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序言

  中国新诗已历百年,作品浩如烟海。如今,各种选本也是层出不穷。
  各花入各人眼。除非模仿或者抄袭,各选本自然也是撷取大有不同。本选本也不例外。
  因为纯粹出自本人爱好,本选本大致遵循这样的体例——

  其一,童年
  其二,青年
  其三,中年

  如上,我将中国百年新诗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窃以为,童年,青年时期可读,或者优秀作品甚少,故,重点放在“中年”的第三部分。
  或许,这样的划分,亦难免诟病。这都很正常。尤其,我所有的批注,或者点评,也都是个人的,也不求一律。或认同,或反对与批判,也都视为正常。

      2022.11.20.。

     第一部 童年

徐志摩  《再别康桥》(略)
戴望舒  《雨巷》(略)
卞之琳,《断章》(略

     身后眼前点评:窃以为,中国新诗百年,前六七十年。也就这三首诗可读,至于其余的,胡适的《尝试集》以后所谓的革命文学诗歌之类,就不必提了。仅就这三首诗而论,《再别康桥》的学生腔十分显著,《雨巷》则是典型的文青之作。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诗歌来说,虽然青涩,也总算是初入茅庐。至于卞之琳的《断章》就有点成熟暖男的味道了。

      第二部 青年

北岛 《回答》 《一切》,《生活》(略)
顾城 《一代人》 《 远与近》(略)
舒婷  《致橡树》(略)
李小雨  《夜》(略)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略)

      身后眼前点评:上世纪八十年,中国新诗走人了爆发期。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北岛是这一时期的不二旗手。其能量巨大的诗作,是时代的最好参照,胜过同时代的任何文学。其必将名垂千古。顾城,是仅次于北岛的成就巨大的诗人。其他,李小雨,海子,舒婷等优秀诗人,也各有一两首诗作值得一读。

      第三部

      第一辑。施世游,刘年,袁树雁,胡弦,抚湖一柳,小雪人,打火机。胡明珍,钱松子,吴一等诗人。
潮汐数.png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中国百年新诗选/评》第三部第二辑(上)佘尚达 草钤 王学玉 雷平阳 石棉 三泉等

  分遗产
  文丨佘尚达(12岁)

  老青蛙
  站在高高的荷叶上
  正在给底下的小蝌蚪们
  分遗产

  这八亩水塘
  这荷花、水草
  以后就都是你们的啦
  还有
  吹过的风
  路过的云

  顾念读诗: 成年人写作,多是抒发个人的各种情感,但是对于少年来说,创作,则是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观察世界的方式那么多,我们往往却因为成长,而固化了对事物的认知,一片池塘,在我们的心里也许就只是在夏夜里听取蛙声一片,但之于少年,俨然是一所童话的王国,这个王国,转化成文字跃然纸上,如此美好。

  吴一点评:(此作)妙在善于从日常中剥离出闪光的元素,妙在善于从成年人容易忽视的角度去取材不凡。

  那是孤独
  文 | 佘尚达(12岁)

  我在墙角难过的时候,
  影子一定也在
  哭泣。

  因为
  它比我更靠近
  墙角。

  老家梦泉读诗:现代诗在性情,经验的基础上更关注体验,体验是心灵瞬间的爆燃和蔓延。它可以是直接体验,亦可是间接体验。带有一定的变幻、非确定性、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这首小诗就是一首体验之物,他(她)站在墙角难过时,看到投影在墙角的影子引发感想——影子一定比我更难过(哭泣),因为它更靠近墙角。影子是由光源对客体投射而显现的(这里应是背向光源的投射)。那么光源是谁?是生存的磨难?是父母严苛的管教?亦或是其它?另外,影子是否也含有多种身份?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加上作者只有十二岁,更让人暗自称奇。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标题与正文不是那么契合。毕竟作者只有十二岁,纠结孤独,是否与小学生的生存体验错位?是否有那么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

  那是快乐的风
  文/佘尚达(12岁)

  风在夏天的麦穗上奔跑
  麦浪起伏
  勾出了风的形状
  那么欢快 那么任性
  像是上翘的嘴唇
  也像是向下弯曲的眼睛

  吴一点评:《那是孤独》与《那是快乐的风》完完全全出自佘尚达之手,那么这个小小少年太可怕了,且诗途不可限量。前一首第二节的老辣之处,乃许多写到古稀之年的诗者所不及也;后一首“化无形于有形”的功夫,连一些大师级的诗者,也不一定能做到。

  身后眼前点评:三首诗,三种构造与风格。显然,少年佘尚达能写出好诗,已经不是偶然。
  现在,大家最大的疑惑与争议——佘尚达作品是否有人代笔?我认为不大可能。运动员中,一般成绩可以冒名顶替,如果是世界冠军,谁能代替?
  历史上,曹子建,骆宾王,白居易的“少作”,王勃,李贺的青年老成没有人怀疑。为何我们就一定要怀疑佘尚达。
  中国新诗,一直在泥泞中成长。现在,终于出现了一位佘尚达这样的少年天才,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窃以为,有少年天才的出现,比如骆宾王,白居易等,也是诗歌趋于成熟,盛世来临的标志之一。
  祝福新诗,祝福新诗盛唐时代的水到渠成。
  --------------
  一面旗帜
  文/草钤

  南风吹来它向北飘
  北风吹来它向南飘
  东风吹来它向西飘
  西风吹来它向东飘

  没有风时它垂下来

  身后眼前点评:这是今年故去的诗人草钤的代表作。此作也合乎这样的原则:简洁,自然,富含寓意。
  文学创作有时候不必太复杂,一切照实写来,将构架,与语言组织好,诗意与寓意自然就有了。
  ----------------
  往事
  文/王学玉

  一溜水漂浪花飞溅
  一眨眼
  踪影不见

  身后眼前点评:这是一首微诗。微诗标题之重要,往往是决定性的。设想,北岛的《生活》换一个标题试试?
  此作,去掉标题,就剩下一点点童趣,成一小小的生活片段。有了《往事》这个标题,含义就大不一样。于是,带给我们回忆,回忆的不仅仅是童年趣事,而是一幕幕的或欢乐,或者悲戚的往事。这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更有大时代的暴风骤雨。
  于是,由一首微诗,我们不觉进入沉思,将个人命运与整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了。这样的微诗,人们还会认为其“微”吗?
  作者王学玉先生著述颇丰,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此作也是我从其中众多诗作中擷取的,向来鲜有人注意的。
  ------------------
  在日照
  文丨雷平阳

  我住在大海上
  每天,我都和大海一起,穿着一件
  又宽又大的蓝衣裳,怀揣一座座
  波涛加工厂,漫步在
  蔚蓝色天空的广场。从来没有
  如此奢华过,洗一次脸
  我用了一片汪洋

  身后眼前点评:此作与袁树雁的《在海涂》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袁树雁,用的印象派手法,雷平阳用的是传统手法。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派都可能写出好作品,这不应该是问题。
  又,雷平阳据说是当今很有名,同时官方认可的一位诗人。但是,窃以为,选评作品,只需看作品本身,其它都不应该在考虑范畴。
  ----------------------
  航海史
  文|石棉

  红海很小,亚丁湾像一只澡盆
  七月,印度洋上季风来了
  我几乎不能睡觉。想到这些天
  在不同的大海上
  想到被引擎掌管的航行
  想到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地球上

  小雪人读诗:“红海很小,亚丁湾像一只澡盆”。对于局限活动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观者来说,这句话的夸张程度不亚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对于一个以“踩着地球四处跑”的航船轮机长来说,“地球是家门口小村”,那么亚丁湾真称得上“澡盆”。“澡盆”还近似低语地述说出“我”对于不同海域中复杂气候的驾轻就熟的气度。
  全文近似白描的分行,真得是《航海史》的叙说内容吗?不,文本以“想到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地球上”,缓而有力地渗透出对于“自由”的灵魂渴望。
  人类的自由永远是指心灵的自由,而非躯体的自由。“诗与远方”,就是如此。“远方”假如没有“诗性”,也只会是另一个牢笼。《航海史》正是这样状态的缩影。

  身后眼前点评:“想到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地球上”,写此句,得有独立于地球之外的视野。显然,这首诗作的格局与构架宏大,这自然与作者作环球航海的水手职业有关。然而,有类似经历的诗人,就能写出这种质地的诗吗?倒也未必。
  --------------------
  幸福的俗世
  文/三泉

  天黑下来的时候
  野菊花格桑花依偎得更紧
  只是我们看不到
  拿着火把在山间奔跑的孩子们
  就是这个夜晚会说话的萤火虫
  天黑下来的时候
  大山一望无际深不见底
  我需要一张床
  铺在大山的最深处

  身后眼前点评:西方文人大都有瓦尔登湖情结。中国文人历来向往“桃花源”。现代中国诗人呢?深入大山深处,脱出一段尘世,是不是也是一种心灵慰藉。
  三泉是经常出入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位诗人,或许最能感受,同时也最能享受这种世俗与传统的幸福吧。

  《帝国黄昏》(俄罗斯纪行组诗之一)
  文/三泉

  黄昏从临街的女子开始。她倚着楼墙
  打电话,吐烟圈

  太阳在做最后的安抚
  那照耀过阿赫玛托娃灵魂的阳光
  也照耀了她

  她不会注意,一辆缓缓驶过的列车
  正搬运忧伤。一两个完整的烟圈
  抵消不了黄昏的沉重感

  莫斯科的太阳就要下坠
  像从电话的另一端随手掐断

  《白桦林》(俄罗斯纪行组诗之二)

  忧伤说来就来。像白桦林
  簇立在一片原野上
  像月光不会拐弯
  撞在白桦林的枝叶上
  像一滩水银
  在她胸间晃动

  《天鹅之死》(俄罗斯纪行组诗之三)

  有人听到翅膀折断的声音
  但它并没有坠落
  靠着沸腾的血
  它的头颅又上升了几公分

  它已经在聚光灯下
  死过很多次
  它的脖颈拉长后撕裂
  瘫倒在泥土中
  它不愿意——
  像一个人那样死去

  今天月亮在清洗它的伤口
  它的痛苦和它的骄傲一样多
  它拒绝进食,甚至一滴水
  它要把自己消耗殆尽——

  它要让自己轻起来
  像一片羽毛,在飞翔中死去

  2019.09.26。

  身后眼前点评:二零一九年,三泉去了俄罗斯一趟,带回来一组诗歌。我印象里,当代新诗中,关于域外风情的,以三泉这一组最为出色。
  帝国黄昏,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印证了这种现象,成了最为明显的特征。从这一点来说,三泉这组俄罗斯诗作,又具有寓言性质,文学的其中一大功能也得到了验证。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三部 中年 第一辑(下)
  闫殿才 袁子林 钱松子 胡弦 小雪人 成小二等

  《林芝》(外一首)
  文丨闫殿才

  雅鲁藏布江拐过来,要长舒一口气
  桃花开得慢。一江的红
  把时间扯得很久,很远

  所以初生的牦牛,比其他地方的
  多看了一眼春天

  黎落读诗:西藏的季节比内地晚一些,油菜花和桃花开的会晚一些。如果你去过,并且刚巧在内地看过桃花,那么在这里注定会再看一次,这种感觉仿佛获得“初生”饱含初心和童贞。带有一种生命重现的喜悦和重逢,文本的镂空和留白处理得很好,简约不简单。小诗注重内核延展,借用植物的开放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说的隐喻而富于弹性。

  身后眼前点评: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到闫先生这首《林芝》,我立刻联想到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两首诗作同样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千里江山图。只是,《峨眉山月歌》以空间为主,而《林芝》是以空间+时间描画各半来完成。
  同时,给我以惊喜,原来现代诗里面,已经很有一些诗作具备了唐诗绝句的味道。此作即为一例。这是新诗成熟了的标志。
  目前,仍然轻看现代诗的人,其要么不懂,要么根本不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现状。

  《》转山记


  列车趴着入山洞,趴着,过澜沧江
  遇到敬畏的东西,直不起身

  群山也趴着。
  几千公里的脊背,负着大地的重

  牦牛是站着的,雄鹰是站着的
  远处山尖上的夕阳,是站着的

  转经筒的藏胞
  趴下,像八百里外,逶迤的山
  站起,是一群行走的佛

  黎落读诗:转山是藏民族区域的一种庄严虔诚的祈福仪式。文本利用这一切口垂直进入直抵深核。沿途各物象的“趴”,“负”,“立”之动态呈现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外在表现。通体紧致,幽深,溢满敬畏之心。
  ----------------
  《》对面楼里的脚步声(原标题《生活》)
  文/袁子林

  每天深夜
  我都听见穿着高跟鞋的脚步声
  自下而上通过楼道
  走进对面的单元
  有一个深夜
  对面单元
  传来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声
  从那以后
  我再没有听到那脚步声
  现在
  对面的单元整天门窗紧闭
  只让窗帘挂着一条缝隙
  留给了一丝阳光

  身后眼前点评:这是我在《中诗网》偶尔看见的一首诗作。作者也名不见经传。我非常喜欢这篇作品,以为刻画了当今城市里的一种特有的原生态,味道醇厚。我曾经改写过此作,但是,终究不如意,并生出了“有景道不得”的李白之叹。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的题诗只好搁笔。我不揣冒昧,非要越俎代庖,失败是一定的。
  可见,“文章乃天成”的说法并非虚妄。文学上,有些作品,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完成好,即使大才李白也不能代替。
  --------------------------------
  《垂首篇》(外五首)
  文/钱松子

  向逝去的每一天致歉,
  像植物那样,“一直被继续”,
  用眺望解释自由,
  打一辆车,归纳余生的多种说法。
  我与街头的旁观者会面,
  又约画中人,共赏彼此的荡漾,
  属于俯瞰的事不多,
  秋来,低头均是惊心动魄。

  小雪人读诗:作者善于将不相关的物象碰到一起,如同杂交嫁接,这种新的生成性的语言显示出魅惑力。这类不相关的背后除了诗性直觉,还有智性。
  比如此文本中融合不同意象,演绎了“植物”的状态,以喻示人至中年的困与破中的感悟:
  1 植物有根植土壤后的困守,不便挪动以至只好眺望。
  2 车走向的不可知性,以示眺望时内心的游弋。
  3 自由被局限时,只好随缘,摇曳与摆荡
  4 植物(朴素性的)成熟的低首与致歉,以示中年心态的在悟中放平。

  《》月末

  肺腑之中寒意对付生活,
  有时如初恋,“换来了另一笔财富。”
  美的存在有一种气息在贯穿,
  看上去像地铁。
  去年今夜,我暖不了身子,
  但能感受到月光,最先融化出来的威力。

  黎落读诗:月亮从月初到月末会经历一系列初生,弯月,满月,直到晦月。这个过程充满了美的变数和动感,类似某种情绪和现实生活状态。诗作在深度解构中,加入多重意象元素和技法,将心象巧妙的植入其间,形成一个迷离又晦涩的阅读场景,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现象学》

  花开,是把塔埋进水里,
  用腮呼吸。最先从松林中走出来的人,
  承认万物有深浅,
  正如晨昏用尽,应该说点什么,
  一出口,竟成哨音。
  我曾经迷过的路,
  兀自后退,像被显影液拒收的底片。
  风未打完太极,
  窗外已挤满爱国青年。

  小雪人读诗:文本看似对所见“现象”漫无边际地裁剪,其实,各现象的探寻都有其精神的本质。
  文本是诗性表达的鲁迅式呐喊,是“李文亮”式的哨音集结号,是“我”在迷途与觉醒两端之间,一退一进的互打太极后的觉醒。
  分析文本,看天生太极手如何练组合太极拳:
  1) 塔为静为迷,花开为动为醒
  2) “塔”若为两栖动物,陆栖为实物在岸上,水栖为倒影在水中。此时,迷强醒弱。
  3) 晨为醒,昏为迷,在两端之间往返中求索,表达出挣扎。
  4) 我的两面性中,底片的迷“我”的在退败,爱国青年战胜自我后涌出。此时,迷弱醒强。

  《蝴蝶》

  像未来一样缄默,
  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从心里认可。
  她的生活“一直在表决”,
  随时,自反省中掏出手铐。

  车行简评:想象,向来都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在此,不得不提及一个诗歌术语:陌生化。简单地说,就是词语从日常到陌生的处理过程。亚里士多德说的“惊奇”,大约就是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的源头。但其实,中国古代诗学的“比”,即中国式的陌生化的源头。所谓“比”,离不开本体和喻体,也可以看作选择轴与反应轴的纵聚合。而无论“比”或“轴”,都有一个隐秘的通道问题,或者说共性等值问题。回到《蝴蝶》的文本,初读的确有茫然感:蝴蝶为什么有缄默的未来?又为什么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一样有着麻木的惯性?为什么“一直在表决”?手铐又何来?细读之后,不妨尝试通道建立:象未来一样缄默——这个,想想冬天的肃静蝴蝶的短命就不难理解。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从心里认可——衔接上句来读,指的是一种麻木的惯性。她的生活“一直在表决”,来源于蝴蝶振翅类于举手。而关于手铐的意象源于蝴蝶停歇状态的展翅。当然,这些都是表层的。而深层次的思考源于生命的体验:翩翩蝴蝶本是飘逸之象,而沉重的“缄默”,早已是注定的宿命。“表决”之权与“手铐”之“羁”,于此形成矛盾的糅合,构成悲剧性的包容张力。是为赞!若要说不足,个人认为在补足的通道问题上,还需拓宽一些好。

  《上山》

  从山脚去云顶,人间越来越薄,
  几乎透明。峰峦深陷,
  草木摸出钥匙,成为它们中的一员,
  我拿错了,至今仍在纠结。
  “寂静照亮隔音。”
  风换了一茬茬,才把穹顶还给我,
  带着抚不平的皱褶;
  你俯首,才从底片脱身,
  先一步回到明天。

  小雪人简评:读钱松子的诗歌,时常会有一种语言魔幻的效果。其实,当读者在惊讶于他对语言上的天赋时,他正是用最朴素天然之心来驾驭这种魔幻。松子的文字是摆脱了历史文化对文字本身的沉淀,试图让文字回归最初的意义。而读者常以经验文化来读其作品。
  亦如此诗中出现的“隔音”、“底片“、”明天“,若从历史文化意义上读,会出现与文本若即若离的幻觉;若从单纯文字上读,是“隔着的声音”、“有内心的底色”、“明亮的天空”。
  在情景虚实的交织中,文本抒写上山时内心返朴归真的洗礼过程。而我在写这段评语时,更愿意再从诗歌写作者如何处理诗语言的角度再来读读文本,比如“你俯首,才从底片脱身,/先一步回到明天”。

  《》邂逅

  用对视原谅记忆,举鸟鸣的
  例子,否认当初寡言。
  我停车的空当,
  树叶掠过后视镜遁入季节,
  像你的眼神。
  多年了,每当想到
  芦荻把渔船激荡的波痕一行行捞起,
  就心生暖意,
  河滩堆满阳光的下午,
  你看到的我,仍是少年。

  小雪人读诗:匆忙的人世,午后偶然的“停车”唤醒我,回到年少的虚度光阴。文本于细微之处的意味,让读者与诗人都心生暖意。这也许是诗的最初来路,也是最终归途。

  身后眼前点评:武林中有一些隐秘的绝世高手,当今诗坛也有这样一些人。钱松子也是当今“深度意象”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相当隐晦,只在小范围里传播,属于典型的“小众”文学。
  老实说,我也基本看不懂钱松子的作品,只略知其大概,感受到其作品意象的叠加,结构的宝塔式。深为其甘于寂寞,痴迷于技术,不懈探索的精神感动。
  唐朝有李商隐,李贺,世界上有梵高,毕加索,托马斯.艾略特,当今中国诗坛能有袁树雁,钱松子等一类诗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而不是相反,漠视,讥讽,或者拒绝他们。
  面对塔尖上的艺术家,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浅薄,短视,无知而寻找各种藉口。
  ------------------------
  《下游》
  文//胡弦

  江水平静,宽阔,
  不愿跟随我们一起回忆,也不愿
  激发任何想象。

  它在落日下远去,
  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

  身后眼前点评:如前述,此作也颇有唐诗绝句的味道,类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在落日下远去/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子接近,均属意境悠远。略有区别的是,一个靠的意念,一个用的画面感。
  当代诗坛中,时有盛唐气象的诗歌出现,这不由得不让人兴奋,欣喜。 作者胡弦也是一位较有知名度,且有相当实力的诗人 。
  ---------------------
  《冬眠者》(外一首)
  文/小雪人

  冰是沉睡的水。冬日清晨
  尘埃在百叶窗下,半空悬浮。
  落下来时
  窗外的梧桐树正裸露着
  躯体上的伤疤,一只一只睁开眼睛

  身后眼前点评:冬日窗景,具体,细腻,纯粹,一切寓意与心境看似均不着一字。欣赏这种干净,客观的描画。

  《十二月》

  该落的都己落了,该生长还埋在土里
  梧桐树散尽黄叶
  此僧不穿袈裟,与天地同宽

  身后眼前点评: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内敛不同,此作非常大气。其出自女诗人小雪人之手,着实让人吃惊,也与其向来的风格迥异。

  另外,小雪人主持《中诗简牍》多年,发掘出了许多优秀的新诗新人,眼光与鉴赏新诗的能力均非一般 。兹编辑《中国新诗百年选评》,《中诗简牍》是重要的参考微刊之一。在此致敬。
  -------------------------
  《黄鹤楼》
  文/成小二

  长江有伟大的开头
  浩瀚肯定不是唯一的结尾
  我活在中间的这一段
  今夜,高高的黄鹤楼耸立在长江岸边
  流水交出最温柔的部分
  今夜我遗世独立
  爱上一个人,学着黄鹤楼的样子
  我不能控制流速,也无法改变水的方向
  上游不是我的
  下游也不是。江水浩浩荡荡
  我死死守住这一段,就能把你从头爱到尾

  车行读诗:难得一见的好诗!“江水浩浩荡荡\我死死守住这一段,就能把你从头爱到尾"——可谓神来之笔!——这里的江水,是时间(生命)的隐喻:去日已矣不可追,来日渺渺不可期,唯有把握当下活在现在,才是明智的、透彻的爱!而“我不能控制流速,也无法改变水的方向”,则表达了一种生命无常不受控制的无奈。当然,解读的时候,这里的“爱上一个人”,不可简简单单地理解为一个人。。。
  成小二的诗歌读过不少,总体印象是语言风格有独特的些许“嬉皮士”的味道,或者说类于“冷幽默”!。然大俗即雅,我觉得这并不妨碍他一步一步成为大家。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诗句中常常赋予了日常事物的重新发现与再命名。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文本浸透了个体对于生命的痛感或大爱。刘年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好诗?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我觉得诗者成小二带给我们的“打动”,主要来源于“腐朽之中见神奇”的智思!若要说不足,个人认为不少文本还略略有些拖沓感。当然,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老家梦泉读诗:好诗是一幅辽阔的画,又有逼真、精致的细节,细节可以是自然物态、也可以是人化自然,还可以是人,最好兼而有之。它不会让你看不懂,但又深藏着无尽的涵义,兼有大片的留白,让你入迷、让你沉思、让你感动、让你心潮澎湃不能自抑……这首黄鹤楼就是,前两句拉开辽阔,中间几句是细节描绘:我站在中间一段,雄伟的黄鹤楼耸立在江边,流水交出温柔,我和黄鹤楼何尝不交出刚毅,相互给予,和谐共处。后面作者笔锋一转,展开形而上的思考:学着黄鹤楼一样爱一个人,就像爱眼前的江水,不是为了控制,改变她,上游不是你的,下游也不是你的,死死守住这一段,就能将她从头爱到尾……
  写上面这段文字时,我正好在黄河岸边,有两棵柳树,一棵歪倒在河水里,一棵坚强地挺立着,我忽然想,好诗有时也像一棵树……

  身后眼前点评:印象中,写黄鹤楼的新诗也不少,唯这一首使我惊心。
  成小二向来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使作品变得厚实,是一位个人风格明显的诗人。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11-23 21:46
这个整理与批注是有意义的。学习,感谢!

谢苍凉老师来阅。敬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整理与批注是有意义的。学习,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第三部   中年

第一辑(上)
施世游,刘年,抚湖一柳,打火机。袁树雁,西娃等

《太平门》(之三)/外二首
文//施世游

       雨天,最好的去处
  是坐在屋檐下
  看雨脚
  和门前的水连成线
  看着看着
  就会想
  顺着往上爬

身后眼前点评:我也曾经坐在屋檐下,注视过这种情形。可没有想到写成诗。将常见的事物用文字呈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共鸣,这,或者就是文学与艺术的真谛。

《片阙之语》

  道路给大地分行
  大雁给天空分行

  还有一行分给你
  如白色的鲸脊拨开湛蓝的海面

身后眼前点评:所谓“片阙之语”,天,地,人都囊括了。小诗大气磅礴,包罗万象,形象鲜明。厉害。

《空旷》

一枚钉
穿透木板
钉尖朝上

一个人
站立的广场
头颅朝上

身后眼前点评:此作我读出来的是“孤独”。客观的描画,得出来的是歧义,是无数的可能。这是文学“形象大于思维”的基本原理。不明白此理的人,一辈子无论多努力,写了多少字数,都不可能进入文学王国的门槛。显然,施世游是深谙此理的。

      综述:施世游君的作品看似简单,笨拙,却正是“大巧若拙”的表现。
----------------------------
《》白云歌(外三首)
文/刘年

不害怕雷电,我害怕静静的天
不喜欢殿堂,我喜欢青草、白雪与荒原

季节梳理人间的秩序
死亡让生命如此壮丽

爱自由,爱自然,爱水风流动的衣裙
不爱的人,我赠她以黄金,爱的人,我赠她以白云

身后眼前点评:世界上没有不可用的字,词,句子,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爱自由,爱自然”这在一般诗作中是口号,空洞的代名词。但在此作中却是可以的。为何?值得一般诗歌作者比较与思考。兹不详述。

《》离别辞

白岩寺空着两亩水,你若去了,请种上藕

我会经常来
有时看你,有时看莲

我不带琴来,雨水那么多;我不带伞来,莲叶那么大

身后眼前点评:诗歌最忌讳写满,意旨可写半句,留半句。此作深得诗歌创作三味。其模式,差不多成了“刘年体”,在一般诗人中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是有道理的。

《》念青唐古拉山

走近一些,念青唐古拉山会站起来
再走近一些,青稞会为你返青,菜花会为你返黄

念青唐古拉山是个人名
你喊,她会答应

喊得足够大,足够久,足够真,她会发生雪崩

身后眼前点评:这个“雪崩”好啊。意象料峭,奇诡,或成经典。

《》汪家庄的白杨

起风了
水柳在摇,椿树在摇,棠棣在摇,板栗树也在摇
有鸟窝的白杨,揺动幅度最小

身后眼前点评:诗歌可以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鸡毛蒜皮。也可能是芙蓉牡丹,或者小家碧玉,或者野菊狗尾草。天天读诗的人,往往有这种感觉。很多诗看着像诗,其实不是诗,要么面目可憎,令人生厌,要么叫人反胃,或者令人昏昏欲睡。可刘年的诗作不是这样。很普通的句子,字词,与场景,也都贯彻着诗意。这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至少我本人看刘年诗歌,从来就不认为是负担,相反每每以为是一种享受——这才是真的艺术。
---------------------------
《凡眼》(外二首)
文/抚湖一柳

早晨的宁国寺,阳光
一块一块地涂过去

大钟着色深一些,上面
经文密布。要是有人撞钟
会飞出点,金色?

草坪上几处石头,有的叫
云门,有的叫
狮吼

那些僧袍走过,略略带风

身后眼前点评:看过无数写寺庙的新诗,唯这是给我最深印象的一首。全诗几乎均用白描。然而,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呼之欲出。如此卓越之描画,呈现,古今罕见。

《钢琴师》

把身影弹成一道海岸
倾斜,黑色的风

白鸟。一只只
一群群,十指放飞的

就没打算,再把它们,捉回来

身后眼前点评:轻盈,灵动,俊逸——杜甫所谓“俊逸鲍参军”当如是。

《麦粒》

是0。洪荒。太阳
碾压神农之顶

是1。一条命。乞讨之人
藏匿一条打狗棍,有的成了拐杖

是2。再小的麦粒中间都有沟壑
一边爹娘,一边土

麦粒的N次幂。城市立方
唯有麦秆,能绊倒

身后眼前点评:意象清新,又似乎信手拈来。
      综述:抚湖一柳, 是我在《中诗网》遇见的一位诗人,也是我读到的当代最有才气的女诗人之一。2019年,其一别中诗,悄无声息,也再未在其它诗歌群里出现。念念。
--------------------------
《草》(外一首)
文/打火机

我准备再养一些草
让院子更象荒原
边门留给狐
我喜欢它迷茫的眼神
门外的小路一直通向远山
那里是宋朝的一只手臂
正在从峡谷里掏出月亮
我焚香的时候
那些草开始编新的蒲团

身后眼前点评:小路如手臂,这比喻足够大胆,奇特与新鲜。而且是宋朝的手臂,这得脑洞大开才行。又。由“草”至于“蒲团”,这里的宗教仪式,是皈依,返璞归真,或者历史的又一场轮回,都是可以由读者的遐想来填补的。

《光辉岁月》

那年,顾城的诗集刚出版
我步行到县城
去看生病的表妹
怀里揣着
自己的诗歌
马路是石子的
一路走去
背了我那首著名的作品
念给表妹之后
她的病渐渐好了

身后眼前点评: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来的文艺青年,无不熟悉此种情景。标题也是绝妙。可以比美严歌苓的《芳华》(小说)。对,此作堪称诗歌界的“芳华”。以寥寥数语媲美长篇大作的小说《芳华》,这正是诗歌不同的地方。也体现了打火机的不凡才能。
      综述,打火机的诗歌风格介于“深度意像”与普通诗作之间。文字极具个性与沧桑感,在朴素,不动声色的描画中,凸显诗意。
--------------------------
洛阳(外五首)
文/袁树雁(西衙口)

雪到珈蓝,又白了一分。
木鱼的声音,仿佛一具岩石小品。
整个北方,就一匹马的眼睛在动

三且点评:一个雪字覆盖了中原的水深火热与苦艰,一经与佛相遇,那白的慈悲与宽容,便随木鱼声声,深入人心。北方雪的寒冷、泰和的期盼都在那匹白马的眼中滚动。
      三行,三十五个字,写出了一座城,一个民族的沧桑,给人深深的奇崛感。这种奇崛来自于大浪淘沙或风沙过后,那些表层的逻辑与非逻辑已被淘空,唯留深处的筋脉,词语冷漠地以奇、透、漏、皱的神韵言瘦身之外不可言之广袤。

《鸿雁》

一天的蔚蓝也只是黯哑的铜,
那江山崇高,唯有这黯哑的铜。

用秋水弹唱。
一队迁徙的脖子,
按着自己的胫骨,奏出了副歌……

苇蓼之上的落日,有一声不响之美。

老家梦泉读诗:现代诗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隐喻。这首基本是,只是尾段加了副歌——落日。表面看,句句写鸿雁,其实句句隐喻农民工。特别是中段,尤为精彩,一队迁徙的脖子(长脖子是大雁的特点,加上诗题即为鸿雁,实在不必再具体点明,这样更为虚幻、神似),那种奋力,那种拼搏,那种暗哑的骨节摩擦,如见其型,如闻其声,实在妙!在当下提到迁徙,自然想到农民工,这也是其具有了时代感。我们品读诗歌实在不必、有时也不能100%句读,比如这首。用中国式感悟和西式的细读结合、点到为止、留点空白更好。

小雪人读诗:这首诗歌与《诗经》上的《鸿雁》类而不同。类是都以“鸿雁”象征“劳苦大众”,不同是文本以异质元素”铜”与常规表达相互作用,构出诗写与审美空间(第一段),再从此空间中以细微表达突出主旨(第二段)。文本从浅层至深层的构建上都具有欣赏空间与角度。解析一首结构诗性大于文字诗性的诗歌是一种对文本的伤害。但是,评论不点到则又显空泛,这里选一句个人认为细节处理最佳的部分,来阐述个人对文本的理解:
      “按着自己的胫骨,奏出了副歌……“
      1  胫骨是人或动物的重量主承重部位。~文本以身体局部代整体,则表达鸿雁是江山的基石。(江山崇高,唯有这黯哑的铜。)
      2  副歌是按胫骨的声音,这声音几乎不可闻见。但是,文本以不可闻见为副歌,正是衬托突出主歌“黯哑的铜”,突岀沉默,而这沉默不是悲观,是“有一声不响之美。”
      文本中“铜”是异质,但正是构架异质之间(落日、铜、鸿雁)的精神相通性,才让此文本从传统美学中突出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与海子《亚洲铜》有类似性,但是,此文本更注重浅层的画面的完整性,以及避免因现代技巧而造成的外观的破碎感,再深入到深层的隐喻意义。

《静  观》

公路上的呼啸,一辆接着一辆。
却是我一个人在磨损。

别指望炊烟。

两条翅膀是一只蝴蝶,
俩个瓢,与一个葫芦已经没有关系。

小雪人读诗:此文本从初读,可以读为异乡者的乡愁。但是,好文本往往不会浅尝辄止,我们来看下作品到底如何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表达内核。
     深度意象是让物呈现出最原始的裸露状态,但是单纯的文字呈现是宽泛的、缺乏角度与边界,则需要用彼来照应此。在彼此之间的呼应空间即是诗歌不可言说的诗性。
     此文本任何一行单句都是筱此的断崖,但是在峭壁与峭壁的结构之间恰是溢出情与意。而这种断裂之间的糅合,恰是考验诗写者各方面的细微写作技巧。这种技巧因其细微的融合而易被“无视”。
     第一段:文本用“却是”来浅层上建立“车”与“我”的关系,再用“磨损”提炼出精神关系。两行之间用句号,表达断。第一行表外,第二行表内。这种表达内与外是与第三段呼应中产生的结构溢出效果。     
     第二段:仅一行,结尾句号。单行看,我们可以解读成乡愁,但是,这单行并非是孤立,而是与题目相应。(我)静观~别指望炊烟。我与炊烟的参照系在第三段。我内观,乡愁是精神上的回归渴望。题目与文本为一整体,我们可以发现文本构架为四段,构思注意诗歌的内外的类复沓的建筑美。
     第三段,两行之间用逗号表达两行属于同一层意,两意象是并列中递进深入。文本以一正一反两种表达方式来互应参照溢出内核。两条翅膀≈俩个瓢≈我与另一个我。“俩个瓢,与一个葫芦已经没有关系”,溢出分裂中磨损的痛。

《》丢失的硬币

我有一栋大门博物馆。当我
从一扇门里出来,我随即
把它遗忘。我知道
它们是活的,因为
我是死的。当觉知
经过异味的水道活下来,
像一串脱离了鸟体的鸣叫,闪闪发光
在淤积的泥沙里。阳光
打碗花一样地洒满大地
我从苦难的尽头走出来
我知道,生活是可以指责的

老家梦泉读诗:题目是《丢失的硬币》,作者却没有一句提及(明提),却有一个庞大的隐喻在时时触摸它。诗中呈现的博物馆,其实就存放着那些丢失的硬币,它们都活着,我遗忘它们的时候,相对来说我就像死了。当我饱经风霜后重新记起,就像觉知经过异味的水道活下来:
      像一串脱离了鸟体的鸣叫,闪闪发光
      在淤积的泥沙里。阳光
      打碗花一样地洒满大地
      这样诗意地为丢失的硬币塑形、命名,显得多么精妙!拟物,通感,让丢失的硬币动物般鸣叫,植物般在阳光下绽放。这就是诗写的独特性,因此,也便有了识别度。这是一首深度意象诗写,看似不着一字,实则尽得风流。相对来说,小诗结尾弱些。终究要从苦难的尽头走出。

《开始》

挖掘机是这片废墟里最接近海鸥的声音。
但崛起的楼房,更有可能成为一暗礁。
我明白的第三件海事:
那一本本购房合同,是踏实的陆地在撤回。
一个拾荒人,已经用他那傻粗的黑铁钳,
从这堆倒塌的混凝土上剪下了第一朵浪花。

身后眼前点评:“海事”与建筑工地看似毫不相干。然而“崛起的楼房”与“暗礁”,拾荒人用黑铁钳“从这堆倒塌的混凝土上剪下了第一朵浪花。又无不形象凸显,诗意盎然。

《》在海涂

云彩的颜色不断变幻
像某种水禽明快的叫声。
渔村再一次活过来。
大片的黑麦在为它们自己准备镰刀。
苍茫的海湾,夕光落在轰鸣的动荡里,
一头海象,在天空中扇动笨重的翅膀。

黎落读诗:整首诗框架紧凑,语言鲜活。站在落日下的滩涂, 视野开阔,万般滋味浓缩于方寸之间。文本从高远处落笔,在隐喻和象征中铺开,几乎看不到个体主观的介入,可是所有呈现又都在诗人的头脑中形成风暴,然后不动声色借用一连串物象和事象打开。渔村和黑麦可以是所见,也可以是场景的挪移再现,首尾关照,回味幽远。

身后眼前点评:袁树雁(西衙口)是当今“深度意象”派代表诗人之一。“深度意象”诗歌大都比较隐晦。袁树雁《在海涂》这首诗作,相对说来比较好懂,诗人主要用的“直觉”,俨然一幅莫奈的油画,印象派的色彩明显。作为诗歌来说,令人耳目一新。
-------------------------
画面
文/西娃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缓缓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身后眼前点评:西娃其人我不熟悉。这是我看过的其唯一作品,也是坊间流传较广的一首小诗,可见一般读者有时候也是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的,不可一概蔑视。
     此作,构造宏大,意象自然。将战争与和平,祥和与杀戮,幸福与混乱的世界置于一个小小的文字画面中,相当巧妙。但是,该作也有一致命缺陷,就是标题“画面”,空洞,俗套,概念化。如果将标题改成“公园的一角”之类,精准,具体,作品的完整性将大不同。惜哉。

......未完待续........

链接:《中国新诗百年诗选》//身后眼前批注(连载/其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