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陈虚炎 版主   /  2022-1-24 12:48  /   8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玩转楹联





(注:此版本为初稿,专为演讲教学。总共大约花一周时间,收集资料,修订,编排,最终整理成册。电子版缘故,也不吝惜纸张,以求多多益善,详尽俱全,希望做到“一本在手,无需再搜”之功用。故我名之“玩转楹联详版”。目测可能是现在网络楹联教学资料中最详尽的版本了。因时间仓促,该版本只融入个人些薄心得经验,主要资料皆从网络索取,真实版权不明,故而该册楹联教学资料实有盗取他人版权之嫌。为了不侵害原版权,仅仅用加粗字体作为个人的后期添加,以便文友识别。望文友理解愚之初衷,仅为楹联爱好者提供方便罢了。若来追究,愚实无言以对,只能呜呼嗟叹了。以后有时间,愚会重新修订整理该资料,更多融入个人心得经验,浓缩精华,深入浅出,编排更专属且专业的资料,文友待之。)














自序


本人年过而立,无才无德,闲来喜欢舞文弄墨,学习古人声色,以今调赋之。如古诗,古词,辞赋,曲调,绝律骈文,杂类繁琐,难以尽数。

今调赋古,不伦不类,于是多做怪跌失序的贻笑诗篇,每每被诗友嘲弄,调侃。唯一同道之认可,乃是楹联。想来学习古风诗之前,唯好一样,便是楹联。

当时文学基础薄弱,纯粹瞎敲盲撞,竟然被我搞懂了一些对联机关。仿佛儿童发现机关巧玩,爱不释手,每每把玩趣联直至深夜,苦苦冥思,探寻摸索。可惜本人愚钝生性,虽深爱其趣,却不谙其道。然,楹联者,终究文字游戏。即是游戏,不外乎一技;即是一技,必然孰能生巧,巧能生精。边搜索资料学习楹联基础,边宽对宽出,习之日久,宽对变窄,窄对遂工。再加平仄,技法,摸索意境,终于一技成器,圆满出山。酒酣耳热,赏玩之余,被诗文友人谑称”对穿肠”是也。

今又习学古人文体,忽然想到:短律之半便是绝句,绝句之半便是楹联。故而,词赋,绝律之基础便是楹联。楹联者,乃古诗文之基础元素,作用之大,堪比诗眼。愚谓诗眼者,虽非一诗灵妙所在之意,却是学诗者的重中之重。愚观己绝律,虽非上乘,却能做到对仗工整,表意舒达,盖非楹联基础之功劳乎?所以,学古诗者,必先学绝律,学绝律者必先学楹联。一联之妙,善莫大焉!

可惜,我查多数文人,由现代入古风,由古风直达绝律,并无楹联基础。亦有些基础的,也不过将之当作休闲娱乐,绝无训练之意。因其志不在此,待到真正创作古诗文骈赋,需见对仗功力时,抓耳挠心,捉襟见肘,以致作品高低不一,参差不齐,难见佳作,实为可惜!

凑巧,前段日子,应邀某诗群社长,讲座几堂楹联课。借此机会,网上搜集一些资料。愚尝试以己之经验心得,修改,删补该资料,望能浓缩精华,深入浅出一工具书,以示爱好中华传统文字艺术的同道。

然,愚并非楹联专家,所以此书必定也非专业指导,只求旁敲侧击,借花献佛。若能激发兴趣,偶尔试之,愚以欣然。若能触类旁通,博采众长,遂成楹联达人,助以诗词,扬中华传统,古音弦妙,愚之大幸大德也。



                                  2017.8月底写于天都城家中




目录

序言                          ……………………………………………  2

第一讲     何为楹联              ………………………………………   4

第二讲     楹联的发展历史      …………………………………………   5

第三讲     楹联的格调与种类      ………………………………………… 7

第四讲     楹联的基本规范及要求      …………………………………  15

第五讲     楹联的禁忌          …………………………………………  17

第六讲     楹联相关术语        …………………………………………  21

第七讲     说在实战教学前的话    ………………………………………  24

第八讲     实战教学1——词类,词性及语法分析        ……………   27

第九讲     实战教学2  ——读懂句意和断句          ………………   38

第十讲     实战教学3——语法分析        ……………………………   42

第十一讲   实战教学4—— 楹联格律         …………………………   44

第十二讲   实战练习5——楹联赏析,意境提高的技巧      …………   48

附录一     词类,词性及语法知识扩充           ……………………   51

附录二     平仄知识补充(新韵和平水韵)     ………………………   65

附录三     楹联欣赏             ………………………………………   69

作者简介                 ……………………… ………………………   82








第一讲                       何为楹联



楹联即是对联。乃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也。古时多悬于楼堂宅殿之楹柱,故而得名。别称还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
相传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之称,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意蕴和谐。其源于桃符,后与书法结合,成就了一中华艺术独创。
古时以“左”为尊,故而楹联一般上联贴于门右侧,下联贴于门左侧。门正梁上还可配横批(又做横披),写在匾额上又称横额。横批一般从上联到下联的方向书写。所谓左右呼应,上下涵盖。天圆地方之哲学也容纳其中。横批除挽、寿联外,多数需用。横披并非胡乱写就,其意与对联意境需相辅相成。换言之,横批乃是一副对联意境的升华,即是对联的主题,可谓点睛之笔。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正所谓中国古代哲学之”太极生两仪”。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那就是阴阳学说——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也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故而,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概言之,互补相辅,通融和顺为对联的重要结构特征。

骈文与律诗乃是对联的两大源头。对联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特点,因而除律诗、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散文、仿词曲句式等。不同之句式适用不同格律,宽严要求皆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工对);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宽对)。
春节时所挂对联叫春联,办丧事所挂对联叫挽联,办喜事所挂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春联是楹联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讲             楹联的发展历史

从文学史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偶,骈偶,律偶阶段。
a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 “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 “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 “《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 “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b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其中句式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
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发现,对偶和骈偶阶段的“对联”,有些与词牌的对仗相似呢?(词牌对仗,允许同字,同律,甚至同韵)
c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比如杜甫《登高》一诗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颌联和颈联分别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最后讲下现代对联。作为文遗,和古诗词一样,对联也有所发展。可以说,其对仗要求和规范是相对古人更自由的。并且,因为现代人的创新,网上也出现许多怪对,趣对,十分幽默诙谐,想来古人是不敢尝试的。
然,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对联爱好者,还是应以古人绝律标准的对仗为最高,不求平仄的现代对仗标准为折中,最后便是不求平仄,且词性失和的种种宽对为最次。当然,符合律韵,对仗等要求下,还需看对联是否合掌,是否失势,进而再看语境意境的高低。一句话,对联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上可作为楹联高低的评判标准)
另外,个人愚见,所谓绝对,也不过是世人还没想到而已,绝非不可对之对也。绝对之难,在于某对眼的平仄,词性的内在相悖,无论如何尝试,总难免失于工整或意境难和,顾此失彼,难以两兼。所以非转换思路,偏锋倚正,否则满面失对。对于绝对的问题,之后会有探讨,这里不作深论。



第三讲               楹联的格调与种类
楹联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比如先前所说春联,挽联等便是按照其功用来分类的。总得说来其分类方法有六种:用途,修饰,来源,字数,内容,格调。
具体展开,又是大幅篇章。因其也是概念知识,网上简易搜索即可,无需深谈,后面会有举例,同学自看学习。这里我要讲的是一点心得。
门类之派,随着对楹联的习练加深,逐渐皆会明了。重要在于,了解门类楹联的功能和特点。比方说春联,庆联,祝寿联之类都是用于喜庆节日或庆典上,必然恭敬和顺,喜气洋洋;趣巧之联,重趣味或技巧,相对轻内容,其包括谐音联,双关,机关联,以及利用数字,或汉字结构特点以及多义性而构成的楹联等;多字或少字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皆在汉字排序上做文章,考验对联者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五字以下短联可做楹联基础习用,五、六,七联是楹联学习之重点,小可致趣,大可辅以诗文,实乃楹联之正统。至于长联,机关,怪诞巧趣之联,皆为楹联高深学问,偶尔尝试方知楹联妙趣所在,多玩也就腻了,烦了,实不免炫耀才华,沽名钓誉的嫌疑,有违学者本尊精神。至于正对,反对,羊角对(无情对),打个数学比方,如同两条正向平行线,逆向平行线,以及成相对大角度的两条射线,这也便是其构成的数学机理。
很多楹联之类名,观其名便知其意,解释也是繁琐。所谓名可名,非常名。名者,有名无实也!欲知所有楹联之“名”,不如通达其理,循悟其实。届时,大道所通,无一不至,如金石所开,茅塞顿悟,举一反三,如举鸿毛。只要了解了楹联的阴阳二元本质,所有“滑稽”对联都有对应的数理解释,多玩多练,熟能生巧,方可以不变应万变也。
故而,各联有各联的妙处,用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用虽然也是紧要知识,不过对于本书,重在化繁为简,精辟要义,只做楹联技巧的构思,内观赏玩即可,诸如此类外用,看官别处可轻易学取。恕在下这里不一一灌输楹联名状概念。仅列举几例,只求看官一斑窥豹,先了解个大概。

a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b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即一字联~十字联
2.中联(二十字以内)——十字联以上可通称多字联
3.长联(二十字以上)
c按修辞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音律对)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4.用典联:刻意用典,或特殊地名,人名等,制造机关。又称“机关对”。有些机关对会结合以上修饰技巧,制造更复杂的多重机关。

d按来源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e按内容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f按格调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如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解缙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以文人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再如:烟沿檐,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一乃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示例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6]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五字联
山色攒文气(对)湖光澄读心。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德张民智开明范(对)学领女权炳耀风。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多字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是(对)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地。


以上三讲,已经把关于楹联的概念性知识,以及楹联大貌都给各位学员展示了。对于实际对联并无大用,却是理解楹联创作的基础。绿字部分是我划出的重点或要点信息,以及标题隔分功能,如要快速方便之学习,可直接看绿字部分。以下皆同。
接下去,我们继续学习楹联的规则,以及其禁忌点。在学这两讲前,先说明下,学习这两章内容中有关于平仄知识,以及词性分类,以及词组,句式成分分析的要求。对于没学过平仄,音律的同学,以及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最好先行补课,基础打好再看就轻松许多;或者在学习4,5两讲知识点时,若碰到疑问,难点,再去附录里“楹联前备知识”中查询相关知识内容以温故。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看后两讲内容。
以下具体楹联系统知识的学习章节,因从网上不同版本的信息资源整合而成,可能经常会有知识点的重复。不过没关系,多看几遍是好事,不断加深印象,以助记忆和理解。































第四讲    楹联的基本规范及要求

接下去,我们继续讲楹联的基本规范及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是哪一种,一个合格的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基本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
2 对仗规范。所谓对仗,即上下相对,结构想称,词性相当(相同或相近)。
3 对于严格工对言,还需掌握律诗的平仄用法。上下句平仄相错,以求音律和谐。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即“上仄下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4 合乎以上3点要求,可以说“文字”意义上的对联已经出炉,即所谓的宽对。然而,想要成为合格的楹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相关,上下衔接辅助。意相关而不重。

具体展开,要点如下: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内容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平仄法则。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不明白古诗的平仄规范的朋友,那就需要去额外补课了)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刚才是粗略讲了下一般楹联基本规范和特点,以下是严格工对所需的六大要素,又叫楹联“六相”。具体解释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对)绿荫芳草之间。
"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节奏相应可理解为合理断句)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a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b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说完了楹联规则,最后再补充下横批知识。
我简略谈下怎么写楹联的题目,也就是横批。横披多为四字,横批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书写方向是顺着上联至下联的方向,其意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自然,横批的创作也大有学问,写出好的横批需一定功力。但横批不是目前教学的重点,这里一带而过,不作详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资料深入研究。这里仅简要表述下横批的写作手法。大致分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
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
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是批“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
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
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

第五讲                         楹联的禁忌

网上有段关于楹联禁忌的绕口令,已将楹联几个重要禁忌点一一列举,个人觉得非常好,所摘如下: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忌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忌孤平孤仄】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七-三平三仄】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失势对!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即:势可增不可降)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所以,对联后,我们应该先行对照楹联构造规则,看自己的对联是否合乎要求规范。然后再仔细对照9条禁忌点,来一一检查问题,直到全部通过,一副标准楹联大功告成。至于意境,需待功力提高后,自然也会有所长进。











第六讲     楹联的相关术语

对联是诗词基础,有句话“短联练诗,长联练词”。是爱好诗词的朋友必学的知识,律诗里的颈联与颔联要求对仗,填词里有些词谱里也规定在某两句必须对仗,这就是考我们的楹联功夫。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在实战前,我们还是从一些基础概念入手,学习下常用的楹联概念以及术语,举出相关案例供大家参考。有些知识点先前已经讲过,不过学不厌“烦”,温故而知新。

【对联】对句和联语的合称。即对+联(对:对音节,对语法,对平仄。联:联句意)。是由两句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例如,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对联种类按照表达的内容可以划分(a)写景状物类(b)叙事咏物类(c)抒情言志类(d)讽刺讨檄类。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

【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自对】就是当句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雪;  百岭见千娇。

【借对】就是甲义借乙义来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又称隔意)
如:风翻碧柳==笔写清词

【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
如:满招损==谦受益

【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虽然此句非对,但意思就是对联语境是上下连成一片的道理。)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作联的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平仄】a.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
b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用韵规则】使用古韵一般要求注明。切忌古韵、今韵不能在一幅联中混用。简单说,一韵一联。

【对联句平仄规则】对联出句一定按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无格联之分。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为正格,反之变格,一般指特殊对联,无格联指没有格律的对联,多属文字游戏。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避免三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此概念可参考律诗,绝句)

【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的规则。“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不计较平仄),但是楹联严格来说,是要避免出现三平三仄头出句。“不论”是要看出句,如五字楹联的第三个字一定论。

【上重下轻】即失势。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 弱,造成头重脚轻. 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句: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
例句: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   “诗”和“情”同为平声。

【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例句: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
例句:依法修行可入道。

【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
例句:万事俱如意。

【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从平仄上解释的失对)
例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  “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
例句: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扩展:失替,对联术语。失替,指一个句子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 平 仄 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如果出现平平仄,或者仄平平,这就是失替。

【重字】分:a同位重字。b异位重字:c异位互重:d虚字相重

【合掌】犹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a)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
(b)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
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扩展网文: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楹联创作之大忌。对联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对仗,音韵、平仄、词性、词义和意思都要形成一种对仗,其中意思的对仗是“隐性”的,不是在局部 “音韵、平仄、词性、词义”上能看出来的。上下联“合掌”,就意味着在内容上偏向单方面,像是两个手印叠合,这无疑是“内容对仗”的一大缺陷。《联律通则》明确忌“合掌”,虽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很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怎样理解“合掌”?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后来,他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自古以来,对合掌的认定有不同其说:

其一,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同。古今诗律联家认同一致的是“两句不可一意”,即“句意相同”就是合掌。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古人评曰:“造语虽秀拔,然上下文多出一义。”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等均属此类。今人也有,如:“室满欢愉,儿祝爹娘同寿考;庭饶喜庆,女祈父母共康宁。”含义不二,惟一的区别是“儿祝”和“女祈”,儿、女又同是做寿者的孩子。上下两句中所有词语的词义完全相同,是典型的“合掌”。还有:“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对仗很工,但神州与赤县均为中华别称,词义乃同,千古秀和万年春的含义也无本质区别,内涵一样。因此,是一副“合掌”联。

其二,上下两句中有意复的字,也算合掌。例如:“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耿韦) “稀、少”合掌。“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贾岛) “流、走”合掌。“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曹松) “行、动”合掌。“犬为孤村吠;猿因冷木号。”( 顾在榕)“吠、号”并声。“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崔颢) “川、河”并水。

王力认为:虽然这些同义词属实词,因为并未造成出句与对句的句义相同,还过得去,而虚词相对相合可以从宽。如:苏舜钦《春睡》中的“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扬花千里飞。”、杜甫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苏轼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以上三联中的“如”与“似”是介词,“如蝉蜕”和“似扬花”、“如天上”与“似雾中”、“似秋鸿”与“如春梦”都是介词结构。介词在句子中属表语法关系的虚词,属非成分词,所以,“如”与“似”相对不算合掌。但也有人认为:无论何类词,只要同义互对,皆为“合掌”。


对联合掌30例
1、新知旧雨常来往            2、善男俯首拜

野鹤闲云任去留               信女念心虔

3、两岸同胞齐谴责            4、人间此处寻博爱

  全球华裔共批评               世界何期得大同

5、情海滔滔藏本性            6、涛声皆入梦

  爱河滚滚落中天                皓月共神游

7、宗宗富贵承天好             8、渴死不饮盗泉水

  子女荣华得地隆                饿毙不受嗟来食

9、呆头哪晓夫妻爱             10、高楼倒映湖光里

  笨脑唯将书卷亲                 大厦蜿蜒树荫间

11、心载豪情何老态            12、闲谈秘术怀奇道

胸藏热血尚青妆                漫话聊斋忆蒲公

13、地湿厌闻天竺雨             14、云横越岭天涯近

月明来听景阳钟                 浪洗吴山公渍留

15、园丁灌育千桃涌              16、德如越女诛鱼日

国策勤施万李栽                  艺似湘妃入画时

17、陶然月下吹箫管               18、精益求精学绝技

沉醉关东横笛舟                  美中求美创宏升

19、千载清池腾鲤                 20、双肩背篓穿千户

万年渌水跃蛎                    一店春风暖万家

21、出出进进笑颜开,人人满意     22、伟业千秋垂史册

挑挑选选花色全,件件称心         长歌万代铸飞虹

23、成败功名随浪逐               24、碎骨只缘途遇阻

兴亡世事静心观                  粉身岂为客倾心

25、笔下前吟水                   26、仰望飞鹰如逝电

毫端后动情                      回看衰草已成霜

27、千夫笑说洋旗落               28、欣逢盛世歌长治

    万众欢呼赤帜升                 喜遇清时话小康

29、蝉噪林逾静                  30、情投诗万里

   鸟鸣山更幽                        意合酒三杯                        

【上下联隔意】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即失对。(从句意上解释的失对)
例句:春风得意==寒露浸心

【对句要求】(1):语法要对  (2):平仄要论  (3):意境要胜

【对联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学习对联的基本步骤】 (1):读句(2):划音节(3):分析词性(4):定声律( 5):联句










第七讲    说在实战教学前的话


先前可以说把所有楹联概念性知识都讲完了,接下去要正式学习怎样做楹联。我先不谈楹联技巧,说些旁语杂言,加深诸位对楹联的理解。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一般而言,一字一形(少数通假字可理解为一字多形),多音,多义。如果一副楹联随意组合文字,就如数学中的数列组合,可产生庞大数量的无意义文字。然而,有意义的文字,也不一定符合楹联构成的标准。所以对联之所以叫对联,那必然既要“对”,又要“联”。联的意思是指上下两句话的“义”相互关联,而“对”分解开来,就是指楹联的对仗和音律。
对仗,是指上下联文字相耦相成的“形”。音律,即是这“形”背后的“音”需做到平仄互补。“形”为基础,“音”为强化。故而,有些不讲音律,平仄,只求文字对仗对联也是成立的。但要做到“一套文字”下形音相配,就有了难度,因其大大约束了文字的选择。要做到形音相配在一套文字中,就等于取出“形”和“音”的公约数,而且这数还要有实际文字意义,这文字意义还要相互关联,可想而知,做到“形,音,义”三者相配难度之大。而这也仅仅做到工对而已,若要做出上乘对子,还需把这“义”的意境升华,只有这样,方可算对联之最终境界。
我观一般初学楹联者,为什么觉得楹联难学,皆因想要一步登天,将“形,音,义”三者包容学习,直接工对入手,难度如前所表,可想而知。然,以我学习楹联经验,发现完全可把这楹联学习的步骤分解,化为三步:先学形,巩固文字基础,这是训练文字的合理性和协调感。这样一来,如不深索,也可成一般宽对游戏者。再学音律,强化文字的语感和节奏,遂成工对高手。最后提升意境,将楹联之艺至臻善之地,成为楹联达人是也。笑谈一句,若达这个境界,即便没入楹联协会,也丝毫无愧了。
我想大家先玩一个找茬游戏。大家有谁知道一个很有名的金庸的书名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大家看看这对子好吗?有没什么问题。

连和神不对是不是。一个动,一个名,词性上没对仗。

现在我还没开始教大家楹联技巧,大家就已经懂了。其实楹联很简单,我们用逆向思维来学习。一般而言,我们总是有了上联,对下联,想破脑袋。现在反过来,我们两个联都给你,然后给你楹联构成的基本规则,也不要求你去做联,就找问题,是不是简单许多?谁能找对,找多,找全,可以说楹联就学会一大半了。试想,造一个房子容易,还是“拆”房子容易,答案不言自明。所以,这样我们就将对对子的问题转化为找茬游戏了。有人会不理解,如此一来,似乎失去了“创作”的乐趣。否也!这仅仅是初学楹联的学习方法而已。诚然,会玩找茬游戏,不代表就会对对子,但是会对对子,不会找毛病,对子总是乱七八糟,这里错,那里出问题,对了也等于白对。所以,我让大家先学会玩找茬,目的就是帮助各位同学打好基础。自己做联时,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找出自己问题。能找到问题,就可以修改,最终完成对联。不管是否工对,至少我们已经可以宽对了。只要有此自我检查的本领,修复和再造的功夫相信并不会太难。多多习练,也可无师自通。

所以,以下我的教学步骤很简单,最开始学习楹联:

第一步,出形。不要求平仄音律,只求对仗(先宽后工)。

此阶段,我们主要训练词性分析,断句,分析对联中存在的规则构成及禁忌问题。力求先把文字上的对仗搞懂,搞透。

第二步,和音。在出形基础上,我们让对联的语句符合平仄音律。

此阶段,我会专门训练各位的音律系统。用例题展示音律中常见问题,以求大家能够做出形音俱全的合格工对。

第三步,达义。加深语境,意境的理解,从而做出上佳意境的对联。

该阶段,我们主要学习欣赏,赏析古人优秀楹联,或律诗中对仗诗句,帮助大家提高语境,意境的审美判断。一般而言,只能保证大家做到不犯合掌,失意等毛病的内容稳当之“达义”。至于“深意”,因为牵涉太多对联者个人文学基础和素养之因素,何况我也不过一介草联闲客,水平有限,难以胜力。故此想要做出语境优美,意境深远之上佳绝对者,实在不可强求,还需别处再造。欲达仙逸之境,只看个人造化了。

另外,最后谈谈初学者的忌讳。

1:初学楹联的朋友,在格律上要了解古今两种韵的平仄,并且熟练掌握其中一种韵的用法。一联一韵,切记不可通用,混用。

2:初学楹联者的心态忌讳:

(1)忌贪快
初学者一味求对出对子就行,而不考虑对子的工整程度,意境优劣高低。如此肤浅学习,点到即止,是不能够真正精进的。要出对联佳作,绝非朝夕工夫,此需“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不断进步。

(2)忌长厌短
对联初学,往往长联怕难,短联笑易,其实不然。短联可练习词组,词性,这本身是对联的基础训练。长联呢,也不过是两,三个短联的合成,只要基础扎实,多长都不必怕。

(3)忌贪奇贪异
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欲速不达,事倍功半。某种意义上讲,这只是不熟悉古文语法,词汇的一种“强扭”表现。所以,学习对联还需多多熟悉古文,古诗。

(4)忌贪多
求数量,不求质量,往往是蜻蜓点水,力难透背。正确的方式是“先求精,再求多”。

以上几条初学对联者的心态忌讳摘录自某网络楹联教学的老师语录,并非我之心得。不过看了下,确实说在理处,可供参考学习。在接下去实战学习过程中,同学也可自行对照检查。“吾当每日三省”这句话,用在学对联上,真是绝佳之配。















第八讲        实战教学1——词类,词性及语法分析
一:词类对仗规则 
词类对仗规则是对联最重要的规则,不遵守词类对仗规则写出来的两句话即便具备对联其他要素也不能称其为对联。 
1: 原则上,上下联必须同类词相对 
例句: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 
  数名副动形名名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词类完全相同。 

2:上下联语法结构可以不相同 
  古今多数对联作品上下联句法结构是相同的,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例句:  (1)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 | 
  主谓 宾 
  但句法结构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对应的字词其词类相同即可
例句: (2)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万众”是主语,而上联“一心”不是主语(主语被省略),而是“步”的状语。“万、一”数词相对,“心、众”名词相对,是工整的对仗。 
例句:  (3)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4)口衔山石细 
  心望海波平 
“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5)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 

二: 词类、词组,词性和词类通融
  词类:词的语法分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汉语绝大多数单字就是一个词。
1: 实词
(1)名词类
a:自然名词:表示自然物体的词。 
 如:日,月,山,江,书,笔,鸟.
b:专用名词:表示人名,地名的词 
 如:李白 ,岳飞,长江,黄河..
c: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词 
 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2)数词类:表示数目的词 。
如:一,五,半,双,百,万..
(3)代词类: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如:吾,汝,尔,他,谁..
(4)形容词类: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如:轻,重。疏,明,暗..
a:颜色词类:如:红,黑,丹,紫..
(5)动词类: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 
如:看,读,耕,飞,落...
(6)量词类: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如: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
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量词。

2: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十八个

3:词组
 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1)词性 (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3)词的位置。
词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联合起来的语言单位。也称为短句。它大于词,小于句子。
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的合成词,在对联写作中经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结构方式。
4:合成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常见的:
(1)联合式(并列结构) ( 2)偏正式(结构)  (3)主谓式(结构)
(4)动宾式(结构)         (5)动补式(结构 )(6)介宾式(结构) 
(1)联合式(同义并列结构)
  a:又称并列式,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组所组成的结构。
       名词+名词     如:人民 土地 门户 干戈 肝胆 杨柳 莺燕 山岭
  动词+动词     如:吟哦 撰写 修建 学习 寄寓 降落 攻击 叱咤
  形容词+形容词 如:富裕 贫穷 丰富 善良 美丽 温暖 深厚 
  b:反义联合(反义并列结构) 
  名词+名词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日夜 功过 恩怨 上下 东西
  动词+动词     如:升降 起伏 兴亡 成败 悲喜 褒贬 有无 沉浮
  形容词+形容词 如:高低 大小 深浅 难易 盛衰 冷暖 优劣 
(2)偏正结构
  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犹如前者像枝叶,后者像树的根干。 
  a: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如:苦心  灰心 大江 强国
       名词+名词    如:家园  田园
       动词+名词    如:归程 历程
       数量词+名词    如:三江 一心
       代词+名词    如:我国  拂门 蓬门
     b:形容词或副词、动词+动词 
         形容词+动词  如:新进 高飞 痛打 
         副词+动词  如:还想 并进 
         动词+动词  如:腾飞 起飞
 (3)主谓结构
  前边词如同主语,后边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部分。 
  a:名词+动词   如:沙飞 水流 花开 叶落 蝉鸣 犬吠 虎啸 龙腾 心喜 客来 
  b:名词+形容词 如:心急 胆怯 年轻 情深 意切 味长 词美 国强 官清 
  有些偏正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即成主谓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
    如:大树→树大 狂风→风狂 好心→心好 贪官→官贪 强国→国强 
(4)动宾结构
  又称支配式。前后词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a:动词+名词或代词 
  如:举重 滑冰 放心 签名 知己 爱人 恨谁 治国 读书 补课 过年 开花 防沙 
  有些主谓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就成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
           如:花开→开花 沙飞→飞沙 客来→来客 国治→治国 天翻→翻天 
(5)动补结构
  又称补充式。前后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在整个词义上,以前者为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补语。 
a: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副词 
 如:说明 说尽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紧 抓住 戳穿 赶跑 打痛 吃饱 穿暖 看清 望远 登高 美甚 
有些动补式的词或词组,中间可以插进“得”,以表示可能;插进“不”,表示不可能。
如“吃得饱”、“望得远”、“提不高”、“看不清”。 
(6)介宾结构
介词把它所带的宾语介绍给主语,介词在前、宾语在后。介宾式可以短到两个字,长到好几个字。 
  a: 介词+名词或代词
  如:于此 以君之力 向前方 从南边 自海上
    △  △    △   △   △
    在山水间 为人民 对祖国 把亲朋好友  (△为介词)
      △    △    △    △

下表为词、词组结构方式对照表
【结构各类】
  例词 
联合结构: 国家 泥沙 良好 日月 东西 
偏正结构: 大家 白沙 好花 明月 东海 
主谓结构: 家大 沙飞 花开 月明 海啸 
动宾结构: 爱国 飞沙 卖花 看月 观海 
动补结构:爱得深 飞起 卖完 看清 观遍 
介宾结构: 为国 向沙漠 在花前 对月 自海上 

例句分析: 
  戌年/导引/和谐/路 
  亥岁/接迎/锦绣/春 
戌年、亥岁 偏正词组,
“导引、接迎、和谐、锦绣”联合词组,
“和谐路、锦绣春”又为偏正词组。 
 词组也可按词性归类,如上例中:“戌年、亥岁”为名词,“导引、接迎”为动词,“和谐、锦绣”为形容词,“和谐路、锦绣春”整体又为名词。
句子成分 
  主要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又以“主谓宾”为骨干成分。 
  例句:万众齐描大地春
按骨干成分缩减为“众(主)描(谓)春(宾)”,“万”是定语,“齐”是状语,“大”是定语修饰“地”,“大地”整体也是定语修饰“春”。 
楹联字类
(1) 连用字类   (2)联绵字类   (3) 重叠字类 
(1)连用字类: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如:骨肉 ,风尘 ,干戈.. 
(2)联绵字类:是一个双音词连用 。
 如:鹦鹉,葡萄,磅礴,琵琶..
(3)重叠字类:是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词连用 。
 如 :瑟瑟,潇潇,年年...
词的种类,按不同的音节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名称: 
(1)单音词 (2)双音词  (3)多音词 这是按音节的多少划分。
(1)单音词:就是一个字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
 如:  天  一   走   红
(2)双音词:就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两个汉字.
如:国家  对联  勇敢  我们
(3)多音词,就是由三个和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汉字。
如:热水器  高层建筑  英汉大辞典
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将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
 如:美→美丽  民→人民   师→老师
对联常使用古代汉语(文言),单音词多,所以要特别注意掌握单音词。 
按词的意义成分来划分
(1)单纯词,(2)合成词 
(1)单纯词,只包含一个有意义的成分的词。
  如:人海   法兰西   琵琶   苹果
(2)合成词,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词组。
 如:人民   伟大   大众化
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就是单音词。
如:“枇杷”是双音词,但它是单纯词,因为它是两个字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成分。
音译外来词,如“沙发”、“法兰西”、“富兰克林”,虽是双音或多音词,但每个字只表示一个音,不表示意义,所以仍是单纯词。
注意:单纯词不宜拆分使用,譬如用葡来代替葡萄,枇来代替枇杷。但不是绝对不能,需看语言,语境的需求。无论如何,这是勉强的用法,有强扭之嫌。再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时,方可无奈使用。原则是,能不用尽量不用。

三: 词性的通融 
例句: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 
  数名副动形名名 
  汉语有不少词具有多种词性(称为“兼类”),
 如:红(红花,分红,红眼)
“红花”的“红”是形容词,
“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 
 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如“红眼”的“红”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但在“动不动就红眼”中“红”又是动词。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这是区别词性时容易搞错的地方,需重点学习。词性需从句意里去鉴别。
(1): 名词作动词 
  例句:面山而居—“面”作“面对”讲。 
        二月草已芽—“芽”意思为“发芽” 
(2):名词作形容词 
  例句:岁去江山不老 
       年来松柏长春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3)形容词作动词 
  例句:物阜民康,风薰南面; 
        鸢飞鱼跃,日丽中天。
  “丽”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尚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前者是“使它怎样”,
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使木头变小。后者是“感到它怎样”,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例句: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岚光润笔床 
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
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4)形容词作名词 
 例句:龙涎翠袅金仙宇; 
         鹤焰红翻宝相花。
 此联极写宫殿的华美。上联说,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缭绕着殿上“泰交景运”的金字匾额。下联说,燃着的香料在铜制的仙鹤炉里翻腾着红浪,与柱壁间雕饰的珍美花朵相辉映。“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5)动词作名词 
  例句: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

四: 工对与宽对 
1:工对与宽对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 

例句: 
 (1)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2)春观鱼变 
   秋听鹿鸣(春-秋,鱼-鹿,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
例句: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河秋波朝北动。
这是初学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某种意义上也不算错误,只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定势造成的。比如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
 初学者尚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地将固定词组拆开后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中的“流、动”,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向东流”是通顺的,而“朝北动”却费解了。
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理论上,这是对楹联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但只是必须嵌得通顺自然,“天衣无缝”才行。 在嵌时,还需脑里有完整的构思,方能前后贯通。一般通常初学的做法,可以边嵌边想,边改。类似词牌的填词创作。



1: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
例句:
(1) 
  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2)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3)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此联中,“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 “钲”指镜子。

2:词组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例句: 
(1)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2)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然而“丰功 对 言论”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 。    (所以,这个即可被认为是粗工,不是细工)

   (3)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英雄 对 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4)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著名的题词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
原因:
      (a)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b)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
      (c)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
(5)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  
 
五:对联特有的语法:重复用字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 
1:允许“同位重复”。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
例句: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
(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病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岁至新元国运昌(
下联1、5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

例句: 
(1)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2)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2: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同位重字病。等于在重字上没有对仗。一般情况,重字只有虚词是可以允许的,但也并常见。互重也允许
例句: 
  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
(“人”同位重字) 
同位重字
病例句: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3: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例句: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之”字可以重复) 

  异位重字病
例句1: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不”异位重字) 
例句2: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玉”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偶有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

例句: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当我们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后,不妨自己学习出句,每当我们完成了一副联,可以用上面所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看词性句式结构是否对仗, 然后看文字是否通顺、语意是否流畅,平仄是否相谐。 同时,还要考虑炼字。 

 总结: 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 
 今天讲课内容有些多,下来慢慢学习,不要急,对联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高的水平,需要时间与毅力来见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本讲练习题:

叶落惊秋梦==
樵子闲担月==
莲蓬结子心中苦==
闲云拂袖无尘色==
却舍金龟将酒换==























第九讲       实战教学2  ——读懂句意和断句

接下去我们学习:读懂句意和给出句划分音节

一 读懂句意:

 读懂并理解出句是对联中最先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不能正确理解出句的意思,那么对句就不能正确表达意。在这里我提醒下初学楹联的朋友,在不能正确理解出句的时候,不妨多看少动,勤用工具表,多问多思考。一般的出句我们都能懂其意,但有些机关对联(包括典故,拆字,镶字...)与病句对联,就需要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了。
例句:(1) 例句:杜宇声中斜日落
        疏林风外惊暮鸦
 对联里的出句,“杜宇”是一个典故。
“杜宇”传说中古蜀国的君主。又称望帝、杜主君。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蜀人思之,因称此鸟杜鹃,亦称杜宇。后世往往以望帝、杜宇为哀悼故君之典句,上句中“杜宇”指的是杜鹃鸟,是专用名词。
    但我们看对句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读懂句意 。切记专用名词一定要专用名词相对。对句中的“疏林”可以指很多种树的疏林,比较广泛,没有专指性,用之与“杜宇”相对,就不正确。
出句“斜日落”中,“斜日”是主语,“落”是谓语。是主谓结构。落动词。
对句“惊暮鸦”中,“惊”是谓语,“暮鸦”是宾语,是动宾结构。鸦名词。
显然“惊暮鸦”对“斜日落”不工整。

杜宇声中斜日落==疏林风外惊暮鸦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日==暮 (仄仄)
这样没有正确理解出句,导致对句在意境上,语法上,格律错误。
这是不成功的对联。
刚才是对句的问题,现在讲个出句中滥造生词的问题。当然这问题同样可能出现在对句中。
(2)例句:
          但饮云外菩提酒
          常呷世间功夫茶
“菩提”在佛教中指的是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句中的“菩提酒”想必大概意思是想喝超脱尘世的觉悟之酒。但“菩提酒”一说既不是佛教用语,也不是典故引申,而且喝酒是佛教的一大戒律,虽说佛教禅理故事有些焚经煮佛的经典,但那些都是特殊例子,不是佛法最终目的。不懂佛法真意,还是莫滥用的好。“菩提酒”这词显然是生造出来的,让人感觉怪异,不可理解。

出句与对句是息息相关的,意境佳的出句让我浮想联翩,惬意的享受。

例句:【出句】鱼吹池面絮
絮本无根,随风漫天飘,无以依赖与寄托,为风作主飘天涯。风止絮落四野,或树枝,屋顶,水面..
水暖鱼跃戏浮萍,时遇絮团落池面,俏皮的鱼儿一吞一吐,一吹一戏,一停一行,时喧嚣时静寂,动静相融,让我们能在字面上,联想出一幅春暮美丽景图。
     【对句】蝶吻院中花
日暖风和,彩蝶翩翩,花儿娇艳,彩蝶展翼,轻轻的捧起花靥亲吻,“吻”亲密爱恋之意,花静蝶动,一动一静相融,一幅春日蝶恋花图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组优美的景物相对,联句中“吹”“吻”是联眼,动词动起来,使此对联诗情画意,富有生动的想象空间。
我不妨修改下出句:鱼游池底水   
样的出句,就平淡无多想象空间。也会直接影响对句的意境,失败。

二:给出句划音节:
句子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文适当的地方短暂停顿。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句: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近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
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和断句的问题,
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
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
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
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

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1:联句节奏有:
a四言联有:二二、三一、一三等。

(1)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2)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b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
如:
(3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4五言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c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
如:
(5)六言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6)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7)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d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如:
(8)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9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10)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e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
f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
g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11)请看诸葛亮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三平三仄)
例句: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与学习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而这几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要注意停顿的长短级别不等、节奏强弱有致,语气抑扬顿挫等逻辑要求。我们要读而不厌,书读百遍,其感必显。只要培养和提高朗读古文的语感能力,就可以把语意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把握节奏停顿的规律。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初学的朋友一定要多练习实战,看十组对联不如对一组对联,在初学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凑字”的过程,不要自卑,学会“心黑脸厚”,不耻下问,弄过水落石出方罢休。
 初学的朋友我建议从五字对联开始学,五字对联短而精,不论是意境还是格律都是练习楹联的基本功。  “天道酬勤” 相信自己,付出终有回报。

本讲课后练习题:
山高云落脚==
万古中秋月==
一叶飘零多少梦==
游春渐醉花深处== 
掩卷闲听帘外雨==




   第十讲  实战教学3——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对联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对联的“核心”,可以说是“十万重兵把险关”的重地,语法分析正确与否直接导致你的楹联质量高低成功。如果语法分析正确,又能在遣词度句中得到精炼,那么无疑是锦上添花,花中美景。

 例句: 风移兰气入==春动鸟声来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风移--兰气--入==春动--鸟声--来
名词:风 兰 气 春 鸟 声
动词:移 入 动  来

主谓结构:风移 春动  偏正结构:兰气 鸟声
这是一组典型的工对春联 ,上下对联用了四个动词,“移入”,“动来”。
“移”“动”是这幅对联的联“眼”,采了用拟人修辞手法 ,风缓缓移动 ,暗喻了是春天的柔风,才能将雅兰淡香轻轻慢慢的“移”在帘内。
“动”春至大地,“动”醒了沉眠一个寒季花木草虫,“动”暗喻了新的事物在春天中,焕发出蓬勃新机的生命力,鸟是春天的信物,一鸣知春到。 
将“兰--气”与“鸟--声”的动态作参照来突出“入”与“来”的动态。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动中有动、以动制动艺术技巧,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风和日丽的春景,语法运用正确,字词锤炼到炉火纯青,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将初春的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同时运用衬托、比拟、二种不同的艺术技巧成去联。这样的对联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赏析对联的能力也能熏陶我们的情操。
 我不妨修改下对句:
风移兰气入==春日鸟声浓

在这里我改变了对句词性“日”名词“浓”形容词,单独看对句意境也不错,但是作为联句就少了动感 ,也少了联句的丰富性,使整个联句感觉别扭不舒畅。动词在对联中,是任何词性不可替代的,动词往往又是对联里的“联眼”,学习掌握好词性运用,将给我们楹联助一臂之力。 

对联分析:
(出句) 日落寒山外==人行古道中(对句)
声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上联: 断句划音节:  日落--寒山--外
语法分析: 日 (名词) 落(动词) 寒(形容词 ) 外(方位名词)
日落(主谓结构 )   寒山 (偏正结构 )
下联:      断句划音节 :人行--古道---中
语法分析: 人  道 (名词) 行 (动词) 古(形容词)  中(方位名词)
人行( 主谓结构)      古道( 偏正结构)

联句:  日落寒山外==人行古道中
这组对联意境完整,画面相融的佳句。上下联既对又联,且是一组工对。

现在我不妨将对句修改下:日落寒山外==风回古道中
此下联也应是工对,但是各成一景,这样的对联我们称对,没有联。能将上下句意境能相谐相融在一幅画面里,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佳联赏析:日落寒山外==人行古道中
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幅凄清羁泊天涯的游子图,不由让我们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里的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句一“寒”字,点明了是草枯叶黄,万木萧瑟的秋天,而“落--日”更渲染了大地的苍凉,独行人的凄楚与孤寂,寒山衔落日,古道马迟迟,秋风原上,目断暮天垂,人生多离别,收得愁满怀,余晖将尽,归宿在何方?

一幅对联,就是两句诗,而每句诗是一幅无声的图面,让我们蘸墨挥毫,绘出心中最完美的画面吧。

在学习对联中,希望大家多给自己鼓励与掌声,多参加对联实战,相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终将达到“熟读楹联三百个,不会联意也会对”的境界。



 
本讲练习题:

浪起涛声古==
雪掩梅千树==
青山留鸟影==
把酒邀君坐==
鱼吹池面絮==



第十一讲       实战教学4—— 楹联格律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所谓仄起平收)。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境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文字游戏。 
此讲已到我的第二步骤方案,音律的问题。不求深入,仅仅初步讲一下,方便我们找问题。我保证没学过的诗友,一学就懂。
对联格律,就是对联的声韵,字的平仄,在对联中也占有非同小可的地位,是点评欣赏对联的“敲门砖”,找到“起点位”准确无误,才能“深入研讨”“循环渐进”,否则将面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望联叹息。
例句:风动花自舞 平仄平仄仄
   春入鸟独鸣 平仄仄平平
我们按领头字推断出句(出联)的格式应该是:平平平仄仄。按照这个格律我们再看出句。
出句是:平仄平仄仄,也就是第2字“动”出律。
再看全句,由于“动”字出律,使得全句仄多平少,音律美感顿失,
对句:平仄仄平平,单独看此句,平仄音律正确,且句意优美,
如果出句格律正确,那么作为这个对联的对句应该是: 仄仄仄平平  
我们修改下出句:风来花自舞  平平平仄仄
        春入鸟独啼  平仄仄平平
 修改出句后,对联的格律就正确了,上下联意境非常优美,一副春日图画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同感受春日浪漫风情,拥抱这个美好的季节。
一:平仄概述
对联与律诗一样,是讲究格律的,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这四点讲的是对仗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关,意境相容”实质上是立意、意境方面的问题。而“平仄相谐”,即从声律、音韵方面对联句提出要求,目的是使对联更具音韵美与和谐美。

什么是平仄?怎样辨别平、仄声?古、今音平仄有何异同?
要了解什么是平仄,首先要了解新旧四声。新四声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所分的四个声调,即阴平(比如:央)、阳平(比如:羊),上声(比如:养)、去声(比如:样)。而古汉语则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分布在新四声的各个声调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联友经常问到的,一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的,句中却用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因为这个联句用的是古韵,那个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

例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阴平,但在古汉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至于现代汉语中哪些字属古汉语的入声,大家还可以参考《平水韵部》。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本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所谓平声,在音韵上表示没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释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当前对联的格律应用上,并存着两套平仄系统:一是今音,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作为划分平仄的依据。在以今音为基础的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仄声。二是古音。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其他的阴平、阳平字多由古汉语中的入声字演变过来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这里多说一句,对于联句平仄应从今音还是从古音,目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倡新者认为,对联的格律理论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要破旧革新,提倡用今音。崇古者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而且对联本来与古诗词就密不可分,自然应当用古音。(是有争议的)不过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在同一幅对联中,要么单用今音,要么单用古音,古今音混用是一大忌。

1  平仄在对联中又是怎样交错使用的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音律上的互补便是楹联在阴阳二元论中最直观的体现。音异形同,更是反映了其运用了太极的对立,统一的原则,阴阳交融,完美和谐。

2    对联联句中平仄声的分布规律或规则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排列平仄声,才能使联句具有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美感?
1:尾字平仄规则(上联仄起,下联平收)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仄一平。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例如:自题联----陈锷 
事能知足心常惬;------尾字惬为仄
人到无求品自高。------尾字高为平

2: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要互换平仄。如遇领字或意节特殊的或可能三字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正所谓逢双必反,135不论,246分明。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句: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例句: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例句:三尺剑
      六钧弓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句:
       空中月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句:天明鸟语
          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句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句:残灯明市井
          晓月辨楼台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句: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句: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白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臻绝顶我为峰   
八言联也可以是二言与六言,三言与五言,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组合对联,一般为长对联,长对联出句,句脚也得遵守“平仄”相交,最尾一句必须是“仄”收。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本讲练习题:

浪起涛声古==
雪掩梅千树==
青山留鸟影==
把酒邀君坐==
鱼吹池面絮==
第十二讲     实战练习5——楹联赏析,意境提高的技巧
此讲为本楹联教学的收官,也就是我的教学方案的第三步骤,达义。然而虽言达义,却要矫枉过正,学习前人的高艺作品,从他们的创作中观摩,分析,学习,从而达到个人语感和意感的协调运通,以升华楹联创作的境界。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所表現的境界。而对联的意境就是对联所表现的境界。
 对联除了讲究对仗工稳,声调谐协之外,也同样应该重视意境的创造。古往今来的许多名联,所以脍炙人口,历久犹新,首先倒不在于它的对仗工稳、声调谐协,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定的意境,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留下有余不尽的回味。
试举3例,以说明这点.
 例句:(1)琴伴庭前月;
      衣无世外尘。
  此联景语只在上联,下联纯理语,且上下句毫无关联。
试将下联修改下:
      琴伴庭前月
      箫吹岭上云
上下联贯穿,形成一件有机联系的、呼应的、浑然一体的作品。要勤于、善于运思、炼意,注意逻辑性、周密性,在对写景类上联的对句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沉浸在主题之中。纯写景的出句,很多不适合于反对法。具备一定基础后,注意力则不必全部集中在词性上了。
以写景为主的出句,对句时景物的选择一定要就近选取,时间和空间上比较贴近,如果跨度太大,就会使整体结构显得松散,破坏整体画面的和谐。同时,练字方面也尽量采用描写景物的字眼,感情色彩比较强的字眼尽量少用。
例句:(2)
   出句: 清凉小院蝉声细 
  对句a:热闹红楼酒令粗 
  对句b:宁静荷塘月色幽 
  对句c:寂寞佳人倦意长 
出句采用直描的手法,以写景为主,抒情为辅,寓情于景,以环境的清幽来衬托主人公恬淡的心境。清静凉爽的小院里,蝉声在枝叶间长吟不断,以蝉声的细长来烘托小院的清静。“细”乃点睛处,本来很平常的夏日乘凉图,用一“细”字而意境全出,令人颇堪细嚼,回味无穷,感觉蝉声是动听的,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若改用“噪”字,虽然能将主人公心烦意乱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却破坏了和谐的画面,美感尽失。

  试想,若小院旁边有座酒a对句揣意很不错,试图以灯红酒绿的喧嚣来反衬清凉幽静的小院,从而形成极大的反差。若单看对句,意境还是挺不错的,但上下联结合起来看,也就破坏了那美丽和谐的画面,主人公所有的闲情逸致顿然消失。红楼里粗野的酒令声直灌耳鼓,主人公不是一种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安闲了。衔接欠佳,整句景物接得太远了,结构松弛,同样会破坏那种和谐美。
  b对句比较工整:一幅清幽的荷塘月色图。此句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信手拈来,整句意境与出句衔接极佳,景物选择也比较恰当,进一步烘托了那种清幽、恬淡的意境,与出句可谓相得益彰,就像将一幅图画的下半幅进一步展开,从而让人看到一幅完整的图画:清凉的小院里蝉声悠长、轻细,皎洁的月色映照着旁边的荷塘,似乎闻到几许淡淡的荷香。主人公的听觉、视觉、甚至嗅觉都在活动,整个身心都处在非常兴奋、愉悦之中,一种恬淡、闲适的心境尽涌而出,自然、流畅,一挥而就。
  c对句若作为宽对,揣意很不错,对仗较好。此对句以抒情为主,笔锋一转,由景写人,将人物呼出,整幅图画展开,读者看到的是一位佳人,因内心寂寞而疲倦不堪。至于寂寞的原因,没有明说,是芳心未许?是思念情侣?是被人误解?是谁知我心?等等因由,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整句意境不错,下笔很到位,力图以清幽、惬意的环境来反衬佳人内心的无限苦闷,悠闲的去处,她却无心消受。此对句立意不错,衔接也比较好,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中,越嚼越有味,越品越有情。不足之处在于对出句本意的衔接上稍欠火候,另外“佳人”、“倦意”对得太宽了。
  例句(3)
       出句:江吞红日醉 
          对句:山枕彩云眠 
  此联采用比拟手法,描绘出一幅傍晚时的山水图,生动形象、充满生机,画面空阔、气势雄浑,景物选择跨度比较大,但整体结构的设计、画面的和谐、意境的衔接都恰到好处,给人以空灵、峻美的感觉。
如果将对句改为“舟载彩云回”,气势上要逊色多了,整体意境的衔接欠佳。
 以上对以写景为主的出句进行对句时,景物的选择和整体意境的衔接作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对于那些以抒情、抒怀、言志、阐理为主的出句,为了进一步表达出句的本意,对句时景物的选择,通常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但整体意境的衔接却恰到好处。
那我们怎么自创对联呢?
在对联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就不妨练习出句,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诗词写作能力与欣赏能力,“短句练诗,长句练词”,我建议初学对联的朋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想到自己的对句与出句,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要力求从“稳,工”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每天对句不要求数量,要“少而精”,出句要从意境着手“新,奇”且要自出自对,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写作与欣赏能力。
   对联的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而选择
    对联出句讲究“行”美,“神”韵美,形美只是对联的“形”,意境美则是对联的“神”。好的对联并非是指它独特的形式美,而是指它匠心独运的意境美,寥寥数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就能浓缩作者无限的情怀。我们经常说的“意在工先之作”就是指对联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在对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楚出句的本意,恰当的景物选择固然重要,而意境的衔接则更为关键,意境衔接得好,才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和整体画面的和谐优美。要做到对联的意境和谐优美富有诗意,那么我们就要提炼意境。
总之,对联的意境为先,整体意境的衔接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对联整体结构的紧凑、画面的和谐、意境的吻合。因为对同一个出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所以对出来的结果也千差万别,但以整体意境的衔接良好为目的。
至此为止,我们全部楹联教学课程结束。后附一些学习楹联前的准备知识,比如平仄,词类,词性,以及句法和语法资料,基础不佳的同学可课后补充学习。因为时间仓促,这些补充知识没能收集齐全,如需巩固加强,可以自行上网继续深造。望这份资料能帮助你学会楹联,玩转楹联。
另外,补充说明一点。该资料主要核心部分(实战教学部分)的讲学是网上某老师,并未查找到他的姓名,所以该份资料大部分功劳应归他,我只是在他的核心教学资料基础上,添砖加瓦,添枝修叶罢了。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享受了一次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实在荣幸之至。故如此资料有版权的话,应该归属他名。我仅为后期加工者。若有文友知道原版作者信息请告知我(联系方式在最后),我可以注明原版作者及来源。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楹联爱好者能不吝金时,翻阅,学习此套乱章杂凑的“平民教材”。愚不才,目前为止只能做到如此,算是为广大文友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学海无涯,同舟共济!祝各位爱好者们在楹联学习之途一路顺风,学业有成!
随喜赞叹!

本讲练习题:

千堤烟柳绿==
只恐归时人已老==
秋风落叶归何处==
闲听燕子解花语==
飞花误入愁人梦==




附录一      词类,词性及语法知识扩充
                                       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 慢——慢慢(的)
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吨公里:是陆运的吨数、公里数的计算单位。三吨货物运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吨公里。
吨海里:是计算海运(水运)货物的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同吨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钟时间内流过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160;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160;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
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
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
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160;&#160;&#160;&#160;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160;&#160;&#160;&#160;“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现在开会了。
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160;&#160;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160;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160;&#160;&#160;明天我在家。&#160;&#160;&#160;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160;&#160;&#160;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160;&#160;&#160;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那我开玩笑。&#160;&#160;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160;&#160;&#160;把书拿来。(介词)&#160;&#160;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160;&#160;&#160;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160;&#160;&#160;&#160;&#160;&#160;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买了一把锁。(名词)&#160;&#160;&#160;&#160;&#160;&#160;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160;&#160;&#160;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160;&#160;&#160;&#160;&#160;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160;&#160;&#160;&#160;&#160;&#160;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160;&#160;&#160;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160;&#160;&#160;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160;&#160;&#160;&#160;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160;&#160;&#160;&#160;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练习&#160;: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160;&#160;&#160;&#160;&#160;&#160;肃立&#160;&#160;&#160;&#160;&#160;&#160;B.也许&#160;&#160;立刻 &#160;&#160;&#160;C.聪明&#160;&#160;&#160;&#160;&#160;&#160;智慧&#160;&#160;&#160;&#160;&#160;&#160;&#160;D.欣然&#160;&#160;&#160;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
&#160;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
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
4.输得精光。(副词)
&#160;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160;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160;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160;&#160;&#160;&#160;&#160;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160;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160;&#160;&#160;&#160;&#160;&#160;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160;&#160;&#160;B.叹词&#160;&#160;&#160;&#160;&#160;C.介词&#160;&#160;&#160;&#160;&#160;D.拟声词
越发(副词)&#160;除了(介词)&#160;&#160;始终(副词)&#160;&#160;依照(介词)&#160;&#160;&#160;沿着(介词)&#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索性(副词)&#160;&#160;扑通(拟声词)&#160;&#160;哦(叹词)&#160;&#160;屡次(副词)&#160;&#160;何必(副词)
自从(介词)&#160;&#160;砰(拟声词)&#160;&#160;&#160;啊(叹词)&#160;&#160;&#160;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 能愿动词)
孤寂( 形容词)
诧异( 形容词)
壮举( 名词)
贪婪( 形容词)
&#160;
&#160;
词性的变化
&#160;&#160;&#160;&#160;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
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
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
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附参考答案: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

有这样一则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160;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
&#160;
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
&#160;&#160;“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天”本来一般指天空、天气、季节等,是名词。而在句子中却没有实在的意思,仅表示一种惊讶的感叹,由名词转化为叹词。
&#160;&#160;“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皇帝的新装》)
&#160;
句中的“我的老天爷”本来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也是指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这里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仅仅表示一种惊讶、慌张、无可奈何的呼唤和感叹,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叹词。
&#160;
&#160;还有一则笑话:小刚和爸爸一起去划船,小刚不小心落水,在水中边挣扎边喊:“妈呀,救命呀!”爸爸却在船上无动于衷。人们惊奇地问:“那落水的不是你的孩子吗?”“是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他说:“他是在喊他的妈妈,管我什么事!”
&#160;&#160;&#160;
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笑话当中小刚所喊的“妈呀”并不是对其母亲的呼唤,只是表示一种惊慌、恐怖的感情。我们在口语中常说的“妈呀,吓死我了”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160;&#160;&#160;
还有些名词本身带有赞叹、喜爱的感情色彩,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实在意义被虚化,只表示喜爱赞叹的感情色彩,变成了叹词。如:
&#160;&#160;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皇帝的新装》)
“乖乖”一词在口语中一般是对孩子的亲妮称呼,但在这里却表示一种赞叹的感情,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的名词变为叹词。
&#160;
这类叹词很特殊,因为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表现为名词,只有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表示呼唤应答或强烈感情时才虚化了原来的意思,转变了原来的词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区别。

语法概述
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枝叶,一般来说,句子主干已经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而枝叶只是修饰一下,是意思表达得更精确、明了。
  主干不一定完整的主语、谓语、宾语,也可能只有主语和谓语。所以所有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是以这两种来表达:
  1、什么干什么。
  这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主语(什么)一般是名词或者代词,谓语(干)一般是动词,宾语(什么)一般是名词或者代词,主语和谓语的区别是: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者承受者,这是所谓的动宾短语,这里的动词有点象英语的及物动词,后面要有对象,就是宾语。
  2、什么怎么样。
  这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这里的谓语通常是不及物动词,没有动作对象,已经把主语的状态描述清楚了,所以句子也结束了。
  而定、状、补则是对句子进行修饰,对事物或者其动作、状态进行更精确、明了的描述。
  修饰名词的叫形容词,形容词通常用“的”来和名词连接,对事物的形态、外表等进行描绘,放在主语和宾语前面叫定语;
  修饰动词的副词,通常用“地”和动词连接,对动作的性质、程度等进行描绘,所以又分为程度副词和其他副词(一下忘了,不好意思),放在谓语的前面叫做状语;
  补语顾名思义,是补充说明,通常放在谓语的后面,用“得”来连接,比如“他高兴得跳起来”,“他”肯定是主语,但是要分辨这个句子到底是说他怎么样还是说他干什么,显然,“得跳起来”不是“高兴”这个动词的对象或者承受者,而是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并且“高兴”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已经把主语的状态表达清楚了,所以这个句子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句子主干只有主语和谓语,“得跳起来”是补语。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以上作为详细的句法教学,不过过于繁琐。以下我总结了主谓宾和定状补的一般区分办法,请文友参考。

1.主干

谁(指代人事物),干了,什么事(或人,物)
主,谓,宾语

2.主干+枝叶

(怎么样的)谁,(怎么)干了(怎么样的)事(怎么样)
(定)     主,(状) 谓,(定)    宾   (补)

a主,宾一般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
b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即放在名词前。
c状语修饰谓语,放在动、形前。
d补语放在并谓语或宾语后面。

附录二   平仄知识补充(新韵和平水韵)

中华新韵

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的效果,这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新韵上来说:普通话的1声和2声是平声,3声4声是仄声。
从古韵上来说,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仄声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首先,我们从大体上来理解: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就是整个音调没有起伏,但是声调比较高,普通话的1声有这种特点;阳平声是中升调或中平调,起音不高不低,读长音时有升调的情况,也有不升不降的情况,普通话的2声有这个特点;上声是一个低升调,起音低沉,随后读长音呈上升的音调,普通话的3声有这特点;去声是个高降调,起音高,读长音时长降调的情况,普通话4声有这种特性。那么,古韵和新韵的不同,就在于古韵的入声了,入声出现在古代的一些地区的方言中,现在的普通话已经把入声归入新韵的4声中,但是仍然有些地区方言保存着入声字,因为不是整个中国各地都保留入声字,所以不说明。入声字因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能靠韵书查实,在古韵中,有的看似其它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其实它是入声字,比如:一,不,泊,绝,月等等。
平仄区分的原则
——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随着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平水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1]&#160;。

平上去入是古人赋予一个汉字的字调属性,是以当时的调值来形象表述的:平,就是当时的平调;上,就是当时的升调;去,就是当时的降调;入,就是当时的促调。但是历史是在不断演变的,同一个地方的字调调值也在不断演变,但“平上去入”这四个属性,却是像家谱那样传承下来的。虽然同组对应的三种方言调值完全不同,是升或降有时天差地别,但调型——“平上去入”却是名字呈规律性对应的!

"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
平上去入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其余都为平。元代以后北方很多方言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其他三声),而吴语、晋语、赣语、新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语、江淮官话、极少数西南官话、极少数北方零散方言点存在整齐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古仄音八法】
一:凡是用b,d,g,j,z,zh五个声母的,并且现在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仄音。
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国家的国,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二: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如:得,特、勒、则,侧,瑟。
三: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zh,ch,sh,t,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阔,桌,戳,说,若。
四: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b,p,m,d,t,n,l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这个字例外,
如:别,撇,灭,牒,贴,涅,列。
五:凡是d,g,h,z这四个声母,如果跟韵母ei来拼的话,无论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如:得,给,黑,贼。
六:凡是声母是f,而韵母是a或o的话,拼出来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法,佛。
七:凡是韵母是ue的话,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个字例外:嗟、瘸、靴。
八:还有一种字,一个字有语音和读音两种,如果读音是开尾韵(没有韵尾,以元音结束),而它的语音是i或u韵尾,这种字都是古仄音。
如:宅,语音是zhai,但古代读zhe,如李白的白,古代读bo,北古代读bo,肉古代读ru,六古代读lu,药古代读yue。

折叠问题一
——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为要取消《平水韵》。
折叠问题二
——《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补充、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折叠问题三
——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折叠问题四
——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折叠问题五
——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附录三            楹联欣赏

经典对联:
1上联&#160;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160;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160;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160;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茶联
1 上联
一器成名只为茗
下联
悦来客满是茶香

元宵对联
1 上联&#160;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2&#160;上联&#160;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
下联&#160;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3 上联&#160;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下联&#160;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4上联&#160;一曲笙歌春似海;
下联&#160;千门灯火夜如年
5上联&#160;一帘春色门垂柳;
下联&#160;万斛珠光地涌莲

 春节对联: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春联”。

 春节对联篇一:

1&#160;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2&#160;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160;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4&#160;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5&#160;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6&#160;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春节对联篇二:
  上联: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下联: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上联:福鹿吉羊三元开泰 下联:尧天舜日万象更新
  上联:时雨春风五羊献穗 下联:尧天舜日百凤朝阳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上联:万象更新山青水秀 下联:五羊献瑞日丽春华
  上联:过佳节方知红日暖 下联:度阳春倍觉党恩深
  上联:立志当怀虎胆驰骋 下联:求知莫畏羊肠扶摇
  上联:花香鸟语人勤春早下联:风和景明民乐年丰
  上联:北斗光明春台起凤 下联:南溟壮阔羊角搏鹏
  上联:科学春天百花齐放下联:人间美景四化宏图
  上联:壮志凌云红心向党 下联:春风送暖瑞气盈门
  上联:一派生机阳春映日 下联:满天焕彩浩气腾云
  上联:绿草如茵羊盈瑞气 下联:红桃似火猴沐春风
  上联:奉养父母年年康健下联:教育子女天天向上
  上联:春暖风和花香鸟语下联:民富国强人寿年丰
  上联:锦绣前程千帆竞渡 下联:长征路上万马奔腾
  上联: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下联:五湖四海一体同春
  上联:送马年春花融白雪 下联:迎羊岁喜鹊闹红梅
  上联:碧草白羊三春图画 下联:金戈铁马万里征途
  上联:佳节迎春春生笑脸 下联:丰收报喜喜上眉梢
  春节对联篇三(带横批):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佳节迎春春生笑脸 丰收报喜喜上眉梢 横批:喜笑颜开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横批是楹联的题目,不过实际操作,更像歇后语。
  
 

端午节对联:
1 上联&#160;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160;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2&#160;上联&#160;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下联&#160;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3 上联&#160;箬叶飘香 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160;龙舟逐水 百桡划出四时情

祝寿对联:
1 上联&#160;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160;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2&#160;上联&#160;精神矍铄似东海云鹤
下联&#160;身份老健如南山劲松
3 上联&#160;爱日伫期颐兰阶早酿十年酒
下联&#160;慈云周海岳莱彩犹载一昙花
实用对联
2、描写名篇
《对联与古迹相映成趣》[7]
在中国,宅第亭阁、寺庙观庵、名山胜景等古迹都有对联,古迹孕育、催生了对联,古迹又存活于对联中。
"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这是江西滕王阁的对联。写景、咏史、抒情、议论,对联之妙,存乎其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的对联,对联中的一"漫"一"笼",更兼"柳浪莲房"、"莺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酒气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楼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对联把酒写得神乎其神了,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那么,人喝了这酒,岂不赛过神仙?
也有长联,长得如一首词。如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对联,全联180字,是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作。
(本文作者系全国著名作家[8]&#160;伍弱文 原载《梅州日报》)

趣对典故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
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带福带祥字对联】
横批:百福呈祥、纳福呈祥、迎祥接福、满门福祥、五福呈祥、新春呈祥、祥福大地、福祥安康、福地呈祥、福祥和气、喜庆祥福、门臻百福、户纳千祥、祥云东来、纳福迎祥、万福呈祥。
上联:福气临门招百福
下联:祥光入户纳万祥
上联:春夏秋冬季季呈祥
下联:四面八方处处得福
上联:一帆风顺全家福
下联:财源有路富千家
上联:春至百花福满地
下联:时来万事祥临门
上联:东成西就全家福
下联:南通北达多呈祥
上联:辞旧岁家业兴旺
下联:迎新年百福呈祥
上联:福临新宅地
下联:祥云浮紫阁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户纳东西南北祥
上联:三祥日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星临吉庆门。
上联:福祥福寿福气满堂,
下联:喜运喜事喜气洋洋,
上联:祥随春到祥天下
下联:福同岁至满人间
上联:爆竹声声福来到
下联:祥和处处岁时新
上联:喜临玉宇新春艳
下联:福到门庭祥气盈
祥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花发锦城春 莺啼杨柳风 横批:莺迁金谷晓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横批:雪映丰收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横批:春暖风和日丽
莺歌绿柳楼前 第丰物阜民欢 横批:春到碧桃树上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横批:冬去山明水秀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古代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休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展现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同时将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演绎到极致,可谓绝妙。
上联:庙小无僧风扫地。
下联:天高有佛月点灯。
此联为一寺庙楹联,细细品味实乃千古佳作。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现有神人对出下联: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联: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颜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姬昌的第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学生。
下联:伤足跟,俱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君须时珍。
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名;吴懿:【三国】蜀将;梅爻:封神榜里人物;安期生:【汉】仙人;君锡:【宋】方逢辰,政治家;时珍:李时珍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狗啃河上骨。
下联:水漂东坡诗。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风景对联: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开化寺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上联:洞内依然旧景
下联:窗外已是新春
横批:苦尽甘来

【趣味对联】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对联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 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
闲看门中月;
"闲",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 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闲"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 "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纪晓岚即兴所对。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10.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现代对联的赏析(搞笑的)


  1.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
2.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横批:我的妈呀
3.上联: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下联: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横批:就是要过!
4.上联:麻将扑克金花,输完之后回家;下联: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横批:惨啊!
5.上联:去除数字一和二;下联:还有四五六七九;横批:只剩三八!
6.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你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7.上联:为你痴为你累为你受尽所有罪;下联:为你死为你狂为你咣咣撞大墙;横批:为爱疯狂。
8.上联:我爱的人名花有主;下联:爱我的人惨不忍睹;横批:命苦。
9.上联:在上为帅,横批:天蓬元帅,请问下联是什么?--在下为猪!
10.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横批:愿者上钩。
11.上联: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下联:红米饭王八汤,孩子一個老婆一幫
12.上联:为你苦,为你累,为你哗哗掉眼泪! 下联: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咣咣撞大墙! 横批:关系岗岗的!
13.上联;没儿没女没老婆, 下联;自做自吃自唰锅。 横批;光棍一条
14.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 下联:半点朱唇万人尝 横批:为人服务
15.上联: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下联: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 横批:天地正气
16&#160;上联:手抚千人面察颜观色抓耳挠腮巧惜怜&#160;&#160; 下联 刀斩万人头怒发冲冠水洗热蒸细打扮&#160;&#160;&#160;&#160;横批&#160; 秃子理发店
&#160;
唐伯虎点秋香里台词:

宁 王:素闻太师才高八斗,我有一个参谋将军想跟你切磋切磋!
华夫人:我们老爷怎么可以以大欺小呢
华太师:是呀,是呀!
参谋:文学切磋是不分辈份的!
宁王:就是嘛,玩玩而已!不过如果你对不出来,别怪我发飙啊!出对!
参谋: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宁王:对呀,怎么不对呢,你不给我面子,我可真的要发飙啦!
唐伯虎:让我来试试!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宁王:好工整啊!
华太师:华安,你来得正是时候啊!
唐伯虎:没事没事,没事!
宁王:嗯!
参谋: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
唐伯虎: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
参谋:好,我就来会一会你! (两人对立许久,相互一个飞吻,众人偕倒)
唐伯虎:对不起,我俩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参谋: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了!
参谋: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众人:好好,对得好!对得好!
参谋: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众人:华安真行呀,华安好棒啊!
宁王:快出对,对死他,对死他!
参谋: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众人:好,好--- ---
参谋: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
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参谋:我堂堂参谋将军会输给你个书僮
参谋:你家横头来种树!
唐伯虎:汝家澡盆来配鱼!
参谋:鱼肥果熟入我肚!  
唐伯虎:你老娘来亲下厨!
参谋:啊 !(参谋将军后退数步,口吐鲜血)
唐伯虎:对对儿本为消遣作乐,今日穿肠兄竟然对得呕出几十两血,可谓空前绝后,小弟佩服佩服!














作者简介

本名陈铮,笔名陈虚炎,祖籍杭州,现年36岁。文艺中年一枚,学佛,从事写作工作。与父亲一起合办“双马写作”微刊,也搞网络文艺教学。东方诗词协会会员。目前创作诗歌数量超千篇,短篇,杂文类约200篇,长篇4.5个。爱好棋类,书法,平时喜欢看看书籍,影视,写写画画等。
有文友想要探讨学习楹联或绝律,词牌者,或想加我为好友,共同探讨文学的,非常欢迎!随喜赞叹!
以下是我的联系方式
微信tntcz1       qq:153852142  邮箱:即该qq邮箱
联系电话  陈18857875168      




2017年9月15日完成初稿 (详版)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好诗欣赏并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者余磊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1-28 22:08:33
赏读!讲得好!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