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丨沈阳
_
近日从上海逗留往返7日,随身的书籍只有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梦幻般重访25年未见的青村,诵读了多遍《心经》。第七日,我便开始阅读易冰、林喜、灵素,这"诗功课三人行"课件。反复读阅一周左右,竟发现《心经》的影子始终不离眼前。这也许是观自在菩萨灵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照见伟大的诗歌。
Vol.1 易冰:以简约的叙写,挖掘复杂的哲意
不论她自喻为一只羊,还是一头牛,她首先看见了诗歌的芳草地。这是易冰的诗歌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这印象,是湿漉漉的。她的诗,让我的耳畔有青翠的风丝飘过,涩涩的那一种飘过,却时不时滴下清丽的露水。
在诗歌中,诗化情境,应该是营造意象,是将内心视像,呈示出来,并且披着“我”之灵魂。这情境,主要是指“心境”。它在你内心的坐标,一定是文学与人本身之间建立思辨的关系。否则,诗的味道便淡然了。易冰的叙事文字,一定要注意到“飞翔”甚或“滑翔”这一灵性质地的重要性。只有摆脱文字与文学的交错地带,才能抵达文学纵深的至境。当你深入阅读中国绘画与文学的传承历史时,你定有所悟。
Vol.2 林喜:独坐于禅,他让念瓣触及到了空
勿庸置疑,林喜的诗意,趋向于成熟的秋色的那一种。沉潜于灵魂的内里,他在现实与理想的焊接点上进行诗意逡巡。他能够展开“自我”,亦能敛起诗意。
技,近于道。诗歌应是一种无技之写。摈弃一些嘈杂的,在平静之中完成诗写,是每个诗人都要追循的。可以说,林喜做到了。他以冷凝而有温度的内心,审视并且梳理一种“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Vol.3 灵素:皈依内心灵气而自曜的隐秘诗写
提起灵素,就不得不提及《心经》。“永”这个字的光芒,一直游行在灵素的诗句之内。我仿佛看见了《心经》,亦在她的内心飞翔。
也许迷恋于那些青涩的地带,可能就会产生无边的诗意。“退一岁”,是某种出乎于诗性的慰藉,而《一个人的月光》才具有了某种惟美的个性。灵素的诗歌,有着一种抽象的美。这是一个颇富情致的女子,她的抽象美,更好象是属于她的诗和远方。菩提夜。须菩提。
成都易冰、长沙林喜、承德灵素,从诗歌地理上,形成“T”号。这个“T”,好像一枚可以打开一条向大海奔跑的河流的钥匙。三人行,因诗神而簇聚。三人行,因心经而飞翔。这是易冰、林喜、灵素诗歌三人行之所以能够成行的共同点。
娑婆诃。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