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也牛 论坛元老   /  2022-8-3 09:31  /   239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心中不留下影子
——读黄春祥的《圆通寺》(组诗)
■也牛


《楞伽经》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达摩祖师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又说:“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一百多年后,到了四祖道信《楞伽经》才因简古艰涩,难懂难解渐渐式微,五祖弘忍大师开始以《金刚经》作为禅宗印心之经典。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时,问客从哪里来,客答:“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因此《金刚经》开始盛行于世。
“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 四相是人生烦恼之根。《金刚经》中说的四相,即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见性,即见本来。
佛在《楞伽经》中所要开阐的是性与相二门。因此《楞伽经》不但是性宗的最高经典,同时也被相宗行人奉为圭臬。佛在一般开示性、相的经中,为适应众生根机,而偏颇于性说或相说。因此有了性、相的分野,但彼此并无妨碍。
佛说法度众生只在契机、契理、应病与药。方法则是籍相了性,由相入性。而其终极目的即是性相一如!
如《楞严经》中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法尔如是。

    要读懂《楞伽经》首先要了四门,即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众生以见种种“相”,认以为实,而依此种种相起种种“名”,然后更依此种种假名,作种种“妄想”;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虚伪无实,如翳眼所见空中花,即入“正智”;复唯心直进,以此正智返熏七识,返照本性,即得登于“如如”之境。因此,相、名、妄想三者即是世谛、生灭门,亦是染法;正智、如如即是真谛、涅盘门,亦是净法。
三自性:缘起自性、妄想自性、成自性。亦即是唯识法相宗所说的: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名称略异,其义则同。以一切法皆依众缘和合而妄起,无有自性,故缘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众生依种种缘生无性之法而横起种种妄想分别,普徧计度执着,故妄想自性又称徧计所执性。一切法虽现有众缘和合、离散、若生若灭等相,及众生依此等妄相复起无边妄想,然一切法实本自圆成,从本以来,无有增损,故其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凈,不增不减”;亦如六祖大师在《六祖法宝坛经》中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故称此性名成自性,又称圆成实性;圆成实之“实”者,以此性不虚妄,远离一切虚妄故,是故如来性德非是空无一物,故能普覆一切,成就一切,不落断灭。
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楞伽经》于偈问偈答部分一开始,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云何净其念?”“念”即是意念,意念即是心。这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然而“净心”与“净念”还是有点微妙的差别,因为心是指心体,而念则是心之功能业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因此说“净念”只是净心之功能,令其不妄用;若说“净心”,则是于心体本身上下功夫。然而心体无相,由用而显,故第一步入手先从其业用上下功夫,渐次能达到心体,因此大慧菩萨在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问“云何凈其念”。再者,“净心”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问题,而心之组成为八识,故后来大慧菩萨在长行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这便与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遥相呼应。问诸识生住灭的种类,即是要了解心识的生灭相,通达心识的生灭相后,才有可能离生灭而入不生灭的本体。此不生灭的本体即是如来藏。因此该经一开始即从对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渐次入于对不生灭的如来藏之显发,最后达到诸识即妄即真,七识不流转,如来藏受流转等甚深义之揭示。若达八识生灭之相,其所依者实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即达不生之大旨。
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亦即是人空与法空。人与法之所以空者,是因为人与法具无自体性。二乘偏证人无我,达人空,法执未断,故证有余依涅盘;佛与大菩萨证法亦无我,故于涅盘法亦不执,是故不出不入:不住生死,不爱涅盘。不出不入故,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即是“离四门”,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非无、亦非非有无,离四句、绝百非,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因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到自觉圣趣-入如来地,若得离心意意识,即能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永尽,到自觉圣趣。“自觉圣趣”(或称自觉圣智)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来地,证如来法身。

要写好现代禅诗,必须要“诗、禅双修”。修,就是修正、修行。修行讲信、解、行、证。当我们通过阅读前面提到的这几部经典,解悟了“明心见性”的次第和方法,便有了“行”的方向。去修正人品和诗艺,才能达到诗禅俱佳的境界。
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获得生命禅悦和大自在,直了成佛。
现代禅诗的最高境界就是呈现出这种“自觉圣趣”的境界!
黄春祥是诗、禅双修多年的诗人,诗作颇丰。下面我就按这个高“规格”要求来观照、品读他的诗:


一、        离相见性,境界自现。

《睡莲》

那一缸睡莲
从来没有真正睡着
它见过
到寺里来的每一个人
水中,却没有留下
任何人的影子

不留下任何人的影子,即不着相,即是见性。“众生以见种种‘相’,认以为实,而依此种种相起种种‘名’,然后更依此种种假名,作种种‘妄想’;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虚伪无实,如翳眼所见空中花,即入‘正智’;复唯心直进,以此正智返熏七识,返照本性,即得登于‘如如’之境。”因此睡莲没有真正睡过。它如如不动,“不出不入……不生不灭,得大自在”。


二、众生皆可成佛,说的是有情众生。

《石龟》

经文都听烂了
一身的青苔
是它对经文的注释:

石头终究是石头
听再多的经
也爬不出这座山门

石龟终究是石头雕刻出来的,它是无情众生中的一种。要成佛,必须是有情众生。经书上说的众生平等,是指有情、无情“一切法皆依众缘和合而妄起,无有自性,故缘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无自性故称平等。不是说都可修行、成佛平等。


三、        转圣回凡,修行的真谛所在

《石磨》

和尚也是人
要吃五谷杂粮
石磨磨出的日子
精细,养胃
更养心
一圈一圈地磨来
又磨去
周而复始
生活之禅,大抵如此

“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非无、亦非非有无,离四句、绝百非,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所有法,都是自心变现,所有法都共一个如来藏性。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著名公案,即是如来藏的应机应心。觉了此,法界即佛界,世间即出世间。众生即佛,无二无别!
因此《圆通》

墙内是清静之地
墙外红尘飞扬
那位在寺里迷茫了很久很久之人
在迈出山门的瞬间
灵光乍现,心地圆通

心中不留下影子,不着相而求,不起心动念,即不起生灭,了悟生死,心中空寂。诗人黄春祥深得诗、禅双修之妙谛,明心见性,自然心底圆通,境界频出。可喜可贺!


附录:圆通寺(组诗)
文/黄春祥

司辰佛

寺里的公鸡不叫公鸡
香客们称为司辰佛
司辰佛也孤傲,也打鸣
也喜欢与母鸡相追逐
在寺内,它吃供食,受朝拜
甚至与香客合过影
出了寺,那些供过它、与它合过影的香客
都不认识它了
它很快还原成一只普通的公鸡


石龟

经文都听烂了
一身的青苔
是它对经文的注释:

石头终究是石头
听再多的经
也爬不出这座山门


石磨

和尚也是人
要吃五谷杂粮
石磨磨出的日子
精细,养胃
更养心
一圈一圈地磨来
又磨去
周而复始
生活之禅,大抵如此


睡莲

那一缸睡莲
从来没有真正睡着
它见过
到寺里来的每一个人
水中,却没有留下
任何人的影子


苦楝树
      
躯体纵裂,皮肤暗褐
虽然长得高高大大
却是一身的苦
无奈,把自己卖给寺院
赎罪
天天在佛前忏悔
一年又一年
最后,依然是:
叶苦
花苦
子还苦


蜥蜴

蜥蜴昏了头
爬进寺里
寺中没有肉食
只有佛和禅
蜥蜴无意间做了和尚
只是有条长尾巴
太不像
蜥蜴狠狠心,回头
一口将其咬断
但还不能直着行走
只好隐在寂静里
昼伏夜出,让人觉得
仍是一位偷腥的假僧人


圆通寺
 
墙内是清静之地
墙外红尘飞扬
那位在寺里迷茫了很久很久之人
在迈出山门的瞬间
灵光乍现,心地圆通

——也牛/于龙藏寺
2022-8-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真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评,美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婉玫薇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8-4 19:56:00
再读,再品,再学习,真棒!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这里谈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汤胜林 发表于 2022-8-3 16:20
达摩祖师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又说:“吾观汉地唯 ...

多批点,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是心血之评,心血之作。没有读完,先标记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短短的诗,却藏着一个大世界,喜欢这样的小诗。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