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情之诗乃生命之诗
——简评张敏华《仅仅是记忆》

空灵部落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在即。当我们悲喜交加的时候,所幸的是人间的悲喜与生命的生死总能绝处逢生,正如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向死而生与向生而死是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我们无一不在这条道的某一段路上奔波,没有时间去考虑,直到有一天自己的亲人告别了人世,方才觉得人生还有一道侧门,通往神灵世界。

生死有命,这宿命论是要人们不得不去接受一些现实。诗人张敏华因为父亲的去逝在心中打了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他在《仅仅是记忆》这首诗中以潜意识来解密,去解读红尘之中的生命密码:“过早地离开人间,还是到了时候?/一条砂石路的尽头,/一扇虚掩的铁门,将尘世/和墓园分开。”这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其父亲的突然离世是不是不可另行择日呢?没有一部圣典经论能说得清楚,但现实中就有一扇生死的铁门守住了墓园。这样的经历我也曾经有过,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对生命之重或生命之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面对的坦然。张敏华还沉湎于中,念念不忘,这也是对父亲的怀想。在我读来,其诗开句的那个设问一下就戳到了我的痛点,因为我一直为未能照顾好异地的老父亲而深感内疚与自责。

诗人置身于墓园。对于一个墓园之中的生死之人,诗人从众多墓碑上那些相片的眼神中读出心中的无助,但任何的努力都挽回不了相同的结局:“露出贪生的眼神,是逝者的绝望,/还是生者的无奈?”诗人始终将墓园内外的生死观和亲情纽带相连在一起,这实际上也是诗人通过生死之人的眼神对话表达出自己的无奈。我们往往在这个时候会想到“也许”这个词的重要性,但时间不可逆转,个体的生命不可重来,“也许”只是一个假设,但当初有些事是应当做得更好一点的。面对现实,我们活着的人是不是要更加相亲相爱呢?答案是肯定的,珍惜眼前人就是珍惜生命,就是对生命的敬重。诗行于此,诗人以叙事的方式续写诗行:“转过身,或俯下身子──”诗人已不再细数所见之实,而是在灵魂深处去感悟生命。说不上是大彻大悟,但他最后写道:“会有那么一天,/生死不再那么怜悯。”我想这是诗人终于顿悟到了生命的命门,对生与死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之。

情之诗乃生命之诗。真实、深情,血质与通灵都是最为直接的元素,不说诗歌技巧,而是直抵人心。张敏华的诗没有浮华,而是质朴、隐忍、内敛,于无声处听惊雷。其诗简约但能让读者引起共鸣、思考,并受到启发。张敏华现在生活在浙江嘉兴,实际上我母亲的祖籍正是这个嘉兴。诗人曾邀请我去寻根,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走在去嘉兴的路上。

2022.2.17


附:
仅仅是记忆

张敏华



过早地离开人间,还是到了时候?
一条砂石路的尽头,
一扇虚掩的铁门,将尘世
和墓园分开。

鲜花枯萎,塑料藤凌乱,
黑白,或彩色头像
露出贪生的眼神,是逝者的绝望,
还是生者的无奈?

转过身,或俯下身子──
仅仅是记忆,是声音,是意识,
会有那么一天,
生死不再那么怜悯。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