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浅评博尔赫斯的《雨》一诗

◎江苏哑石


       对于诗歌的解读和分析通常要建立在熟悉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或许如此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词句的所指及其诗作的内涵,也即可相对准确地探究到诗句背后真正的弦外之音。反之,极可能会产生误读的现象。譬如保罗•策兰那首《死亡赋格曲》之诗,倘若仅从诗的字面上看,除了在表达手法上高度繁复的音乐结构外,似乎并无多少新奇之处。但若阅读前熟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一边让擅长音乐的犹太人弹奏高雅的钢琴曲,一边又在音乐伴奏下用毒气野蛮残害犹太人的背景,那就会很容易读懂保罗•策兰隐于诗行中的巨痛和愤怒。
       故,笔者在评析诗歌时常常也十分慎重。不过这一次,笔者尝试主要从字面上谈谈阅读博尔赫斯本首诗作的个人体会。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诗之首节中,点明了时间:黄昏。黄昏突然变亮,既属于下雨时自然场景的实写,又有所隐喻。黄昏的色调是暗的,突然变亮,借助对比手法的应用,在事实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暗示着即将出现的画面应是亮色的、美好的。
       另依据日常生活经验,黄昏、小雨的氛围,常易于让人浮想联翩,且如果长时间地凝视,也会让人的思绪发生游离。恍惚中,记忆里会不由地浮现出某些相类似的熟稔场景。就像诗之三、四行所写,仿佛此时的下雨“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同时,籍此也很自然地切换到下一节关于往事的回忆和叙述。
       从表达方式上说,这节中除了对比、隐喻手法外,诗人还采用了俗称的魔幻或超现实主义写法。

       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玫瑰,一般是作为爱情的象征物,也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与爱情相仿的美好感情。正因它很奇妙,且色彩是鲜红的,往往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故,诗人在这里用的几乎是不容置疑的语气,“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并将那个时候称之为“幸福的命运”。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这两节中,博尔赫斯将画面切换至现实场景,又快速将镜头推远。通过利用这种蒙太奇和超现实主义写法,使“被遗弃的郊外/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居然可被眼前之雨水洗亮,已不在人世的父亲亦在雨水中得以重新“复活”,并且诗人似乎听到了其所渴望的父亲的声音。博尔赫斯早年丧母,是由其父亲抚养长大的。从这些诗句中,可体味到他和其父亲之间的感情深厚到何种程度。“不复存在”、“黑葡萄”、“渴望的”,这些词语所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甜苦兼具的复杂情感。
       再从整体上来看本首诗,内容上并不晦涩,让笔者颇感兴趣的是其表达手法。概括说,是借物抒情。具体讲,主要是采取了蒙太奇及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不同画面(场景)巧妙地进行剪辑及合成在一起,不仅使读者在阅读中的情感处于一波三折的起伏状态,而且也充分抒发了诗人对美好过往及过世亲人的深切怀念。
       所以,博尔赫斯所写的本首诗之整体结构较为精致,表达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十分成功的。


       附录:

      

       ◎博尔赫斯(阿根廷)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2022.2.19 上午 初稿
2022.2.19晚上 修改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欣赏,学习。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