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本帖最后由 诗歌频道 于 2022-6-17 11:13 编辑

引言

诗是个人的。
完成的诗是读者的。
完成的诗脱离了作者本来的“个人性和私秘性”具有了“公开性和他者性”,像一粒玉米种子撒播入大地,在适宜温度湿度环境中,种子就自行地无可阻挡地开始拔节抽穗散粉开花抽丝灌浆完熟,最后成为无限个与“个人”相似但却区别于“个人”的“他者”。
诗的二次创作延续了诗的生命。因此,客观上,诗需要“读(唱)”。读(唱)是诗本身自有的属性,属于第二生命体。
“诗言诗语”为每一粒种子提供土壤。
“诗言诗语”通过作者、读者和版主三方联动,让作品获得关注,读者有尝试、讨论、借鉴的环境,让所有参与者得其所好,各有收获。


从本期开始,“诗言诗语”换一种方式与大家见面。具体如下:

1、为阅读方便,每期最多讨论10首。
2、版主推荐,或作者自荐。可附作者名字,或匿名。作品语言规范,具有一定的质量水平。主持人有权定夺作品是否值得讨论。
3、有兴趣者跟贴讨论。围绕作品思想、结构、语言、节律、意象、诗艺等构建自己观点,做具体性交流与互动。
4、一首作品的讨论时间原则上为2-3天。
5、每一位贴诗作者要本着积极向上、勇于接受批评的态度和素养来参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善如流”是我们的信条。
6、不以人身攻击的方式压制他方意见。
7、为了确保研讨质量,跟帖者禁止灌水。如:提读,问好,欣赏,学习,点赞,占位,支持,节日快乐……等用语。

诗歌频道编辑部
2022-5-30


本期“诗言诗语”第三、四首作品:



院墙不高。门窄窄的
掉了不少漆
从远处看,寺庙像一件旧纳衣
规整地叠置在公园一角

院里两棵桃树
三月开花,六月结果
到腊月,桃枝空了
寺庙又高出几米

我从寺外经过,从没见到过僧人
倒是那些香客,我确信
在大街上
见到过许多次




诗者絮语



金身所剩不多,有的
披着旧黄袍
它们端坐在寺庙
眼里的慈悲抵达不了门外的人间
那些深重的苦难
也的确到不了它们的耳朵
倒是台阶石缝和院子角落里的野草
在祈祷声中更加茂盛


总结语:
佛与寺,从尘世抽离又归于尘世,写佛和诗的诗就有了多种可能。此次讨论一《佛》一《寺》,一内一外,一曲一直,各呈异色。从6月3日开始讨论,在多贴/层的交流过程中,有接近2000的浏览量关注禅诗和《佛》《寺》写作特点两个共同话题。《寺》的有我之境和《佛》无我之境互有交映,它们的抽象又立体的交叠在文本上呈现出思考的深度,以及视像的层次和色彩。


本期“诗言诗语”第五首作品:

隐忍

莱莱



一座山要驯服多少块石头
才会心生悲悯
长出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

江湖开阔,风刚刚转个身
时间就缪之千里
理想的马桩上栓过猛虎,也栓过绵羊

玉兰树不动声色
梦中的鱼群潜入海底,七彩泡泡
到二月才浮出水面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本期“诗言诗语”第五首作品:

隐忍

莱莱



一座山要驯服多少块石头
才会心生悲悯
长出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

江湖开阔,风刚刚转个身
时间就缪之千里
理想的马桩上栓过猛虎,也栓过绵羊

玉兰树不动声色
梦中的鱼群潜入海底,七彩泡泡
到二月才浮出水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围绕作品创作背景、蕴意散发得失等,作者与参与者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诗歌的空间切换,应该在“合理”的范畴进行。作品本身的成熟度和讨论者深入有效且具体有针对性的讨论,让《隐忍》共完成63贴/层,最后浏览量达到3832次/人。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流浪的白云 发表于 2022-6-13 12:47
三文鱼
文/流浪的白云

收到。谢谢支持。这期已结束。我们将会对文本进行讨论。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流浪的白云 发表于 2022-6-13 12:47
三文鱼
文/流浪的白云

诗言诗语沙龙第六期已经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文鱼
文/流浪的白云


黄昏总是沉重地落下
这多少总令人有些悲伤
像电影散场后的幕布
崩溃的河流
越涂越黑的乌鸦
起初它们只有一双翅膀

因此我更爱明天
爱逆流与穿越
爱一个雨后天晴的釉色
越来越明亮的风声
和清新得有些稚嫩的
早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7
第二三节存在的问题,诗歌大马蜂有详尽而又智性的解读,不再赘述。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虚实转换上娴熟,语言通透干净,收放自如。一个“隐忍”道出自然物性生长的道理,同时也说出自己内心不屈的呐喊和与自己和解的愿望。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6
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诗人试图通过时间和空间之中物之变化呈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 ...

第二三节存在的问题,诗歌大马蜂有详尽而又智性的解读,不再赘述。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6
这是自然的发现。在自然界的自然生长中发现相互依存与相互驯服的关系。其实切入的自然和抵近自然正是作者 ...

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诗人试图通过时间和空间之中物之变化呈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的道理,因为求生的本能,既是弱小的植物也能“物随其转,生因其变”,至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境界。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6
既就是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在裸露的石壁上也能生长的苔藓植物,自3.74亿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 ...

这是自然的发现。在自然界的自然生长中发现相互依存与相互驯服的关系。其实切入的自然和抵近自然正是作者从尘世抽离而出进入自然的结果,这里隐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意义空间观,独立而又融入其中的境界具有无穷延伸、弥散感,如果顺势推进,就会取得主客融一、时空融一和有无融一的物境与意境。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6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天赐其命,天也守其命,神为之祈祷与护佑。

既就是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在裸露的石壁上也能生长的苔藓植物,自3.74亿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日。是“一座山”的大悲悯,却更是弱小们的大隐忍。诗人的醒悟与发现忽然发生是因为她正以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的“姿势”身植于其中。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2-6-12 19:55
丁香花、含羞草、常青藤生来占有自己的一方空间,顺应时世呼吸生长开花,延续自己完整的一生,并不为身边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天赐其命,天也守其命,神为之祈祷与护佑。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