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淇河 金牌会员   /  2020-11-26 12:59  /   190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大雪十四行

西川

人性收起它眩目的光芒
只有雪在城市的四周格外明亮
此刻使你免受风寒的城市
当已被吞没于雪野的空旷

沉默的雪,严禁你说出
这城市的名称和历史
它全部的秘密被你收藏心中
它全部的秘密将自行消亡

而你以沉默回应沉默——
在城市的四周,风摇曳着
松林上空的星斗:那永恒的火

从雪到火,其间多么黑暗!
飞行于黑暗的灵魂千万
悄悄返折大雪的家园

重新唤回人性光芒的歌者

      ——浅析西川的《大雪十四行》

淇河
      
西川,可以说是开创中国现代新诗风的诗人之一,其作品至今还在影响着,真正热爱并真正理解现代诗歌的人群。这首诗歌不但有其历史的担当与责任在里面,也是写在当下不可多得的精品。下面,本人也只能针对这一诗歌文本,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活在当下的我们,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这世上最眩目的光芒,我想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人性二字。这首诗也是以人性为切入点,开始将我们带入一段非同寻常的,从人性受制于外力的胁迫而沦陷并隐去了该有的光芒,到重新归回的“雪”之旅程:

第一节,“人性收起它眩目的光芒/只有雪在城市的四周格外明亮/此刻使你免受风寒的城市/当已被吞没于雪野的空旷”。上面我们提到,人性的光芒是世上最耀眼眩目的,当这个光芒被“收起”,这个世界无疑是会被黑暗所吞没。那么,当我们读到第二行“只有雪在城市的四周格外明亮”时,似乎该庆幸有“雪”的存在,世界并没有比想象的来的黑暗(在这里先插进来一段话,来说明一下关于意象转换话题以解除我们对于“人性“到”雪之间的跳跃,所产生的疑问。第一、二两行诗,借着“明亮”与“光芒”间的光的共性,“人性”和“雪”产生了联系,让这两个意象产生了非常自然的转换),似乎人性并未全部泯灭。但是,第三,第四行诗文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此刻使你免受风寒的城市/当已被吞没于雪野的空旷”。原本让人“免受风寒”的城市,此刻正被“雪野的空旷”所“吞没”。似乎,此时的雪野成了沦落的人性的帮凶,难道说连最后仅剩的雪的“明亮”,都要被操控,被虚假的人性所湮没而摧毁?当然不是,原因在于背后一双无形的手,在进入第二节时,我们会看到这个事实。这也是诗人在诗写上运用了一个技巧,故意制造的悬念,在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厘清一个关键的点。注意一下“使你免受风寒的城市”说明这城市不单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只是一个缩影,一个表号),它原先是有“使你免受风寒”的功能。因此,它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城市。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第二节,“沉默的雪,严禁你说出/这城市的名称和历史/它全部的秘密被你收藏心中/它全部的秘密将自行消亡”。我们前面说到的无形的手,凭着命令式的句子,借着“严禁”这个词得以显明。而且这个城市的表号,也开始明朗起来了。这是一个深藏着大秘密的城市(“它全部的秘密”在惜墨如金的十四行诗里,接连出现了两次,足以说明这秘密是天大的秘密),并且因着外来强大力量的介入,使原来宜居的环境被非理性的暴力所破坏,导致功能性失缺而被暂时“吞没”。所以就需要有大雪(最后一行诗)所象征的纯洁的回归,将其更新,将其覆盖。于是就有了此诗的题目。在这一节当中,我们还会体验到,诗人带给我们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诗歌语言与普通的口水之区别。同样的句子,有的人用它就是平庸的口语,有的人用它却成了高贵的诗歌语言。如果说,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沉淀,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这城市的名称和历史”这样的诗核之句,非是一般初学者所能领悟的。整诗因着这句,诗的内涵便得以无限拓展,留给了读者无限解读的空间。诗人将空间留给了诗的同时,也将空间留给了读者,产生出无限回环的共鸣。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名称”和“历史”这两个词,是不是已经道破了玄机?嗯。是的。这城市是有历史的,甚至是有着辉煌历史的,而且还是有名称,一定还赫赫有名!为什么呢?你看“严禁”这词是不是印证了,上面的说法?这城市是有着煌辉历史且声名远播的!试想想看,这样的城市一定不是一般无关紧要的小城镇,那它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定是集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于一身的闻名都市。是不是要偷偷问下自己这样的城市在一个地域里面可以有几座?比如:(……此处填空)。“严禁”的东西也许是“儿童不宜”吧,“未成年人”请离开(一笑而过)!你说,这种精准,高容量的好词,是只受过蒙学之教的那些个人,所能企及?诗人所要隐喻什么,应该不言而喻了吧!

好了,接着往下。当人们身处这样一个被限制自由的环境之下,能做什么呢?无疑是,什么都不能做!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顺应外力左右,将黑暗“收藏心中”,让黑暗“自行消灭”。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沉默回应沉默”。第三节,“而你以沉默回应沉默——/在城市的四周,风摇曳着/松林上空的星斗:那永恒的火”。诗人以沉默抗拒,“在城市的四周,风摇曳着”。是的,环境无论如何,总会有松树一样的人们顽强地滋生,靠着头顶星斗微光的指引!是的,“那永恒的火”!这火正是诗人所看到的理想与希望,并要努力达到。

故而,诗人发出了强烈的暗示。进入最后一节,“从雪到火,其间多么黑暗!/飞行于黑暗的灵魂千万/悄悄返折大雪的家园”。“从雪到火,其间多么黑暗”!无论从雪到生出火的路程,多么遥远,黑暗,总有御风而“飞行于黑暗的灵魂千万”,如雪花般摆脱外力的操控,“悄悄返折大雪的家园”。这是盛大的回归!这些万千之雪,重新堆积起来的体温,定会如火般再次发出人性眩目的光芒,与诗的开始遥相辉映,诗意往复回环,其产生的张力可想而知。这场大雪终会洗净造受外界强力介入所造成的人性灰暗而蒙尘的城市,再次回归到人类可赖以生存、居住的真正家园。还要迟疑什么?坚定地出发吧!

其实,这就是诗人的历史责任。真正的诗人要能承载历史,传承真善美,写在当下。这首好诗的诞生,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加上诗人娴熟的技术性语言处理,情节在不停地转换,整首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有人被整得云里雾里,有人看到了诗语飞扬。当然,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表现手法显得相当必要。

20201125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感谢版主赏读。请多批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萧水金 发表于 2020-11-26 14:21
该休矣。就此别过。不想再看你的东西,也不想再与你对话。好在你害不到我,因为我是老顽固了,你再怎么叫嚣 ...

没人想要害你,是攻击别人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萧水金 发表于 2020-11-26 14:18
牵强附会的解读,呕心至极。害人害己害诗坛啊。

恶语相向的,请自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萧水金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0-11-26 14:21:21
该休矣。就此别过。不想再看你的东西,也不想再与你对话。好在你害不到我,因为我是老顽固了,你再怎么叫嚣,我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是非高低的判定。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萧水金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0-11-26 14:18:41
牵强附会的解读,呕心至极。害人害己害诗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