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虚构的真实性高于现场的真实性
——简评李伟新诗《蒲团》
★空灵部落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禅宗的境界,将生命体与觉悟融入到一草一木之中,因而万物生而有翼并获得灵魂的飞翔。同样山中之寺乃佛教之地,谁知与佛祖最为接近而不舍不离的是何物呢?答案固然各说风云,也各有其道理。当我读到诗人李伟写的《蒲团》一诗,就想是否因诗之名也是一个确切的答案呢?
众所周知,蒲团是指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扁平的座垫。乃修行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之物。其耳聪目明又缄默不语。因而落笔写蒲团便有了习常之中的妙处。诗人以蒲团的视角和认知直接叙述了寺庙之门的场景:“此刻有涌出佛门的木鱼声此起彼伏/行色匆忙。众生无始无终/一边诵经,一边顿悟”。这个场景并不特别,在每一个寺庙之內都有与之相同的情况出现,但诗人对其时间的度量是“无始无终”,当然针对一个人是不存在的,而对于众生的连续行为确是精准的定性,佛门之地也是芸芸众生之处。从禅宗十六字真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中可以知道这个“不立文字”正与诗的技法要求一致,禅意是在文字以外的意思。也就是说字面意思不能使诗之有效成立,言外之意才是诗的本意。可以这样说: 言外之意是衡量断行文字是否是诗最为有效的尺度之一。
蒲团识人,自是心知肚明。蒲团知道“人来人往的尘世,急切而紧张”。多有信与不信之人在迷途之中求仙拜佛烧高香的,让每一个庙门都不得安宁。在蒲团之上,那些并不纯粹的佛门香客拜佛之目的是“谋求攻略,施展愈发昂贵的道德疏远”。佛门乃修心养性之地,然而,另有企图对挺而走险欲求保佑便穿过山门而来的拜佛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致使佛门人潮涌动,虽然香客口中念念有词,但其结果正如诗人的理性判断:“芸芸众生里随时都会霉变的神话”。自然“心诚则灵”,投机取巧之人佛是不会给予出路和便宜的。蒲团对所谓修行之人的来来往往有了非同一般的判断,但于己又是如何处之的呢?佛门之地也并非净土,凡尘拂之不尽,蒲团是一座山?一朵云?是也不是。在诗人的眼里,“蒲团倾向于意念,品相端庄/一改前世今生的耀眼,不断反复定义”。蒲团的自我定位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来回确认,也是人心惶惶。这样的心理状态正是一个埋头苦干之人的心态,这才是这首诗最为精要之处。在诗人看来,处世哲学不及一个蒲团的启示:“天与地,人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诗歌虚构的真实性高于现场的真实性。诗是艺术,不是记事文本。当然,诗歌也是写一些不太明白的事,也不必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与答案。诗还是要发现前所未有之发现,各种母题可以写,但要追溯到源头,从不同的路径出发。诗人李伟从一个凡人进入佛界,从蒲团千年的处世不惊的存在看大千世界,就是找到了一个甚新的角度。
2022.9.30于苏州科技城
附诗:
蒲团
李伟
此刻有涌出佛门的木鱼声此起彼伏
行色匆忙。众生无始无终
一边诵经,一边顿悟
而人来人往的尘世,急切而紧张
谋求攻略,施展愈发昂贵的道德疏远
芸芸众生里随时都会霉变的神话
蒲团倾向于意念,品相端庄
一改前世今生的耀眼,不断反复定义
天与地,人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