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背后”杯第二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十三周冠军作品:
小巷深处
皇闻晖
止步于街口,青石板复活了一段记忆
久违的巷子,能否婀娜出一个柚香一样的姑娘
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沉睡的时光,吱呀了一声
那些远去的人,却再也唤不回他们的身影
如此深邃的巷道,像拉链一样
两侧破旧的骑楼,被紧紧地缝合在一起
一望无底的黑暗,比小巷还要长
这么微弱的灯火,怎么照,也照不见人家开门问好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诗家陈先发说过:“写作即是区分,是将自己与无限的他者隔离开来的力量。写作者也只有有效地完成了这种区分,他的形象才能明晰起来”。小诗前两句让人一下想到戴望舒的《雨巷》,这让我一下警惕起来,急切深入下文,看是否有别样的呈现?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小诗成功地描述了一个归人久违故乡(小巷),再回故乡(小巷)的深切感受,真实地融进了个我的生存体验。其艺术手法也别具一格:四段分别由四个动词牵引:“止”、“推”、“缝”、“望”,层层展开:首段,一个“止”字让人想到唐人宋之问的名句:“近乡情更怯”。“婀娜”一词的别样运用,也让小诗一下灵动起来;次段,“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沉睡的时光,吱呀了一声”,虚实交错,让时光的虚也发出一声吱呀,又何尝不是作者的一声悲切;第三段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两侧破旧的骑楼”是实指,也隐喻我和故亲、乡亲,其相思“被小巷(像拉链)紧紧地缝合在一起”;尾段,一望无底的黑暗(虚),具化为实的小巷,且还要悠长,那微弱的灯光,“怎么照,也照不见人家开门问好”,更照不见我思念的疼痛。至此,小诗由“止”的怯,“推”的惊,“缝”的浓稠,到“望”的悲切、无奈,在客观和主观的相互交错中,完成了由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提升,进而也点亮了一腔浓浓的诗意。若说不足,尾句似乎弱了些,另外,“一个柚香一样的姑娘”是否适当改下,让它和《雨巷》里面的句子再远一点……
——老家梦泉(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读《小巷深处》一诗,那种独具南方特色的骑楼小巷,其消失已久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便再度扑面而来。让人久久回味,唤起人们对许多往事的联想,也让人倍感岁月的沧桑。
诗由颇具中西合璧的骑楼街巷引发回忆,从而唤起一些沉淀在历史经验中的东西。如诗开头写的“止步于街口,青石板复活了一段记忆/久违的巷子,能否婀娜出一个柚香一样的姑娘”,一下子就给人似曾有过的生命体验,映衬出一种似虚似实、似幻似真的情节。诚如狄尔泰所言“最伟大的诗人的艺术,在于它能创造一种情节,正是在这种情节中,人类生活的内在关联极其意义才得以呈现出来。”
的确,这让作者现场的观照,在特定环境下自然而然地捕获并把握了蛰伏心中“久违”的感觉。如第二节对“木门”这一特定事物,包括人在岁月流逝中准确而精炼的描写;以及第三、四节借助形象的类比关系呈现小巷的“深邃”、“黑暗”,以及隐于内心的某种失落。诗中所涉及的人事、物体、色彩,都十分具体、生动,仿佛亲临了那般境地。显然,这决非是指对客体物的描写而已,而是自然、贴切地将小巷引向内心悲哀而幽暗的呈示,其用意是明显又微妙的。即在诗人创造的“情节”中,使一条小巷存在的“意义”得以呈现。使得小巷的“深”在系列形象的动感中,在感觉的交融与变幻中,显得更有地域文化和历史蕴含。
—— 郑朝阳(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