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火焱 金牌会员   /  2024-12-22 09:08  /   8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词与用词

词是组字的意变。词是如何自以为是的?词要超越自已的过去之和。一付不变的容颜,如何去表达自身不同于肉体这千万年过去累积的意义之和,而被抽象出的那一个共识意。我们先去看自身要超越的那个自己。我们借用“单子”的概念。单子:一个不能分割的,最小的精神实体,它无窗。那么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单子。是先祖的精神与理智对万物抽象后,形成的一个精神实体。比如:人。甲骨文是一个象人形的符号。是抽象。抽象的实质是本质浓缩。也就是先辈们在创造字时,一开始就是“理智抽象形成精神实体的形式”。
这就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方式。当单子组合成词,就是二个精神实体的碰融形成一个可拆分的精神实体,此时,词不在是一个“单子”了,它还是一个精神实体,它可拆与可变。用词的本质就出来了,用词的本质是,精神实体的二次碰融。词只是碰融后的精神实体的形式。也就是说:用词。词的样子的背后那一个复杂精神才是词的本质。
此时,一个域,被打开了。这个域就是境界。西方叫场域。精神的不可见性,决定的词只能是形式。花园的美空间,而其中一朵玫瑰。只是美域与香域的一个代表形态。
这时,文字的概念被延展为精神实体的含意符号。
艺术表达在字词的本质面前向精神符号迈进。
当做为精神符号的词,样子没变。但样子代表表达的精神碰融体被符号性扩大了“境界,域界”。也就是说,用词者不是用玫瑰的形意,而是玫瑰的抽象人类的精神实体的人类文明,从境界与场域中去把握词的选择。
用词不再是一个意义的表达,不再是一段实景的描述,不再是肉眼可见的反馈。词从精神海中,被抽象的精神实体渴于呈现自身的样子,选择了自己的代表:词。
词的奴身份以确定。写作中被词以推动的文本是什么?,是缺乏精神的表现。
真诗人与真诗作,一定是人类精神与文明被抽象成可视其形的,复杂精神实体的形式。写作没有抽象性,是不可能形成精神实体。词是抽象产物,判决一个文本是不是精神实体,就看词是不是被抽象的运用,词是抽象的,一定有一个被浓缩与表症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读者还原,这就是诗歌的可理解性。先验与超越的自以为是,就成为了先验集体意识的精神实体。这是词与用词的本质。这是光怪陆离与精神玄华的分野。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例:

》情

一团雾的将来态:露珠。
露珠镜的两边:绿芽与花骨朵。
尘世面具取下幻想“   ”。

互相勾勒“    ”,镜中人,伸手穿过镜面——
——寻找真地:镜花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