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迹中寻找安静
——浅析麦豆《那里》一诗
麦豆的诗很注意场景的营造。如按照流行的说法,是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那里》一诗,“那里”本身是一个方位词,能起到引领读者视线的作用,使读者在不自觉间即进入了诗人预设的场景当中。接下来,很自然的就会过渡到场景的描述。而这种所要描述的场景,很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伏笔。也即,诗人后面的发力通常应建立在这个伏笔的基础上。否则,根本无必要为此大费周折。同时,有了这个伏笔(场景),后面的发力也就有了根基,不是空穴来风。无根的发力,在很多诗歌中并不少见。就如楼基,没有或不扎实,均可能产生“楼脆脆”现象。
麦豆显然注意到了,故对这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描绘:
那里,一棵树站着
阳光照着它
平静在它身上
显现,犹如神迹
任何场景的塑造都是有目的性的。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无疑要对使用的词语进行主观化处理,比如麦豆在此处即用了主观色彩很浓的“平静”。事实上,这个词不过是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状态的一种投影。也即,不是树平静,而是诗人麦豆的内心很平静。另一个主观化的词,是“神迹”。将平静视为神迹,可以看出平静在麦豆内心的位置之重要。“神迹”,也意味着这种平静的不易得,只能靠神才能赋予。反过来说,这也可反映出在麦豆的内心已对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不堪其扰,而又无法解决的苦闷状态。
下面的两行是过渡,在为最后的发力铺平道路:
一棵树不需要
词语,它赠给我们
因树无法说话,所以人所使用的词语或语言,对它毫无用处。这是树的自然属性,但麦豆在这里已把树拟人化了,把树看成了一位喜静不愿多言的人,也是自己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一种形象。树不需要词语,“它赠给我们”,就在情理之中,也无任何违和感。从这些描述中,再联系诗的前三行,即可足显麦豆内心是多么得渴望自己能平静下来。
有了前面的铺垫和过渡,后面的发力即水到渠成:
它站在世界的中心
我们围绕着它念念有词
“它站在世界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平静在麦豆内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或者说,麦豆希望自己能置身于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环境,屏蔽所有世间的纷扰。可以说,“平静”是这首诗的灵魂,也是麦豆的灵魂。(笑)
写到这,先插一句。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麦豆对这首诗的结构颇费了很多心思,可谓是步步为营,用词精准、干净,无废字。短句式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显得更为凝练,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继续接上分析。“围绕着”和“念念有词”,浮现在笔者头脑中的是僧人为超度死者灵魂早日归入极乐世界而念经的场景。而在这首诗中,“念念有词”的精神指向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麦豆在前面所埋下的伏笔即成了理解这一问题不可或缺的线索。因这个伏笔的存在,也为本首诗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射程圈。以笔者的理解,似乎可以用这么一句祷告语予以概括,即“神啊,请赐我如那棵树一样的平静之心吧!”
是的,平静之心。不仅麦豆,笔者也是。
2021.11.12 晚上 初稿
附录:麦豆的诗
那里
那里,一棵树站着
阳光照着它
平静在它身上
显现,犹如神迹
一棵树不需要
词语,它赠给我们
它站在世界的中心
我们绕着它念念有词
2021.11.12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