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诗思能让一场雪怀上多少心事
——评李皓现代诗《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
文/齐凤艳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一花,一叶,能让诗人有多少感触,是与诗人的阅历和生活感悟及他当下的境遇密切相关的。在《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这首诗里,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探求和思索:诗如何实现在对外在事物的观照的同时,实现对主体之情绪和感觉的表达。一方面,没有外在事物或者说意象,情绪的触发和感觉的外射似乎失去了凭借,另一方面,如果囿于具体某个外物的窠臼,情绪和感觉的发散势必也会有局限性。

诗,对事物的观照不是照相式的描写,而且意象的内涵应该是发展的,甚至可以脱离固有内涵。我看到在对这首诗的评论中,有论者认为李皓对雪这个意象的发挥,与寻常认知不同,而持反对意见,认为李皓的这首诗损害了雪在他心中的美好印象。

然而我觉得在这首诗里,雪依然是美好的。诗人写到:“不相信/雪,其实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在尘世,没有一枚雪花是清白的”。而且,在第一节里,我看到了雪这个意象的传统而经典的内蕴:那就是雪与春天的联系。“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春是雪的向往。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雪是春的祥瑞。还有,我们一定要坐实雪这个意象吗?多少事物是“无法坐实”的啊!就像雪在春天一定会消融一样,虽然春天和雪之间有那么温存的联系。

还有,雪,在李皓的这首诗里,是不是实写呢?我认为不是,它是作为譬喻提上文本的:“那些虚幻的事物,譬如雪”。雪,在这里是个喻体。第一节的第四行“言不由衷或词不达意”,以及第五行的“了无痕迹”为什么让我联系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呢?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庄子的话。不必执于外物吧!整首诗,如果我们体悟到了诗人的“感受”、“感觉”、“感情”、“情绪”,那才是正题。第一节末尾,诗人就说了“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是不是就点明了,诗人这首诗,主旨不在雪,那是什么呢?

诗言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诗人被某种外界事物唤醒情绪或者借某种外界事物烘托渲染情绪。文学作品都会表现作者的情绪,但是常常在诗歌中,这种情绪表现地更集中,更剧烈。从头到尾将李皓的这首诗读一遍,情绪在一节一节升高。

“撕破脸皮”,才能看到真相,“欢快的口哨,并不代表它的心思/没有怨怼和记恨”,最后一节的这几句,会不会将我们带回到第二节的“被粉饰的刀柄/呈现出太平的利刃”呢?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呢?而这一节中的“不相信/雪,其实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在尘世,没有一枚雪花是清白的”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而那决裂呢?我前面说到,“春是雪的向往”,也写到“雪是春的祥瑞”。但是它们必须决裂,决裂是它们的终极温存:雪化了,泥呈现出来,草木生——春天才能来。图穷匕现,原谅我想到这个不太恰当的词,是因为 “利刃”一词就在诗的第二节,它和“刀柄”一样,在我心里刻下了印记。让我记住了,“雪”,不是这首诗的主题,所以,写到这里我得把我这篇评论的题目由《一片雪花能将诗思带到多远》改为《诗思能让一场雪怀上多少心事》。

诗能让一场雪怀上无尽的心事,诗是“你我这个冬天再好不过的游戏”。我想,读完这首诗,想成为诗人的我,至少应该记住,诗是游戏,不是儿戏。

就写到这里吧!任何评论都会限制一位优秀读者的想象。所以,在结尾处我更不能写总结性的文字了。


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
文/李皓

那些虚幻的事物,譬如雪
在坦坦荡荡的春天面前
终究无法坐实,一场接着一场的
春梦,言不由衷或词不达意
像虚头滑脑的鲇鱼,了无痕迹
再大的雪也不过是虚张声势

不是所有喜欢雪的人,笑声
都那么卑微,被粉饰的刀柄
呈现出太平的利刃,而我有妇人之仁
自始至终不相信语成谶,不相信
雪,其实是用来藏污纳垢的
在尘世,没有一枚雪花是清白的

没必要大张旗鼓,让雪花从积雪里抽身
顶多有一把辛酸泪,有隐忍之美
大路朝天,沟壑自觉放低了身段
鲜花退出了名利与粪土的纷争
恶语相向的鸡鸣和狗盗沆瀣一气
那些貌似明亮的东西其实是一个污点

相信直觉吧,你一再容忍的北风
它撕破脸皮总有自己的道理
它吹着欢快的口哨,并不代表它的心思
没有怨怼和记恨,当他被东风取代
当雪花零落成泥,无论你怎么哀嚎
决裂,是你我这个冬天再好不过的游戏


李皓,1970年8月生于一个电业工人家庭,1989年3月入伍。退伍后做过电业工人、机关秘书、报社记者,现为《海燕》文学月刊主编。自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钟山》《作家》《十月》等各级报刊发表大量散文、诗歌、随笔,并被《中华文学选刊》《青年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报刊转载,入选数十部年选,曾获冰心散文奖、陈子昂诗歌奖提名奖、曹植诗歌奖、杨万里诗歌奖等奖项,著有诗集《击木而歌》《怀念一种声音》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硕士,一级作家,大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现居大连。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来读老师佳评。外物与情绪的关系被表达得清晰明确,为诗人写作通达光明与大空间指明一条道,既要有凭借,又要能飞翔 。谢谢!问好。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松林湾 发表于 2020-10-13 16:28
诗作写得很辩证,富有哲理,给人启示。

老师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作写得很辩证,富有哲理,给人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发表于 2020-10-13 12:40
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探求和思索:诗如何实现在对外在事物的观照的同时,实现对主体之情绪和感觉的表达。一方 ...

谢谢,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版主 2020-10-13 12:40:15
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探求和思索:诗如何实现在对外在事物的观照的同时,实现对主体之情绪和感觉的表达。一方面,没有外在事物或者说意象,情绪的触发和感觉的外射似乎失去了凭借,另一方面,如果囿于具体某个外物的窠臼,情绪和感觉的发散势必也会有局限性。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