作一个故事,写所感所思所想,都是挺好的生活状态与姿态,是一种幸福和幸运的体验。
2021.2



附:
罗浮山白莲湖


林巧儿(广州)


道家的真义“慈、诚、信、义......济世度人”
与白莲湖、莲芯、莲花是天然近亲
顺天、崇德、行善乐助

莲,柔弱、不争.....超脱世俗,静静地站在那里
人们还是来了
赞颂它与罗浮山有同一品
朱明洞的水流于此池,冲虚观近在咫尺
第一禅林,第七洞天的福运
连贯通达每一方寸
蕴于湖中的千万滴甘露
欠着身子,柔柔地诵读经文

人工建造的湖心亭,湖心桥
数十年了
也没有显露出天外客的品相
时而有人群聚集此间
不知是在指点莲花,还是迷上了莲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悦读,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时而有人群聚集此间
不知是在指点莲花,还是迷上了莲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