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场各种场景聚合的情景短剧
——周瑟瑟《拒绝说话的人》

冬雁


生活的智者是眼睛看,用心写,周瑟瑟就是一个用心写这个世界的智者。读周瑟瑟的诗很轻松,也很放松。但也会有一根神经紧绷着,那就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结果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给你。所以还是要去猜测,去揣摩,去拿各种“脸谱”来对照。

就像这个《拒绝说话的人》:“坐在门槛上/两只脚穿两只不同的袜子/裤腿系着花布条”,诗人先从一种状态、形象作为切入点,从而进一步描写“拒绝说话的人”。“两只脚穿两只不同的袜子”“裤腿系着花布条”这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特征,也是正常人所不能做出来的事。正常人看问题,所做的事情,包括外表形象,都要力求合乎大众眼光,不敢有丝毫的“离经叛道”之举,这无形中也成了我们正常人“标准化”的一把尺子和思维模式。

“我与他背靠门板/我艰难学习做一个/拒绝说话的哑巴。”一个“正常人”和一个“非正常人”背靠在一起,这说明什么?“艰难”“学习”“做拒绝说话的哑巴”这又说明什么?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断,应该是“邪不压正”才算正常。把一正一邪结合在一起,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是诗人最终结合起来的真正有意思的处理。

“当有人问路/我指了指方向。”这是诗人铺垫的另一个高潮的起因,他并没有深入地展开这次起因的过程,过程不是他所要表明的“点”。但这也是一种诱因。我们完全能想象得到,练习做“哑巴”的他“擅自”指方向的举动。

咱们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夜深人静/我们回到屋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为什么争吵?拒绝说话的哑巴为什么在回到屋内才有了争吵之举?这就是周瑟瑟所把握诗歌魅力的所在。他不说,他让你自己去想,他给读者的留白空间很大,他说出来的不一定是要说的,他没有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文本。之后呢?“一个拒绝说话的哑巴/打乱了我语言的秩序。”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在某种“非正常”的环境里,正常的也会逐渐“不正常”起来。是谁妥协给了谁?

周瑟瑟的诗所具有独特的现场感,给人以深刻的如亲临其境之感。他用最少的文字给你地点、人物、事件,让我们读起来像看一场各种场景聚合的情景短剧,也会让我们内心产生各种滋味和波澜。


附:
拒绝说话的人

周瑟瑟


拒绝说话的人
坐在门槛上
两只脚穿两只不同的袜子
裤腿系着花布条
在新的一年
我沿着溪流走回小舅公馆
我与他背靠门板
我艰难学习做一个
拒绝说话的哑巴
当有人问路
我指了指方向
当夜深人静
我们回到屋内
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一个拒绝说话的哑巴
打乱了我语言的秩序

2020.11.02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一个说话的人,和一个拒绝说话的人,在一起,学会不说话,但却在屋里发生激烈争吵。两个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哑巴。这是所给出的底儿。为什么拒绝说话,为什么争吵,是给读者留下的疑问。悦读,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版主 2020-11-14 10:35:50
好诗好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