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评王清铭的诗《中国月》外一首

郑朝阳


《中国月》,题目就突出了诗有地理的特点、民族的元素。这轮“月”承载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情怀。既是属于诗人自己的,也是全体华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在结构上,从“月”想开去,以一个虚拟情境或把实景虚幻了切入,引发思古幽情,进而融入个体生命的现场体验,最后又回归到对月的遐想中,浓缩一种人生况味,结构严谨,情味悠长。

诗一开始精心营造幻化了“赴水捉月”氛围中的一个“背影”,这是诗人的背影。真实而又虚幻,颇具古典的意象美,将中国人心理沉淀的好东西“唐诗”,于心灵深处唤醒了。在虚幻中又不忘把别人和自己都引到一个现场之中共同体验,“只有月光  还像飘逸的诗句/被浓重的树阴/深深浅浅地吟咏”,把“月光”和“诗句”联结起来,以实渡虚;把“树阴”和“吟咏”联系起来,化静为动,诗美体验又不失联想的自然和合理,营造出可以走进去的境界。直面实有,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如第二节的“酒”、“乡愁”、“须发”;而更多的是情的虚出,如第三节“用整条春江的水/和一世的忧伤心情/冉冉托起的月”,主观意象多于客观客观物象,幽思绵绵,而且情味浓郁强烈。“今夜升上谁的心灵/折叠成凝望的眼神/谁又在一本古书中/苍然老去”,动情的笔致把个体形象化了,让怅然形象完成一份深情。心绪的起伏流向,带上了具象特征的感受,如:“中国月”和“圆瞳”,“伤痛”和“石头”。在熟捻的事物中寻觅和开掘情思,完成具象与主观情志的同构,不断展开了极富诗意的想象,即联想到的“母亲”和“亲人”、“心迹”、“往事”、“漂泊”等,内涵丰富而又不散漫,凝心聚力把诗情推向高潮和落幕,“中国月  明亮的漂泊/只有天空/才是你唯一的归程”,与开头“那个赴水捉月的背影”遥相呼应,而且“明亮的漂泊”所选用的词汇看似平常,组合的相当巧妙,制造出了新异感,强化了“中国月”的表现力。扣紧题旨,余味无穷。心与物、情与境的邂逅,就有了许多人普遍感情世界里的投射。                                 


附:

中国月(外一首)

王清铭


那个赴水捉月的背影
走进唐诗的光芒
只有月光  还像飘逸的诗句
被浓重的树阴
深深浅浅地吟咏

依旧是一杯清冽的酒
饮醉乡愁
今夜  另一位
醉后更加清醒的人
又是谁
晚风披拂成他散乱的须发

用整条春江的水
和一世的忧伤心情
冉冉托起的月
今夜升上谁的心灵
折叠成凝望的眼神
谁又在一本古书中
苍然老去

中国月,母亲和亲人的圆瞳
瞧见了谁的心迹
谁用月光一遍遍洗涤往事
让所有的伤痛
结痂成满地的石头

残缺是伤  圆满也是痛
中国月  明亮的漂泊
只有天空
才是你唯一的归程


大约写于1993年





《月或我的行走》


是夜色浓黑似铁
月要给天空裂一个口子么

我总把月读作人间的嘴
一点一点张开  咬碎
一片一片的夜  
月铁齿铜牙

我习惯把皎洁的月色
读作无声的呐喊  或者
或者透明的血液
有月的晚上  所有的大江大河
都是九曲回肠

我龇牙咧嘴  走在月光下
卸下影子和心底堆积的黑
我呐喊  用千古的诗篇
我身后的足迹  是翻滚的江河
是遗弃的枯肠

写于2017年9月18日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