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第四届东楚禅诗笔会]胡晓光:空山新雨——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之道

新东西编
https://mp.weixin.qq.com/s/bPWppaYCzOBwJdDddMP8Q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六,新雨洗旧苔
      现代禅诗,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直面生命本质的勇气;不是虚无颓废的感伤,而是洞彻真相后的释然。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现代禅诗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了一片栖息地,为迷惘的生命指明了一条回家之路。
      当我们学会在诗歌中安住当下,观照自心,我们便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在。正如一首禅诗所言:“春来草自青/何须万般求/但看花开落/不随水东流。”现代禅诗的创作与鉴赏,最终指向的是这样一种生命境界——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内心所困,在流动的世事中,保持如如不动的觉性。
         新雨过后,空山更空。现代禅诗如同这山中的新雨,洗涤着被概念和欲望覆盖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清新与自性的光明。在这光明中,诗歌不再只是文学,而是生命本身的歌唱;禅不再只是宗教,而是觉醒的生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觉醒,每一次提笔,每一次读诗,都可能成为开悟的契。用诗人李浔的一首诗结尾:
《读心经》
万念的路边
是木
眼睛的周围
是流水
一张白纸的面前
是读心经的人
(本文是为第四届东楚禅诗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五,现代禅诗的鉴赏之道:以心印心的对话
      鉴赏现代禅诗,需要放下过度解读的习惯,让诗歌直接作用于心灵。第一次阅读时,最好不做分析,只是感受诗歌带来的整体氛围和直觉冲击。如读李魁贤的《观音》:“柔韧的手指/非男非女/抚平海的皱纹”,不必急于理解象征意义,先感受那柔韧、中性、抚平的力量。继而,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空间构造。现代禅诗往往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创造出特殊的心理空间。如罗门的《窗》:“猛力一推 双手如飞/竟然被窗框卡住/上帝在窗外/我在窗里。”一推一卡,窗外窗里,简单的动作和空间关系,却表达了人类试图突破局限而不得的困境。
       最重要的是,鉴赏现代禅诗是一场以心印心的对话。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诗歌中的意境相互印证。如阅读诗人沈花未的《晨雾》:“晨雾中/错把蝴蝶/当成落叶拾起/才知道/冷的不只是天气”,读者若有类似的生命经验——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内心的寒冷——便能在这一刻与诗歌产生深刻的共鸣。
      2019年,我在大冶保安一山庄住了两夜,此处喜鹊甚多,清晨总是被它们的高声喧哗喊醒。我写了一首短诗,多少带点禅意:
《山间小住》
天刚亮
喜鹊们就开始叫了
山间有那么多的喜事吗:
无事就是喜事

       每至秋末,小区里的蛐蛐有气无力的叫声必能引发我的感悟,我写了一首《蛐蛐》:
它们不唱了
说明它们的歌唱完了
它们把歌唱完了
它们也就完了
明年唱的那些
也叫蛐蛐
但不是它们了


      树也是生命,所以它们也有尊严,我写过很多首有关树的诗,《风起时一瞥》是其中的一首:
《风起时一瞥》
树叶也有羞怯之心 
风把它的背面吹出来时 
像暴露了它的私处
 它颤抖着,用自身的重量
迅速翻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四,现代禅诗的写作实践:从心到手的修行

          写作禅诗不贪“大作”,可从即景小诗入手,训练对当下经验的直接把握。如这首无名氏的《晨光》:“晨光爬上窗台/猫伸了个懒腰凉了/我还在原地。”没有深奥的哲理,没有复杂的情感,只是对一个清晨瞬间的捕捉,却有一种“如如不动”的禅味。当代著名诗人张执浩在他的《缸中莲》中写出了“美妙的禅一样的静定”:如果不是那株莲/我不会留意到/墙角边的那口缸/如果没有那口安静的水缸/我就不会留心那天晚上/头顶有更安静的月亮/现在好了——莲在缸中/月在水下/我在蒙昧的夜里/撑着暗黑的身体/如果不是你轻轻唤我/人间就少了一种活物”。
          另一种有效方法是意象并置,通过看似无关的意象组合,产生新的意义空间。如这首诗:“废弃的寺门/野菊花盛开/去年的雪。”寺门、野菊、去年的雪,三个意象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距离,但并置在一起,却让人感受到无常与永恒的交织,荒废与生机的共存。
         现代禅诗也可融入叙事元素,在微小故事中蕴含禅机。如韩东的《山民》:“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简单的对话,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人类对超越的渴望与局限的无奈,有种深沉的悲剧感,而这悲剧感中又蕴含着对命运的了悟与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现代禅诗的创作心法:“无心恰恰用”的艺术

“无心恰恰用”是唐代禅师牛头法融的诗《无心恰恰用》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无用恰恰用,
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
不与有心殊。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只有那些让自己处于“无心”状态中的人,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一旦“用心",即成为心理障碍,成为自己的包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在生活中,那些善于“用心”的,恰恰是最苦最累的。“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一句,补得极妙,“有心”与“无心”是同一个东西在起作用,它们是“不二”的。有时“用心”处于“无心”状态,有时“无心”又处于“用心”状态。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世界万物皆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一切诸法亦是假名,得法意为证;法亦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万法亦即无心状态。
       现代禅诗的写作,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养成。它不是刻意为之的创作,而是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诗人必须培养一种“无所住心”,不让思维固着在任何概念、成见上。正如禅宗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有心灵自由无滞,才能映照万物本来面目。
       观察力的训练至关重要。现代禅诗要求诗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接感知事物本身,而非透过概念的滤镜。这种观察需要全神贯注,需要放下自我,让事物如其所是地呈现。诗人应当学会“只是看”、“只是听”、“只是感受”,不做多余的联想和诠释。
        语言的锤炼是另一关键。  现代禅诗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往往通过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深邃的意境。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红色手推车》堪称典范:“那么多东西/依靠/一辆红色的手推车/雨水淋得它/晶亮/旁边是一群/白鸡。”全诗只有寥寥数语,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主观的抒情,只是呈现一个画面,却让人感受到万物相互依存、刹那即永恒的禅理。也牛在拜访黄梅五祖寺后写出了一首优秀的禅诗《听禅》:“惟道禅师在佛堂前/讲守本真心。香客们一边听一边问/旁边一株黄梅/不言不语:梅子快熟。它要用一树清凉/长养那些果实,由酸/慢慢变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二,现代禅诗的意象世界: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宇宙

        现代禅诗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捕捉禅机的闪光。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在《清晨》中写道:“餐桌上的牛奶瓶/吸收着最初的曙光/必须从这样的征兆开始/新的一天。”牛奶瓶吸收曙光,这样微不足道的细节被诗人赋予神圣意义,正是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完美体现。
          黄梅籍诗人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更是将这种日常禅意发挥到极致:“深夜一枝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一盏孤灯,在静夜中幻化出高山流水、星空白鸟、花鱼梦境。这是极度的寂静,又是极度的丰富;是有限空间中的无限可能,正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
         现代禅诗中的自然意象,往往超越了传统山水诗的审美范畴,而成为心灵状态的直接映照。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中国唐代诗歌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写作有大量的禅意诗,他在《松树的树冠》写道:“湛蓝的夜/霜雾,天空中被月光照亮/松树的树冠/弯向雪地,墨蓝/渐渐没入天空,霜,星光/靴子的吱嘎声/野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诗中既有具体的自然景象,又有置身其中的身体感受,最后以“我们知道什么”的疑问作结,表达了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自然奥秘的敬畏。李元胜的《菩提树》:“它照顾着一座空山的寂静/一边接纳我,一边安抚被我打扰的一切/其实我来了,山也仍然空着/万物终会重归寂静/两种寂静的差异/让它结岀了新的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现代禅诗的精神内核:于无常中见真常
         现代禅诗最显著的特质,在于其对“空性”的现代诠释。台湾诗人周梦蝶在《孤独国》中写道:“昨天,我穿过/我和我之间的沙漠/遇见我自己。”这三行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我和我之间的沙漠”指向的是自我的分裂与疏离,而“遇见我自己”则暗示着一种对本来面目的寻找。这不是逻辑的思辨,而是直观的体验,恰如禅宗所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奥冬的诗《世间孤独与你丝丝相扣》:“月亮滑入松林/最初的针扎的寂静/真的是好大的,月亮的寂静啊”。古石的《莲池花开》:“蜻蜓贴近水面,薄薄的/羽翼,正把莲池升上天空”,意境美带来的禅境美。
         洛夫在《金龙禅寺》中写道:“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钟声化作小路,植物仿佛有了生命在咀嚼——这不是简单的拟人手法,而是万物融为一体的禅境表达。在禅的视野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分别,钟声可以是路,植物可以有欲望,一切都在流动、转化、相互渗透。女诗人李南的诗呈现一种转承机锋之妙:“当我路过新垒的坟头/猛然钻出一簇矢车菊/你看,连死亡也那么好。”——《那么好》。曹红燕也有诗《无关悲喜》:“十六桃花盛开/粉红如霞/这是谁家门前美丽的春景/桃林后,竟是一排二排三排墓地/中间一条小径穿越/无关悲喜”。
         现代禅诗对语言的运用极具特色,它深知语言的局限性,却又要在局限中展现无限。余光中的《夜观星象》如此写道:“万籁俱寂,只余下/星与星之间的对话/我欲倾听,却只懂得/光年与光年的沉默。”诗人试图倾听星辰的对话,最终却只懂得“光年与光年的沉默”。这种对沉默的领悟,正是禅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现代写照。智维法师在他的诗《风儿来喝茶》中用常用的语言写岀了极美的禅意禅境:“坐在茶寮/门响了/风儿也进来/喝杯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空山新雨——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之道
胡晓光

        晨光透过竹林,洒在青石小径上。诗人驻足,不急于记录眼前景致,而是让自我消散在这片光影交织中。片刻后,他提笔写下:“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潭水无痕”。这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心灵与自然相遇时的刹那感悟——现代禅诗,便在这般静默中悄然诞生。
        禅与诗的相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缘任运,到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平常心是道,禅意始终浸润着中国诗歌的血脉。而现代禅诗,并非简单延续这一传统,而是在现代语境下,以全新的语言和形式,探索心灵与世界的本质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0 (1).jpeg

胡晓光,湖北大冶人,1982年开始写诗,已出版诗集数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